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二更

    即便是自己府上负责采买的人, 也是有油水可捞的, 胤祯没有天真到把所有人都当成圣人的地步。

    水至清则无鱼,他并没有觉得, 像内务府这么大的一个部门,会一点油水都不往外捞。

    但凡事总得有个度, 十个铜板能买来的东西,从中抽取一两个铜板, 那也还算能说得过去。

    可两个铜板就能买到的鸡蛋,在内务府采买的报价上是半两银子, 也就是五百文,价格整整翻了二百五十倍,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胤祯并非不食五谷之人,更何况他喜欢逛街市, 寻常的物价他心里都有数。

    市场上一斤鱼的价格大概在十七八文左右,但是到了内务府这里是二两银子一斤。

    牛肉的价格就更离谱了,在宫外买也就是二十文多一点,但在内务府是四两银子一斤, 这哪里是牛肉, 这分明是龙肉才对。

    宫中采买的物品都是上等,价格贵一些也可以理解, 但是再贵也不能这么离谱吧,他就不信, 便是双黄蛋也不能把价钱翻两百多倍吧。

    内务府的银子并不归国库管, 说到底那是独属于皇家的, 现在是属于皇阿玛,将来就是属于自家四哥,可照这些蛀虫们的做法,等四哥继位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是个千疮百孔的空壳子了。

    管,必须得管,而且还要严查,怎么吃进去的银子,还得怎么吐出来。

    胤祯把内务府所有的采买物品都列了名单,头一列是内务府的价格,第二列是市面上的价格,最后一列是两者相差的倍数。

    根据内务府去年的账单,胤祯还做了计算,就是按照市面上的价格来算,那大半的银子可以说都被内务府给吞了。

    内务府不能吞的只有指定的采购物,像长白山的人参、江南的丝绸、京城特产的奶糖这些是没法从中做手脚的。

    “这些个蛀虫,贪得无厌,若物价只是翻个两倍三倍,儿臣也就不说什么了,但这些人胆子也太大了,半两银子一个鸡蛋,他们也真敢往上报,若是皇阿玛不管,不如就把这采买的差事交给儿臣,与其也让这些人把咱们家的银子给赚了,倒不如把这些银子放儿臣兜里头。”

    康熙足足有大半年的功夫,没听十四这么较劲儿了,内务府干不干净,他这个做皇帝的不可能不清楚,虽然没想到这些奴才胆子这么大了,但早先心里也是有数的。

    “奴才也是人,他们每个月才那么一丁点儿的俸禄,会从中捞油水也是情有可原,总不能让他们过得比寻常百姓还辛苦吧,不过这次确实有些过了,敲打一二即可,你堂堂一个郡王,跟奴才们抢采办的差事做什么,又不是没银子,别以为朕不知道,你那个福晋可是比老九都会赚银子。”

    康熙就纳了闷儿了,他的儿子们个个地位尊贵,可这一个两个的都盯着生意做什么。

    也就是跟十四,他才会把话说得这么明白,换做是旁人,稍微点一点,人家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像十四,非得把事情清楚明白的讲出来,才能了解。

    心累的不光是康熙,胤祯听着也觉得心累,老爷子自己都不心疼银子,倒显得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关键这内务府也不可能永远都是老爷子的,之后还不是要四哥继承。

    内务府也有他母族乌雅氏的人,在来找皇阿玛之前,他都做好了大义灭亲的准备,可很明显,愤怒的只有他一个,皇阿玛眼睛里的沙子太多了,都不想揉了。

    “儿臣以为,就算不重罚这些人,也必须要重新定物价单,把之前不合理的那些价格都去掉,中饱私囊的那些银子,也必须得还回来一半,否则的话,那就拿他们自家的东西来顶,跟追缴户部欠银的时候一个样。”

    胤祯就纳了闷儿了,诚然,内务府的这些人俸禄是不高,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中饱私囊,胆子大的人,是把自己的腰包给装满了,廉洁奉公之人,人家自己心里头有杆秤,原则性强,难道就要这么吃亏吗。

    也不知道皇阿玛为什么不提高俸禄,不光是内务府的俸禄,朝廷百官的俸禄其实都偏低,如果家族底蕴不深,仅靠朝廷的俸禄,自己没有任何的灰色收入,那生活必然是很清贫的。

    就像他跟四哥此次南巡时所见的杭州巡抚一样,一个真正两袖清风的清官,既不收受贿赂,也不中饱私囊,老大人一家都住在官宅,普通的六口之家,清贫到连个下人都没有,连开门都是老大人的儿子给开的门。

    他跟四哥当时没通知任何人,是私底下过去的,事后也做过调查,老大人一家并非是作秀,而是真的清贫至此。

    根据朝廷的规定,从九品官到一品官,一年的俸禄从三十三两到一百八十两不等。

    寻常百姓之家,像是在地主家做长工的,一年差不多能领到十两银子,若是自己家有地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杭州的纺织女工,在官衙的女工,一年能领到六七十两银子,就算是在自家做工,那一年还能有将近二十两银子呢。

    更何况普通的百姓之家,开支是很少的,笔墨纸砚从来都是高消费。

    皇阿玛当年之所以让百官从户部借银,可能也是有这个原因在。

    俸禄太少,两袖清风的清官,就算官至一品,俸禄可能都不如一个教书先生每年拿到的银子多。

    如此也太不公平了,这也是清官少的缘故吧,皇阿玛手底下的那些臣子们,很少有真正两袖清风的,就像内务府一样,皇阿玛心里也必然也是清楚那些灰色收入的,很多时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看似仁慈,可是又何必如此呢,直接给人家涨俸禄不就完了,他就不信了,这些从小读圣贤书长大的官员们,有几个会从一开始就想着贪污受贿的。

    这事儿从根子上就不对,胤祯不明白皇阿玛是想收拢人心,还是想抓住把柄控制群臣,所以才会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是去纵容犯罪。

    他替像杭州巡抚那样的大人觉得不值,越是有原则的人越是要吃大亏,这算哪门子道理。

    胤祯也清楚,皇阿玛他是说服不了的,顶多也就是敲敲边鼓,让某些人别那么嚣张。

    这事儿他就不指望皇阿玛在位的时候能解决了,还得是指望四哥,看似慈悲的人并非真正有情,瞧着铁面的人也并非是无情。

    胤祯的敲打,跟康熙的敲打,那还真不是一个概念的。

    重新制定物价,而且直接翻了内务府整整二十年的旧账,也包括废太子的奶公做内务府总管时候的账。

    虽然这人已经被皇阿玛处死了,但是账还在呢,更重要的是贪污苛扣、谎报账目的从来也不只是内务府总管一个人。

    大总管要罚,小喽啰们自然也不能放过,其实查到底,内务府寻常的小太监和宫女们是压根就捞不到什么油水的。

    而且性命比谁都轻贱,命说没就没了,连个追究的都没有,更别说是多拿些银子了。

    这回比当年追缴户部欠银时的场面要小一些,不过挖出来的银子可一点儿都不少,从四月到六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务府就多了四百九十八万两白银,够四哥南巡十次的了。

    胤祯也再一次成为京城的话题人物,这回他连母族都给得罪了,还好额娘没有跟他求情,反而还替他安抚了族里的人,不然他这名声还能再坏上一层。

    不过跟上次不同,他没有再被发配到盛京去,也没有被人人嫌恶,毕竟是太子的亲弟弟,在众人心里的牌面是比往日大了点。

    还得感谢皇阿玛,不光是中间没有叫停,之后也没为那些人找他的麻烦,不过给八哥的商品到底是被耽搁了功夫,原计划是五月份就送到港口去了,而事实上却迟了整整一个月。

    为此八哥还跟他讨价还价,把欠账的利息也降低了四分之一。

    本来是没利息这事儿的,廉郡王在信上没提,康熙也没想过,甚至连四爷都没能想起这茬来。

    可亲自操办这事儿的是胤祯,做生意嘛,那就得拿出正经做生意的样子来,爱面子要不得,光看情分也不行,该怎么算就得怎么算,既然是赊账,相当于预支内务府的钱去做银子,那当然要算利息了。

    当然了,来接货的不是廉郡王,去港口送货的也不是勤郡王,不管是定利息,还是来回扯皮,都是在信上。

    以至于商品是六月份送出去的,四月份就开始讨论利息,可最终定下来却是在十月份,谁让这来回的路上太远,送封信都不容易。

    甭管容易不容易,生意也做成了,而且有九哥和自家福晋在,这桩生意是一点都没吃亏,当然八哥也不可能吃亏就是了。

    仔细想想,八哥还挺适合做生意的,比九哥都要适合,九哥做生意,靠的主要是眼光和权势,作为皇阿哥,自然能把生意做大,但如果是普通人,怕是要栽几个跟头了。

    但八哥就不一样了,为人和善,跟谁都能交上朋友,而且脑子灵活,只有坑别人的份儿,没有别人坑他的份。

    当年大哥还是直郡王呢,就被坑走了大半的追随者,也就老爷子,作为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具有不可压倒的优势,才能把八哥坑出局。

    胤祯本以为八哥出海,可能会靠着武力打下一块领土来,走的是开疆阔土的路子,但八哥自己却选择了一条更温柔的路子,也更适合八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