第421章 方知长安真故乡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皆隶属于国子监,谓六学。

    武德年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陛下即位后改为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教授生徒,勘校馆藏书籍。

    陛下为秦王时于秦王府设文学馆,招揽贤才待四方之士,校经论典,登基后亦未裁撤,同置门下省。

    这便是之前的六学二馆,不过从去岁起陛下便将算学擢为算学馆,提拔李淳风、王孝通、吕直等人充入二算学馆,并仿照二馆的惯例由当朝宰辅兼任大学士,算是彻彻底底坐实了“三馆”的名头。

    而国子监当中则是另辟工理学,其中博士助教皆由少府监和将作监的丞令兼职,算是补了“六学”之阙。

    这些对长安的百姓来说委实算不了什么新闻,毕竟此处乃大唐京都,天子脚下。

    “俺自是知道六学三馆,不过是说惯了而已,而且乃公所得乃是圣人又要改学了”

    “好好好如何改也”

    那名为胡老三的就着酥饼吃了一口羊汤,随后一脸神秘作势小声,但不远处的马周隔着嘈杂的声响都听得清清楚楚

    “俺也是听说圣人有意再盖两所太学,多招一些学子进去。”

    “怎么多招那些公卿相公们能同意”

    “嘿,相公们的子孙入的都是国子学,谁去太学与你读书岂不是自污门楣。”

    “这倒也是,可长安的五品以上公卿就那么些,再盖太学不还是”

    对长安百姓来说,对后代的教育向来是个问题,他们既不能似官员一般直接将子嗣送入官学,又上不起相当昂贵的私学。

    而如今圣人开科举,人人皆知只要有学识能科举高中,便可直街巡游名动长安,但也得有处求学才行。

    所以这胡老三的消息也才引得食铺内的本地人议论,即便自家孩子够不上太学的门槛,但看看论论又不打紧。

    根据国子监的明文规定,国子学生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生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其他四学各自亦有门槛。

    这还只是六学,更勿论规格更高的“三馆”,尤其是陛下为秦王时所设的文学馆,如今想要跻身其中便只有名动天下一条路可以走。

    马周对周遭百姓的无奈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他出身贫寒,既无名能入官学也无财求私学,最终不得已去给雷泽公当门客谋生。

    也是因此,马周发自内心感激如今的生活。

    若非陛下提拔,他如今可能还在雷泽公府上郁郁饮酒度日。

    若非科举取材,他如何能以十年寒窗之苦胜三世名门之望

    这更是如今他乐于遵陛下令推动太学改制的原因。

    食铺内说起来官学时皆兴致高昂,但在说起来入学门槛时便一个个又心情低落了下来。

    胡老三吃完了羊汤肉饼,最后还用碟底的胡饼油酥残渣在嘴边细细抹了一圈,方才迤迤然道

    “可若是陛下令良家子皆可入太学呢”

    “当真”

    “绝无可能也”

    “如何不可能圣人两年来先灭突厥又灭那吐什么杂胡,既不添赋又垂怜我等庶人”

    “嘿,这与你在西市跑腿的有何关系”

    简单一句话便激起千层浪,明明只是小道消息,但食铺内便已经因为这消息自动分了两边互相攻讦谩骂。

    马周在一旁静静观察,直至两边人自觉无趣皆尽散去,他才意犹未尽的结账离开。

    离过年愈近,马周也愈来愈忙,即便身后有宰辅帮助,而且两人身后还站着陛下。

    但事关太学,而且如今陛下对科举的重视已是瞎眼可见,太学子某种意义上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无怪乎反对之议层出不穷。

    不过无论再忙,马周也都会抽出时间来西市坐坐,或尝尝炙烤羊肉,或吃饼喝汤,或于中午时过来吃点饱腹的各类点心。

    流连西市的皆为再寻常不过的百姓,就在其茶余饭后的闲谈中,马周觉得自己也能对如今关于太学改制的争端多一个看待的角度。

    “什么三舍两斋,恐怕不过是官学换个收钱的由头罢了”

    “汝还未见,怎就说其乃揽财之举”

    “即便不是,读官学所需用度也非你我能供得起,真当自己颇有家资”

    “多的不说,就说学那算学有何用会算钱便足矣,读再多不是靡费钱财”

    “那只会说话不会写字也能活呢,你怎么还想识字呢”

    马周充耳不闻,只是举手示意

    “店家,再来一碗羊汤”

    随着时间进入十一月底,在皇城当中办公已经不太出来的马周又听到了两事。

    敦义坊的“田肥车”不慎倾倒,一车“肥水”不巧泼洒在了大学士许敬宗的府门前,清理不及便已冻上,据说许敬宗因此已三日没来上朝了。

    有传闻称此事与齐国公长孙无忌有关,但许敬宗斥其为流言,称自己与齐国公并无纠葛,传此风言乃小人之行径也。

    对长安百姓来说,即便这件事不适合在茶余饭后拿来闲谈,但毕竟是当朝的大学士和皇亲国戚,花上盏茶时间润色出来一个恩怨情仇兼备的传闻版本用以娱人只能算是顺手。

    但很快另一件事轻易夺去了长安百姓的全部注意力

    登莱有海商入京都,与圣人献宝财三十车颂德,后尽扫东西市,装财货百车以返登莱。

    本来这并不算什么,毕竟长安也不缺大商巨贾。

    但这登莱海商毫不避讳告诉他人,自己本乃罪庶之身,乃是应陛下自诏出海,一岁之功积财至此,故而献财以报答圣人恩情。

    这等经历让整个京都空前躁动起来,街头巷尾食铺茶肆无不议论,毕竟大家都乃庶人,既然这登莱海商能够成功,那自己岂不是

    不少人更是心生后悔,毕竟那开海令理论上来说京都才是最早张贴的地方,但时人皆不屑一顾,没想到竟被山东人抢了先

    不少浪荡子更是下定决心

    与其在长安空度时日,不如明岁去那登莱出海,说不定也能搏个千万家资回来

    而且那可是传闻颇多的东海,登莱海商罪庶之身都能赚的家产,那我等良庶之身如何不能寻到那东海的仙州蓬莱呢

    这晚,不少长安浪荡子不约而同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他们衣着光鲜,驾巨船劈风斩浪,满船舱财宝肆意把玩,仙州蓬莱的影子在船头隐约可见,但又遥不可及。

    而也恰在此时,东海一艘巨船上,刘仁轨小心转着抵在眼上的千步镜耐心搜寻。

    黑夜中一抹如豆的红色火焰映入千步镜中,让他的精神振奋了少许。

    手中的筒镜也不放下,刘仁轨举起左手压下手掌,然后根据经验判断了一下,又比了四根手指。

    旁边已经共事了半年多的副官读懂了手势中表示的方向与距离的含义,立即开始传达刘仁轨的命令。

    巨船在漆黑一片的海上沉默的调整了些许方向,随后朝着刘仁轨选定的方向径直行去。

    眼看着那一抹如豆火光逐渐肉眼可见,所在岛屿漆黑的轮廓也逐渐显现,刘仁轨松了一口气,珍而重之的将自己千步镜收起,小心放到了胸前的绸布袋中。

    低头瞧见站在身侧的倭人满眼的羡慕,刘仁轨随口道

    “犬上使者,既然到了对岛,那倭岛便也近在眼前,汝归家之日近矣。”

    犬上御田锹学着唐礼,叉手拜礼道

    “将军能于海上来去自如,可谓神也。”

    “且归家无足道也,惟愿助将军成事也。”

    刘仁轨不吃这一套,神情淡漠

    “守汝本分便是。”

    犬上御田锹神态愈发恭敬,但心中却不免有些哀叹。

    他自是不敢对眼前的大唐将军有丝毫抱怨的,毕竟这一路行来他是亲眼看着这位将军如何轻易的操控这艘巨船劈开风浪碾碎敌船,对深知海洋危险的他来说,这位将军不啻于神也。

    他只是有点想念自己作为唐人的身份了。

    大唐的皇帝相当慷慨,在与那名为裴世清和杜如晦的两位上使达成协议后,当晚就搬进了宅院。

    每一天他都在惊叹这唐朝之强盛,每一日都在讶然这唐朝之繁华。

    尤其在花钱买了一个突厥奴之后,这样的日子更加轻松写意。

    对着番商,他也能骄傲的挺起胸膛,蔑称一句“蛮夷也”,眼看着对方敢怒不敢言。

    对着征吐谷浑凯旋的将士,他也会挤在直街上,跟着周遭的百姓一起高呼“万胜”。

    他陶醉于这个生活当中,直至那懂倭语的上使裴世清再次找上门来,称大唐的将军已经准备好了,到了他履约的时候了。

    于是就如来时一样,犬上御田锹重新带着使团一步步离开长安,启程“去往”倭国。

    嗯,去往。

    倭国空耗三十载,方知长安真故乡也。

    犬上御田锹觉得自己与心中的上国贴的愈近了这思乡难道不是明证吗

    刘仁轨是懒得去猜身边倭人想的什么的。

    离登岸还有一点时间,他干脆回了船舱,借着灯光开始细细查看地图。

    “正则,到对岛了”

    刘仁轨一回头,便看到睡眼惺忪的李世积披了裘袍也进了船舱。

    “懋功兄。”

    两人同为甘露殿秘臣,而且也就差了五岁。

    如今同在海师,在李世积的有意迎合下,两人的关系也迅速熟络起来。

    因为舱内有海图的关系,倭人是被严禁入内的。

    身边没有别人,刘仁轨干脆也就实话实说

    “如今距倭国愈近我便愈不安”

    只不过话刚开头,那边李世积满脸惊奇

    “正则指挥牙船时等闲若定,此时反倒瞻前顾后了”

    “自是不同”刘仁轨还想要辩解,结果李世积直接把他挤开到一旁,用手在海图上指指点点

    “你我九月从莱州出发,跨渤海至百济,向南迤行至济州岛,再向东行船,如今眼看便要到对岛。”

    “一行心血已至此,焉有放弃之理”

    刘仁轨缓缓点头,但还是有所疑虑

    “此行若不成”

    李世积脸上浮现出错愕的神情“何以不成”

    “毕竟胜负各有乃兵家常事”

    摇摇头,李世积语重心长道

    “正则,若说海战吾自不及你所向披靡。”

    “然若是陆战,汝远不及吾也。”

    说罢,李世积也不给刘仁轨反驳的机会,转而道

    “这济州岛和对岛不错,正则起的倒是好名字。”

    地图上济州岛位于百济以南,在裴世清的记录中原名舭罗。

    巨船马上要到的对岛位于新罗以南,裴世清当初记其名为都斯麻。

    这两个岛屿名字皆为裴世清当初根据其声音所记。

    刘仁轨嫌弃念起来实在不顺口,便以大唐海师靖海乃是为了“周困济乏”,上表给两岛改名,对此李世民表示“善”。

    眼见李世积坚持,刘仁轨便也不再说什么,点点头道

    “既如此,稍后到了对岛休息一日,随后再启程。”

    李世积信心满满,同时也还有一点不服。

    那倭使自述在长安之见,其中献俘仪式反复说了好些次,令李世积相当向往,毕竟上次破突厥擒颉利时他也在。

    但结果李靖嘉青海道,一战灭吐谷浑再添一功。

    他自请学海师至莱州,至今领船也还无功可称。

    但这倭国情况不一样,如今主弱臣强,正是一战而定的好机会,而且这一战还是在陆地上,这正是他此前最擅长的。

    留下刘仁轨继续对着地图琢磨,已经失却了困意的李世积重新钻出船舱。

    天空已经微微泛起了鱼肚白,远处对岛上的情况也更加清晰可见,这是一片陌生但同样大有可为的土地。

    犬上御田锹眼见眼前的将军心情似是不错,便小心道

    “将军,过了对岛便是倭国了,如今苏我氏一手遮天,不如还似这般夜间行船”

    李世积摇头

    “汝既欲为唐民,何以畏首尾畏”

    “上伐下,谓之征,倭大王既是正统,那苏我氏便是乱臣贼子。”

    “当领大唐武士,叩正门征倭,灭贼,除奸。”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