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增程汽车,剑指特斯拉

    像是三电系统,直接购买其他企业的,那很容易,没什么研发成本。

    但星逸汽车要全栈自研,这成本就高了。

    别说一百亿了,两百亿都只能听个响!

    除了魔都的200亿无息贷款之外,星逸科技集团还要再投入200亿!

    全栈自研,所有核心技术从头研发,并且做到业内顶流,400亿能做起来就很不错了。

    若是不够,就只能继续烧。

    没办法,全栈自研和全栈采购,完全是两个概念。

    实际上,在2012-2015年,新能源汽车想要做大,不全栈自研都难。

    毕竟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位领头羊都还在摸索,整个行业都是从零开始。

    王逸不自己全栈研发,想要购买第三方的零部件直接用,都难。

    眼下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就特斯拉拿得出手,已经推出了odels,但辅助驾驶还没上。

    要等到今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的首代辅助驾驶auilot1.0,才会推出,搭载于odels。

    不过特斯拉的首代辅助驾驶相应的硬件,都是采购的第三方供应商,然后加以整合。

    因此首代辅助驾驶水平很一般,甚至可以说很鸡肋。

    等到两年后,auilot2.0推出,采用全自研硬件,那才有点看头,算是为fsd(完全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

    目前连特斯拉都要采购第三方硬件,进行整合,只能说大家都是半瓶子醋,都差得很远。

    哪怕那些专业的新能源供应商,也很差劲。

    正是供应商不给力,特斯拉不得不开启全自研硬件的道路,去打造auilot2.0。

    同样,星逸汽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供应商不给力,行业刚起步,想要走得远,只能全面自研。

    即便是特斯拉都是这样的路子。

    更何况王逸的作风本就是重自研,轻买办。

    不想过度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从而被轻易拿捏,甚至卡脖子。

    就像前世的比亚迪,和其他车企一样,很多元器件都是采购的博世等专业的供应商。

    结果博世心太黑,本就卖的贵,还以仗着行业垄断地位,动不动卡脖子涨价。

    对此,其他企业只能听之任之,没办法拒绝,涨价再多都得买。

    但比亚迪不同,直接公布了自研的方案,完全可以放弃博世,自研替代。

    这可把博世吓尿了。

    就比亚迪的体量,一旦自研,那博世将会直接失去一个超级大客户,销量都要暴跌很多。

    更主要的,比亚迪自研后可不是只给自己用,还会同步卖给其他车企,而价格甚至只有博世的一半。

    如此一来,博世不仅失去了比亚迪这个超级大客户,博世的其他客户也都得被比亚迪抢走,那博世都得损失惨重。

    对此,博世立即跪了,果断取消对比亚迪的涨价,只求大哥稳住,别掀桌子……

    类似的事情在科技圈和汽车圈,都非常常见。

    无法自研,国外巨头只会拿着你当大冤种大肥羊,无限收割。

    但只要能自研,那你就是爹,国外巨头恨不得成本价卖给你,只求别自产。

    只能说还是全栈自研有前途!

    见王逸到来,整个星逸汽车的高层都很兴奋。

    自从2012年星逸汽车项目启动开始,近两年的时间,这还是王逸第一次来这边视察。

    这种看上去对于造车不太重视的姿态,不但没有让星逸汽车团队消极怠工,反而更加激励了团队的研发进取!

    有时候,越重视一个团队,可能团队越飘,越不出成果。

    相反,王逸这种看上去不太重视的姿态,近两年,一次不来,反而让汽车团队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生怕没有产出就会被整体毙掉,甚至整个事业部全面放弃。

    基于这种担忧,造车团队反而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只想尽快出成果。

    进展也比王逸预想的快得多。

    宋思凝介绍一系列高管之后,星逸汽车副总裁邹泽峰笑着开口:

    “董事长,现在十点多了,酒宴已经准备妥当,您看我们是先去吃饭,还是……”

    王逸摆了摆手:“吃饭不急,一会在食堂吃点就行。先去研发中心!”

    “好的,董事长,这边请。”邹泽峰并不意外。

    他很是清楚,和其他董事长不同,王逸很务实,不看那些虚的,只看实际研发产出。

    很快,一行人立即来到研发中心。

    邹泽峰介绍道:“董事长,这边我们的电机部门。目前分为两个团队,一个团队研发前电机,一个研发后电机。”

    “目前前电机研发成功,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测试了两个多月,表现出色。最高200马力,最扭矩320n·。最高转速16000转,采用油冷冷却。”

    “后电机也是永磁同步电机,单电机最高370马力,最大扭矩380,最高转速20000转,采用油冷+液冷双循环冷却方式。”

    “后电机也做出了样机,测试了一个月,目前看没什么问题,性能也很强大,但还要继续测试。”

    “很好,这进度很不错。”王逸很是满意。

    第一代电机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好了。

    已经超过了特斯拉odels的电机。

    当下的odels还是第一代,采用感应电机,很是拉胯,完全不如星逸汽车的永磁电机。

    当然,特斯拉目前也在研发永磁电机,并且在接下来的odelx上推出前感应后永磁的双电机。

    同时,2016年,odels也会推出改款,升级为前感应后永磁双电机的四驱版本。

    之前,星逸汽车原计划2016年量产上市。

    但按照当下进度,大概率明年就能上市。

    而特斯拉的odelx,也会在2015年9月份开始交付,恰好撞期。

    因此,星逸汽车最大的对手就是特斯拉odelx。

    至于odels,没改款的odels不是星逸汽车的对手,但后年改款了,那就硬碰硬了。

    odelx性能很是不俗,售价也很高,7万到15万美金的售价。

    国内的话更贵,要85万-100万!

    不过星逸汽车第一代产品,不适合定价这么高。

    相反,王逸会将价格定在40万到100万。

    国内市场,50万起步的星逸汽车,对标bba,还能卖得动。

    若是和odelx一样,85万起步,那销量就惨淡了。

    哪怕2015年汽车还很贵,bba也很贵,这么高的价格都销量惨淡。

    像是奔驰c,宝马3,奥迪a4,只要不是即将改款的老款,2.0t版本,这年头落地也得四十万左右。3.0t版本落地要50万。

    星逸汽车定位40万起步,算是恰到好处。

    低配版正好和bba的c34正面竞争。

    中配版本,对标e56。

    高配版,对标奔驰s,宝马7系,奥迪a8。

    依旧是标准版走量,高配版追求利润。

    “成本怎么样?”王逸开口问道。

    电机性能不俗,但成本也很重要,若是成本太高了,那也费事。

    “董事长,这两款电机成本都不高,按照年产5万台计算,前置电机成本一万人民币左右,后置电机1.3万左右。四驱双电机版本成本2.3万左右。”

    “若是年产20万台,那前置电机成本能降到7000,后置电机成本降到9000。四驱双电机成本1.6万左右。”

    “还可以。”王逸说道,心中却非常肯定。

    这个成本比起特斯拉的成本还要低。

    特斯拉双电机成本也要三万三人民币,比星逸汽车这边贵得多。

    原因就是特斯拉电机分成永磁电机和感应电机,两种电机的成本肯定高于单一种类电机的成本。

    再加上没有规模化生产,特斯拉电机的成本根本降不下来。

    等到2016年,特斯拉内达华电机厂投产后,规模扩大,年产能达到20万台电机,那特斯拉的双电机成本,也有望再降低30%,达到2.3万人民币。

    但依旧比星逸科技1.6万人民币贵得多。

    原因简单,国内人力成本、资源成本都比国外低得多。

    而且生产永磁电机需钕铁硼磁体,占材料成本40%。

    当下稀土价格很高,钕价约$50/kg。

    而夏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地,便宜的多,成本低得多。

    可以说,明年星逸汽车量产后,单是电机方面,星逸汽车的成本就比特斯拉低了很多很多。

    哪怕星逸汽车采用双永磁电机,而特斯拉是便宜的感应电机+永磁电机。

    “董事长,这两款电机只是标准版,可以做到单电机后驱370马力,以及四驱双电机570马力,比起odels的大多数版本都有过之无不及。”

    邹泽峰继续道:“不过特斯拉在不断升级,我们也会推陈出新,继续研发更加强大,性能更好的电机。”

    “很好。”王逸满意地点点头。

    570马力四驱版本,在这年头,七十万一下的车,算是很厉害了。

    但对上特斯拉上百万的顶配车,还是不够看。

    王逸可是清楚,明年特斯拉odelx的顶配版modelxp90d,做到了上千马力。

    当然,售价也到了百万人民币。

    因此,星逸汽车也得不断进步。

    随后,王逸又视察了电控、电池等研发中心。

    由于王逸舍得砸钱挖人,也舍得投入研发经费,电控系统和电池的研发进展,都远超王逸的预期。

    都已经做出了标准版,对标特斯拉、比亚迪当下水准都略有优势。

    但优势不明显。

    不过这不碍事,高配版也都在同步研发中,只是进展速度就没那么快了。

    三电系统的研发,全部采用双团队模式。

    一个团队负责标准版,主打四十万左右的标准汽车使用。

    另一个团队则负责研发高端版本,主打七十万车,乃至百万豪车使用。

    两个团队技术互通的同时,也会内部良性竞争,极大地加快研发速度。

    至于说为了打压对方,互相使绊子?

    这不现实。

    无他,两个团队用的体系都是一套,核心技术都是共同成果。

    若是给对方使绊子,影响整个体系的发展,自己的进度也会耽误,最终双输。

    此外,两个团队的人员和高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在在标准团队的研发人员和高管,表现出色,后续就会调到高端团队。

    同样,有时候高端团队的研发人员和高管,也会调到标准团队做技术支持挑大梁。

    有时候上新新的项目,也会抽调人手。

    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在哪个团队,如果给对方使绊子,搞不好最后坑的就是自己。

    而且技术研发过程中,都有迹可循,一旦被抓住把柄,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比起锒铛入狱,还是百万年薪更香。

    “整车进展怎么样了?”王逸再度问道。

    “董事长,试验车已经做出来几款新能源汽车。”邹泽峰带着王逸来到整车测试车间:

    “一台是新能源轿车,星逸s5,对标特斯拉odels,以及bba的e56!”

    “星逸s5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后驱版,370马力,性能碾压bba的e56,也能超越odels。咱们的永磁电机比它们的感应电机强大的多。”

    “另一个四驱版本,前后双永磁电机,570马力,就更强了。”

    “此外,还有新能源suv,星逸x5试验车也已经做出来了,同样分后驱版和四驱版。电机配置,动力和s5一样。”

    “接下来两款车,四个型号,都会进行一系列测试。”

    “没什么问题的话,咱们的电机工程,电池工厂等等,都会迅速量产。”

    “目前配件工厂一期都已经建成,试产生产线调试也没什么问题,其他生产线也都在安装调试中。只要经过一系列测试,确定电机、电池可靠性没问题,年底前就可以开始量产。”

    星逸汽车400亿的投资,不只是研发投资,还有工厂投资。

    同样,工厂不只是整车制造工厂,还有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核心零部件工厂的建造比起汽车工厂的建造进度还快很多。

    也都是分期建设。

    目前一期厂房都已建成,并且顺利试产。

    就等着确定研发的电机、电池没问题,便可正式量产。

    接下来再测试一下稳定性,多测试几个月,没什么问题,第四季度就能开始量产。

    邹泽峰继续道:“董事长,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咱们全面自研自产,第四季度开始量产。非核心零部件采购第三方,咱们在星逸汽车生产基地附近,连同魔都,同步引入了部分上下游供应链。”

    “在咱们星逸汽车超级工厂附近,很多上下游供应链也都建立了分厂。还有的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都分布在附近省市,已经全部沟通妥当。”

    “只要咱们下半年试验车测试完毕,第四季度就可以让他们同步开始量产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年底前交付。”

    “正好咱们整车工厂一期厂房,年底前就可以试产甚至小规模量产,经过产能爬坡后,明年上半年就逐步批量量产星逸汽车s5、x5。”

    这个进展速度,王逸还是很满意的,比和魔都对赌的节点,快了足足两年。

    按照对赌协议,2015年年底研发成功,2016年年底前正式量产。

    如今看来,2014年上半年就研发成功,年底前就能能研发成功并小规模量产。

    提前两年实现对赌协议,不是一般的给力。

    不过产能就是个问题了。

    造车不同于造手机,造手机产能爬坡快,规模大,月产千万台都不难。

    但造车太过复杂,别说月产千万台了,月产一万台都不容易。

    很多车企达到月产一万台,都需要半年多,甚至一年的时间。

    对此,王逸看向邹泽峰:“按照这个进展速度,明年一月份能不能全面量产s5、x5?”

    “可以,问题不大!”

    “产能多少?”

    “一月份算是全面量产的第一个月,产能不会很多,估计月产2000辆。也就是s5、x5各1000辆。经过产能爬坡,三月份能够达到月产6000辆,也就是s5、x5各各3000辆。6月份能达到月产1万辆,也就是s5、x5各各5000辆。预计明年总产量10万辆左右。2016年一期厂房总产量12万辆。”

    “此外,二期厂房明年第四季度也能竣工,2016年1月份开始投产,但也要经历产能爬坡。和一期厂房相似,2016年二期厂房总产量10万辆左右。2017年二期厂房总产量12万辆。”

    “这样全部算下来,明年总产量10万辆,2016年一期、二期厂房总产能22万辆。”

    “2017年一期二期产能年产总能24万辆,再加上三期厂房也能投产,2017年总产能达到34万辆。”

    “当然,这只是咱们的规划,至于具体进展,还得看市场行情。万一后年22万辆的年产能就饱和了,甚至溢出了,三期厂房,也就不用急着投产了。”

    邹泽峰说的很详细,王逸也听明白了。

    眼下新能源汽车还是刚起步,销量也不是很高。

    真要按照计划的那样,2017年三期厂房全部投产,年产能34万,还真未必卖的了。

    甚至2016年的一期、二期的22万辆能卖的了,就不错了。

    没办法,2016年不是2026年。

    像是特斯拉,当下只靠models,去年也没有在国内开售,售价又高,全球销量也才三万台+。

    等到明年国内也开售了,销量能达到5万左右。

    等到2016年modelx也开售了,特斯拉销量就能达到8万左右。

    2017年,auilot1.0辅助驾驶发力后,特斯拉销量就到了10万。

    但依旧销量不高,原因简单,这年头电池技术不给力,纯电续航短,很多人不认。

    而且特斯拉的odels和odelx售价太高,70-100万人民币,注定卖不多。

    等到2018年,3.5万–5万美元的odel3大规模交付,特斯拉的销量就直接达到25万台。

    随后35万台,50万台,一百万,130万,180万……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不认新能源,是消费者不认续航短价格又高的新能源。

    哪怕十年后,特斯拉年销量达到180万台,其中高端的odels和odelx的总销量也只有7万台左右,剩下的173万台都是便宜的odel3和odely。

    没办法,70-100万的odels和odelx,注定是高岭之花,注定销量寥寥。

    而20-35万的odel3和odely,才是销量主力。

    王逸想明白这个逻辑,看向邹泽峰:“三期厂房如期建设就是,还有四期厂房都如期建设,不用担心卖不了。”

    “当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高的核心原因,不是没人买,而是续航太短,售价太高。”

    “只要我们能解决续航太短的问题,咱们星逸汽车的年销量,就不是特斯拉的五六万台,而是二十万台!”

    “若是再解决价格太高的问题,让价格变得接地气,那我们后续的年销量就不是20万台,而是40万台!”

    “若是再实现智能驾驶,那我们星逸汽车的年销量就是100万台!甚至更高!”

    “制约销量的,不是时代,而是产品力!”

    邹泽峰等人面色微变,连连点头。

    只觉得王逸的话语高屋建瓴,让人醍醐灌顶。

    邹泽峰思索道:“董事长,当下新能源汽车受电池技术限制,续航注定高不了,成本也低不了。像是特斯拉的odels60,362马力,理论续航只有335公里,实际续航还得缩短,到了冬天衰减严重,实际续航更得打骨折,只适合城市内通勤。而售价高达65万!”

    “至于models85,modelsp85,续航到了400公里,但是价格也到了70万到100万,而且400公里纯电续航也不够用。这两大难题,可不容易解决。”

    王逸笑了:“所以我们的研发方向和特斯拉完全不同,咱们主力方向不是纯电车,而是做增程!”

    “电池成本高,咱们就用小电池,然后内燃机增程。这样城市内通勤没有任何问题,长途可以加油,也不用担心没电被丢在路上。”

    “而且增程技术比纯油油耗还低得多,成本也比纯电低得多。这就完美解决了续航短和价格高的问题。”

    用增程技术,去和特斯拉错位竞争,绝杀特斯拉!

    “增程技术研发的怎么样?”王逸问道。

    “董事长,按照您的要求,我们的增程技术也进展顺利,目前第一代已经研发成功,并且做出了出来。”

    “我们采用电机直驱,无离合器、变速箱等机械部件。内燃机仅用于发电,增加续航里程。主打低油耗,长续航,低成本。”</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