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昔日大周有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今…
又来?
听到顾绫雪的话,人群中,郎中令和廷尉两个人脚步一顿,突然间,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就这么被唤醒了!
当初他们不知顾大人“为人”,错估形势,误认为好事临头……
结果,那次宴会后,他被委以重任,负责八项重大的改革任务,现在回想起来,只感觉腹中某处地方在隐隐的疼。
已经十七日了!
事也确实是好事,但就是太费觉了。
安全策略规划、人员选拔与培训、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报搜集与分析、法规制度完善、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军事守卫的日常训练和道德伦理教育。
这十七日以来,他一直在为这八项重大的改革任务绞尽脑汁。
其中每一项任务改革,都需要详尽的考量,不仅要考虑到实效性,还要兼顾可行性与长远性。
为了这一项艰巨的任务,他白日里奔波于各个官署之间,晚上则伏案疾书,撰写改革方案,几乎夜不能寐。
但即便如此,至今为止,这些改革方案的筹划进程还不到三成。
按照正常预计,至少还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完成筹划。
其中每一项任务都需要他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阐述改革之目的、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之后,再将这些方案提交给陛下与丞相审阅,待获得批准后才会开始制定法规。
此乃正常进程,以往这些年都是这般过来的。
但如今,他眼睁睁的看着帝都大学拔地而起,诸子百家学者已经展开了数项研制,就连各郡的学子都已经送过来了三千多人!
还有科举!就连那科举制度居然都在他的前头正式推行了!
这在以往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虽然他心中也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深思熟虑,稳步推进,毕竟,每一项改革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慎重对待!
但在这种对比之下,他还是生出了一种紧迫感,他感觉自己的进展实在是太过滞后了!
在这种矛盾和焦虑中,短短十多日的时间,郎中令的头发就已经稀疏了一些。
廷尉看着郎中令焦虑的神情,心中也有所感触。
谁说不是呢。
当初以为是好事临头,结果一顿饭的功夫,他就得到了六大项重大改革任务,以及多个经典案例的研究心得。
虽说这些也确实让他尤为着迷,只是……
他也一样需要制定详细的改革方案,阐述每项改革之目的、方法以及预期效果。
至今,进展同样……缓慢,至少与帝都大学、科举等事务相比,他也产生了某种久违的焦虑。
自己上一次感受到这种情绪,还是在九年前,帝国初建之时。
那时,大秦刚刚完成统一,百废待兴,面对一个新兴帝国的种种挑战,他也曾感到焦虑和不安,担心自己进展缓慢,无法与帝国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每一步都需谨慎,每一个决策都需深思熟虑啊。”廷尉似在自言自语。
一旁的郎中令听到他的话,深表赞同的点了个头,“廷尉大人所言极是,我等肩负重任,自当如履薄冰,审慎前行。”
听到郎中令和廷尉的话,后方的太仆略带疑惑的看了两人一眼,低声问道:“顾大人为王公与隗公洗尘,场面必当热闹非凡,二位可有意前往?”
面对太仆的询问,廷尉和郎中令相视一眼,脸上不约而同地都露出了一副惋惜的神情。
廷尉轻轻叹了口气,率先开口婉拒道:“唉,今日之宴会,本官实在是心向往之,然而,案牍劳形,诸多政务亟待处理,实难分身。”
他的话音未落,郎中令便接过话茬,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的说道:“是矣,本官亦有同感,诸多筹划尚在进行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顾大人宴会,虽心中渴望,但唯有抱憾矣。”
太仆闻言,看着两人眼底的乌青,神色间流露出几分理解,点了点头,温言说道:“国事为重,自是无可厚非,只是,错过今日的盛会,未免有些可惜。”
廷尉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豁达,“今日虽不能与诸位同乐,然来日方长,总有再聚之时。”
“正是此理,”郎中令附和道:“待诸事筹划完毕,我等定会设宴相邀,以补今日之憾。”
太仆见状,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看到宗正已经大步走向了武定侯那边,于是,告别了郎中令和廷尉之后,太仆也加快了步伐,追了上去。
说起来三公九卿之中,也只有他与宗正两人未曾赴过顾府之宴了,其他六人不仅都去过,而且还有几人甚至去过多次!
近日来,太仆和宗正两个人,总感觉时不时地就会产生一丝“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微妙,却也不容忽视。
或许是时候改变这一局面了。
此次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机会,亲身体验一番顾府宴饮的盛况,以弥补心中遗憾,顺带消除一下心中那份淡淡的“格格不入”之感。
就在太仆追上一行人之时,恰好听见宗正微笑着对顾绫雪说道:“顾大人为王公与隗公接风,实为佳事,吾等亦有意前往,不知是否方便?”
顾绫雪闻言,笑的一脸灿烂了,欣然答道:“自然方便,宗正大人能来,顾某自是求之不得!”
宗正面露喜色,“如此,赵某便不客气了。”
太仆此时也趁势上前,加入了对话,笑着说道:“顾大人,魏某亦愿前来赴宴,不知可否有幸加入?”
顾绫雪笑容更加的灿烂了,“太仆大人肯来,那更是锦上添花!”
“这小子果然是个妙人。”冯去疾看着顾绫雪和那「自投罗网」的两个人一副相谈甚欢的模样,眼神中不免露出几分玩味的神色。
李斯的眼神中也透露出一抹异色,轻抚着胡须感慨道:“昔日大周有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用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今日看来,太仆和宗正两位大人,也是愿者之一啊。”
王翦表示沉默,他是被动上钩的那一个……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