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饥荒

小说:长河之灯 作者:范剑鸣
    打地基是力气活,把山坡劈开不是一月两月的事,而是一年两年。土方远远超过了放砖所需,只能挑到江边去。有时土崖塌下一方土,看起来不多,挑起来就是一个上午。累了,饭量自然大增。好在村里吃食堂,放开肚皮吃。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头。灯花预言的“三日南风狗钻灶”正在应验。第二年冬天,灯花开始在墙缝上找不到饭团了。队长告诉大家,粮食只能吃到年前,大家必须把裤带勒紧。

    村民不满地说,地里不是粮食丰收了吗,怎么会没有粮了呢?远仁在计工分的会上解释说,公社让我们上报亩产超千斤,大队又帮我们加了水分,我们生产队里的粮食大都交国家!眼看仓库存粮不多了啊!

    远仁叹了一口气,又说,政府就算是知道我们没粮食了,但也可能要下派任务,听说苏联人卡我们国家的脖子,国家需要粮食来支援工业!我也很想让大家吃饱饭,但形势不乐观啊!

    这年冬天,由于吃不饱饭,又没有时间去外面找吃的,捡狗打地基的速度也放慢了。蒜头的饭糕没有了。灯花叹气说,村子里断粮是迟早的事,我早就盼着做饭糕的日子结束了,但我不是盼没粮食,而是散了食堂各家各户自己升火,再多粮食也经不住折浪费啊!吃食堂那只能是短时间的光景!世上那有那么多粮食供这些兔崽子挥霍。

    到了春天,蒜头不再嚷着要饭糕吃了,说,婆婆,我不想上学了,五六里路那么远,走得累,我的腿脚一下子就长粗了,却没有力气,走不动。

    灯花知道,这是得上浮肿病了,梅江边最严重的时期到来了。最让她担心的还不是蒜头上学走不动,或者捡狗地基打不动,而是出生不到一年的满秀。何氏早就没奶水了,孩子饿得哇哇叫,灯花整晚睡不着,孩子的哭声像一把刀子,把全家人的睡意全部削去。

    雨季包裹着河村的夜晚,没有人到外头玩闹,寻乐。饥饿的河屋村民要么呆在家里节约体力,要么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谋问题:明天到哪儿找野菜。屋檐水滴答滴答,也不再像往常一样成为优美的乡村音乐,而是不断挑战着人们的耐性:鬼天气,也来捉弄人们了!

    何氏怕孩子哭叫吵着大家,就把奶头塞到满秀的嘴里,孩子的嘴巴虽然没有牙齿,但吮吸的疯狂把奶头弄得针刺般难受。加上交汇着内心的痛苦,何氏越来越担心满秀过不了春荒。

    半夜醒来,蒜头看到母亲在灯前叹气。姐姐弟弟早早睡了。他们已计划好明天的觅食活动。

    春天的梅两岸,野菜到处都是。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最后的保障。有一种水生植物,叫田珠子。藏在水田深处,上面是一篷细碎的叶片浮在水中,以前这些叶子是猪儿的饲料。孩子们早就发现田珠子的根儿像花生一样可口,一株一粒。它拔起来非常费时,但孩子们仍然视若金子。

    但是,田珠子这种大众化的野菜,很快吃光了。接着是野芋头,野茭头。这两种土里的植物,根茎都能吃。接下来,才是酸得让人牙齿打颤的马齿苋。蒜头听老师讲过,这马齿苋是帮助九颗太阳躲过了后羿的箭簇。是时候了,现在它也来帮助河村的人们躲过大饥荒。

    跟马齿苋一样难吃的,是水蓊菜。它就像空心菜一样,碧绿高挺,在水渠里随处可见。跟水蓊菜一起吸引孩子们的,还有野孛荠。它们都长在有泉水的沟渠。野孛荠比乡民种的孛荠小,但是更甜。

    就这样,孩子们在野外挖野菜找吃的,经历着从水生到陆上,就像人类的繁衍发展顺序。他们接着向山坡进发。野红薯可口,野薯子清涩,而野葛味苦,藤苗老一点的就长出肿胖的瘤子,挖开来可以找到蚕蛹一样的肉虫,在火上烧一下,非常香。这东西蒜头放牛时曾经和童年伙伴们吃过,现在成为抢手货,但禁不住人多,立即吃得精光。

    映山红可以吃,是蒜头的发明。那天,他和伙伴们奔走在四月的山头,试图寻找可吃的野果子。但山上只有满山的映山红。他们失望了,看着满山鲜艳的映花朵,再也不觉得它们美丽,倒像是嘲笑。蒜头郁闷地站在一株映山红边,不由自主扯了一枝花,在鼻子里嗅了嗅。

    映山红好香。蒜头想,如果像面花一样,可以吃多好。想到“吃”这个词,“吃”立即变成了动词,就成了动作。蒜头不由自主把花塞进了嘴里,嚼了一口,突然感觉这些花朵酸酸的,不由又嚼了起来,吞了下去。

    一个小伙伴看到蒜头不经意地举动,说,看,这山花可以吃!大家也跟着吃起了映山红。很快,伙伴们在山岭上奔跑起来。那一年,山岭上的映山红没有等到凋谢季节,提前进入了乡亲们的肚子里。

    吃完了映山红,饥荒还没有过去。妹妹的哭声吵得家人整个晚上不能好好睡觉。一个月后,她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身体虚弱的何氏对蒜头说,我断奶了,妹妹要吃的,你们去哪里找找谷米,我们粉碎了塞到她嘴里,否则妹妹就过不了这个春天。

    蒜头是挖野菜的能手,却不是找粮食的能手。在村里就算是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一粒谷米。街上有粮食,但买不起,一百斤听说要上百块钱,那是一头牛的价钱啊!家里自然买不起!更何况,那粮食不是用钱买,而是用粮票。

    蒜头于是想到了叔叔,他在林业公司上班,一个月二十多斤的口粮,虽说饥荒年代减了几斤,但比家里好多了。

    叔叔书声回来过几次,把节省的粮票塞给灯花,说,姆妈,换些粮食吧,你身体弱要多吃一些,别老让给这些孩子们,这些狼崽子多饿点不要紧,挨些日子就能挺过去!

    灯花怎么节省,家里还是没有粮食了。蒜头来到蓼溪木头站找到叔叔,说,满秀快饿死了,你能不能给些粮票?书声说,剩下的粮票都拿回家里了,我饿坏了上不了班,家里就更没希望了!

    蒜头哭着说,满秀的声音越来越小了,过几天可能就没气了。这时,一位叔叔走了过来,掏出一张粮票说,赶紧拿到街上买点粮食吧,救人要紧的!

    蒜头抹了眼泪,顾不上看看这位好心的叔叔,就冲出木头站朝小镇的粮站跑去。虽然他力气虚弱,但这一张粮票就像是他的翅膀,让他在春风中飞了起来,像一只蝴蝶,飘到了大街上。

    看到蒜头带回家的米粒,灯花知道这是救命粮。她赶紧生火做饭,嚼饭喂吃。但是,饭糊马上从满秀的嘴里吐出来。这个饿得虚弱的婴孩子,对突然到来的粮食并不接纳,任凭灯花怎么嚼细,塞进去又呕吐出来。

    何氏哭着吃,你快吞下去呀,大家都饿着肚子,这是大家给你的救命粮,你快吞下去呀……但是,蒜头的妹妹仍然吞不下。

    灯花叹气说,饥饿已经把她的身体弄坏了,这粮食救不了她的命了!老天啊,这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啊,竟然让小小的孩子活不下去,你怎么不把我的老命先收去呢!

    捡狗也对世道大惑不解。他对母亲灯花说,以前我相信只要有力气,总是会有活路的,如今新社会怎么还会饿死人呢?人家说旱年出万,越是灾年越会去河边山上种粮,水上不能种,就种旱粮,怎么会饿死人呢?你说说,你是不是头一回遇到!我真是没用,眼看着女儿活活饿死!

    蒜头的小妹妹,一个叫满秀的婴孩,终究在一个春日走了。她就像一只蝴蝶飞到了山上。何氏哭了几天几夜,半夜醒来还叫着妹妹的名字。蒜头有时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去找叔叔,如果早点妹妹就能把米粉吃下……

    厅堂里一片静寂。经历个饥荒的人,比如蒜头,该感叹的都已经感叹过了。他苍白的头发里,看不出那个年代的痕迹。

    独依和鲲鹏,在电脑上敲打着键盘。而她的父亲祝虎,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独依想,梅江边的饥荒,会成为鲲鹏规划设计的灵感吗?“灯花”讲述的那些野菜,讲述的那些饥饿,会以什么方式,成为村庄的记忆呢?

    独依知道,人们发明了一种“苦难美学”,那是人类战胜苦难后归纳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独依真想和薪火说说,听完“讲古闻”后,一起去识读野菜。也许鲲鹏会有相同的想法。如果他的设计稿中,能够再现那道梅江饥荒年代的“野菜盛宴”,那自然算得上是苦难美学了!

    当然,真正的苦难是无法共情的!就像没有婚姻的人,无法体验婚恋中的悲欢离合。

    梅江边,并没有专家研究过哪些野菜可以吃,不可以吃。人们不过沿袭代代相传的知识,而知识的积累就意味着一次饥荒年代的存在。神农尝百草是过于遥远的传说,没有明确的记载和传播,并没有给梅江边带来多大的福泽。河村的乡亲们吃过的野菜其实并不到百种,很快就由于菜谱有限而难以为继。

    蒜头虽然走不动,但还得上学,拔野菜是周末的事。老师布置了作文,《春天来了》。不能只写大自然的春天,还要写社会的春天,比如好人好事,比如时代变化。在饥饿中,蒜头觉得写作文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可以重温野菜的美味。

    春天来了,一丛丛绿色从大地上冒出来了。大自然知道人们的粮食断了,早早地准备好了食物的宝库。田珠子藏在水田深处,上面是一篷细碎的叶片浮在水中,以前这些叶子是猪饲料,梅江的孩子们早就知道其根像花生一样可口,一株一粒,拔起来非常费时,但孩子们仍然视若金子……

    蒜头流着口水,想一想山上河边那些吃的东西。他把这些野菜搬到了作文本上,最后有气无力地把作文交给了老师。

    蒜头的文笔,显然把老师吸引住了。老师兴致盎然地读了下去。通过文字,梅江边的野菜第三次被人类享用。老师是公社干部的家属,不知道野菜是救命之物,对作文本上的野味充满向往。

    但这种向往很快被另一些文字打破了。蒜头看到老师紧着眉头。蒜头知道老师读到了妹妹饿死的事情。

    老师读完了,把蒜头叫到了讲台前,说,现在奔向共产主义社会,怎么能写饿死人的事情?你这是夸张吗?如果是大人,就凭你这篇文章,也可以打成反革命分子!

    蒜头说,我写的是真情实感,我没有夸张,我们村里今天春天死了两个人,最小的是我的妹妹,最老的是一个老奶奶。那老奶奶临死前还对大家说,要是能吃上一餐饱饭,死了也甘心!

    老师听了,露出惊讶的神情,让蒜头回座位去了。下课后,老师把蒜头叫到办公室,再次问作文写的情景是不是真的。蒜头点点头。老师的眼圈红了,从帆布包里拿出一盒饼干,递到蒜头面前。在蒜头的眼里,老师就是天上的神仙,懂得人间的饥荒。

    蒜头多么喜欢吃饼干。但他留下了几块,准备带回到家里,给婆婆、给弟弟妹妹,给母亲一起分享。

    回到家里,蒜头把饼干给了灯花,说起了作文的事。奶奶说,怎么可以这样写文章呢,幸亏不是报纸,如果公社知道了,我们家就完蛋了!

    听了灯花的话,蒜头把饼干甜蜜丢到了脑后,心里充满忧愁。老师就住在公社,当然会被公社知道。蒜头担心老师把作文带到了公社,交给她丈夫后,把自己抓起来,像关父亲一样关到那个小房子里。他提心掉胆过了一段时间,却没有一点事情。

    相反,公社派人来到河村,为梅江边的村子拨来了粮食,虽然数量不多,但救了更多人的命。

    敦煌对薪火说,经历饥荒的人,对粮食的感情是后人无法共情的,你爷爷那一辈人,总是舍不得倒掉剩饭菜,总是把桌面的饭粒捡起来,年轻人嘲笑他们不讲卫生,不懂得那些剩饭菜,在他们眼里不是残渣,而是当年的救命粮,他们怎么敢丢掉呢?!

    独依从书中也知道那个年代,但是第一次听到野菜救饥荒的事情。她更想知道当时的灾情,以及战胜的办法。

    到了那年夏天,河村的大食堂终于散了,队里给每家每户分了自留地,允许种红薯蔬菜。河村就在梅江边,沿河的土地是沙壤,红薯个头大,糖粉足,当然蚯蚓也多,表皮总是道道斑痕,洗起来麻烦。乡亲们削净,粉碎,晒粉。表皮光滑的红薯,直接用来充饥,帮助梅江人家渡过那几年饥荒。

    有了自留地,捡狗精耕细作,红薯丰收。打地基的力气又充足了起来。这一年,河村挖红薯洗红薯,弄得手掌上总有层粘乎乎的糖液,洗不掉,刮不尽。捡狗打地基时抓着锄柄,那粘液把手心擦得痒痒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