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第158章 荀爽的建议

    第158章荀爽的建议

    如果说免除口赋是向百姓展示恩德的话,那么举荐和公车征辟大儒就是向士大夫示好了。

    申屠蟠的拒绝倒没什么,但刘辩对于庾乘的拒绝还是有些失望的。

    公车征辟,他自然要对征辟的人有所了解。

    庾乘出身寒微,连寒门都算不上,却很聪明。他服徭役为县廷门卒时,得到了名士郭泰的看重,推荐他到太学给太学生们当佣工,还能借此机会学习经典。

    庾乘也不负所望。他学有所成后,与太学博士、诸生讨论经典时,因自觉身份卑贱,每次都坐在下座。

    因他,时太学以下座为贵。

    庾乘的出身让他具备很高的示范价值,而且他又在家乡教授经典,多次拒绝征辟,很有名气。

    可惜无论其是真心不愿为官,还是为了养望,都不能为刘辩所用。

    抛开这些不愉快,刘辩带着笑脸,等待着荀爽等三人的到来。

    刘辩知道,荀爽等人来了,并不等于他们真的决定入朝为官了。

    他想要考察大儒们的能力值不值得重用,而大儒们也绝不会因为他是皇帝而死心塌地为他效命。

    毕竟士人在接受征辟时献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为政建议,或因得不到回应,然后辞官,也是有许多先例的。

    初次见面,刘辩摆出一副礼贤于人的态度。

    言不称朕,而自称为辩,虚心向三人求教治国的策略,以及汉室存在的问题。

    荀爽在三人中名望最高,最先回答:“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

    他最后总结道:“故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

    荀爽提倡礼制,要求官员为百姓榜样尽孝道,行三年之丧。他认为君主应首倡节俭,使上行下效,强调父子君臣尊卑之别,等等。

    随后陈纪韩融所言,言不务华,事不虚饰。

    尤其是陈纪,话语间难掩其实干派的作风,他们的经学功底是十分深厚的。

    刘辩到底还学了些经典的,师从郑玄和蔡邕,评判能力还是有的。

    相较于荀爽陈纪,韩融则显得平庸了点,不过依旧称得上大家。

    这次见面,只是提及大政方向,并未谈及具体施政。

    刘辩听后称赞不已,三人皆拜为侍中。

    侍中清要之官,为皇帝近臣,比二千石,无定员。

    汉室原本就有拜名儒为侍中的先例,此举足以显示刘辩对于大儒的重视。

    至于要在侍中的位置上待多久,且看以后了。

    目前三公九卿之中,太常空缺,尚书台还有一个权力比之三公都不弱的尚书令。

    刘辩暂时不打算立刻补上,尤其是尚书令,此前宪帝时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设尚书令,只以尚书仆射代管。

    在刘辩心中,盖勋为尚书令最对他的胃口,其整顿吏治的作为不能不赞赏。可河东的位置也很关键,若是贸然将他调回来,新任太守但凡做不到萧规曹随,继承盖勋的政策做法,先前的努力很容易毁于一旦。

    荀爽三人拜别皇帝后,荀爽和陈纪有在京的子侄等候,与之相比,韩融的下一辈就有些拿不出手了。

    接见三人的次日,刘辩收到了荀爽的奏书,这一次,他所言者,俱是实事。

    刘辩不知道其中有几分荀彧和荀悦的功劳,但荀爽所言,甚合他意。

    荀爽久居颍川,因颍川人杰地灵,常有外地士人前往游学,彼此交流。

    由此,荀爽不出门,亦知天下事。

    历史上,荀爽在被董卓强辟为官后,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直致力于举荐智谋之士,在暗中积蓄力量,谋划铲除董卓,可惜事未靖而病死。

    荀爽的治理风格与荀彧一脉相承,他首先向刘辩提出,改革之事需缓缓图之。

    对于最关键的土地问题,他认为关西召胡人屯田的举措应当继续执行,选拔能吏,将之编户齐民。

    而能行此举的绝非止于关西,在荆扬两州南部兴修水利,开拓沟渠,仍可以开垦出许多耕地,散布在两州的蛮人也可效仿关西,施以教化。

    刘辩知道,两地没有关中早年的基础,开发起来相对困难。

    而且没有北方战乱所带来的北人南迁,南方的开发必然会滞后,南方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气候日冷的当下。民间缺乏动力,就需要朝廷予以指引。

    开发南方绝对是个好政策,但对于主持政策之人道德才能的同样很高,否则这么多年了,南方的蛮族叛乱为何一直没解决呢!

    以如今的现实条件,一地主官的施政所能造成的影响过于大了。

    还是需要人才啊!

    荀爽还提及了大赦天下的问题。

    荀爽当然是持“赦不妄下”的态度的,他认为大赦天下只是小惠,而非大德。

    又云洪范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

    乃是说大赦天下是君主之权,当由君主决定。

    可说完了这些,他转念又建议刘辩关注那些需要大赦才能生存的贫民流民。

    贫民无力缴纳赋税,流民干脆就是逃亡之民,而这两者都意味着犯罪。

    过去大赦天下,贫民拖欠赋税的罪行可以得免,流民在山野之间活不下去也可以重新编户为民。

    所以在过去有因战乱天灾流离失所的百姓,在灾难过后通常会有大赦及免除赋税等善政,用以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荀彧认为天下大赦需要慎用,而非禁用。

    这给刘辩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可要为此大赦天下,还是以政令公文的形式尝试解决问题,刘辩一时犹豫不决。

    二者各有优劣,大赦天下一刀切,而政令在施行层面问题更大,有此政令,只怕天下交不起赋税的贫民要多出不知多少倍了。

    可真要大赦天下那他之前不是白坚持了吗!

    刘辩决定之后再与卢植等人商量一番,在卢植的建议下,刘辩派人召来廷尉卿羊续,询问对策。

    廷尉有汇总全国断狱数之责,对这些情况应当是最为清楚的。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