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041知青

小说:六零悍妻养家事 作者:简雁北
    郑向东这几年学有所成, 说话行事都和农村小伙大有不同, 刚来的知青小伙觉得他与其他人不一样, 有心交流,如此, 两人也顺利相熟起来。

    小伙子的名字叫胡兵,是从省城过来的, 出身工人家庭。

    交谈之下, 郑向东除了知道胡兵的背景之外, 也搞清楚了知青真的会如同媳妇儿所说的那样, 源源不断的到农村。

    胡兵之前也从其他人那里听说过郑向东和他媳妇儿的事儿, 几年前也看到过报纸上的报道, 现在看到真人, 让他升起颇多疑问。

    “你们当时遇到狼群和那些盗匪的时候, 真的没有一点害怕吗?”

    这样的问题郑向东早就应付过,当下淡笑道:“任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害怕, 只是那时候保护自己是感觉强过对狼和盗匪的恐惧。”

    “说的也是!不过换做我, 我第一时间肯定跑得远远的,绝对不敢上前和狼肉搏。”

    郑向东笑道:“你还能跑得过狼?”

    胡兵愣了一下,不断点头:“对对对。”

    说话间, 两人已经到了胡兵接下来要住的地方:“大队条件比不上城里, 屋舍紧张, 我们也是第一次接待知青,这间房子是之前省城考古队住过的,以后你就住在这里。”

    胡兵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给自己换了住处, 不过想到和陌生的农村人同住,还是自己单独住好一些。

    听到郑向东说这里曾经是省城考古队住过的地方,他也无话可说。城里现在苗头不对,但不可否认那些大学教授都是有能之士,他可比不上那些教授们。

    “这里挺好。”胡兵私下打量了一会儿,屋子还成,本来就是来农村吃苦的,他有心理准备。

    “胡知青你好好休息,我明天再来找你一起上工。”郑向东帮他将粮食都放好之后,这才离开。

    他从胡知青那儿出来之后也没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大队长家。

    大队长家里正在做饭,见他过来,连忙留他一起吃。

    “婶儿,您别忙,我有事儿找先进叔。”

    郑先进让媳妇儿进去之后,带着郑向东在院子里坐下。

    “本来让胡知青和村民住一起有个照应,你咋突然提出让他单独住?”

    熬过那三年之后,他们大队欣欣向荣,这里头少不了郑向东和刘带弟的功劳,他也很信任郑向东,所以让郑向东说让胡知青搬出来的时候,他没多想就同意了,可同意归同意,现在还是得问问理由。

    “先进叔,我和胡知青接触过,他其实不怎么喜欢和村民同住,而且我还知道了一件事,觉得让他搬出来更好。”

    紧接着,郑向东就将从胡兵那儿得知的讯息说了出来,还说了些自己的猜想。

    郑先进沉声道:“你的意思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知青到农村?”

    “嗯,我还听说外头现在开始闹了,具体的我也不敢多问。”

    郑先进叹气:“这城里的娃娃来一个两个还行,要是来一串,这……到时候还有姑娘家,确实是个事儿。”

    “叔儿,所以我觉得把胡知青现在住的地方改一改,以后就改成知青点,只要城里过来的,全让他们去那儿住,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您只管着上工分粮的事儿,要是他们有啥内部矛盾,让他们自己解决。”

    “你说的是个办法,现在只有胡知青一个,不好动工,要是真的再来,我就让人去把房子修一修。”

    “叔挂心就行,我也就是出个主意。”郑向东慢慢站起来:“带弟再家做了饭,我先回去了。”

    “那我不留你吃饭了。”

    到家的时候,刘茵已经最后一道菜刚刚出锅。

    “你回来的挺是时候,能开饭啦。”

    帮着将饭菜端出来之后,两人坐下开吃。

    刘茵也问了知青的事儿。

    郑向东将刚刚发生的一切都说给她听。

    “事情办的这么成功,奖励你一个大鸡腿。”说着就将鸡腿夹到他碗里。

    “媳妇儿持家有方,也奖励你一个大鸡腿。”动作与刘茵如出一辙。

    两人看着各自碗里的鸡腿,都笑开来。

    “明天你还要带着知青上工,有啥计划没?”

    郑向东摇头:“先进叔说让他从简单的干起,看他干活咋样,要是利索就让他和我们一道。”

    “你今天和他接触,他是个啥样的人?”

    “还行。”郑向东给媳妇夹菜,然后巴巴道:“咱不提别的男人了,好吗?”

    “我这不是随口问问,你酸味还挺大。”看他变紧张,刘茵也不逗他:“行啦,不说他,咱都是有证的人,你还怕啥?”

    “媳妇儿,饭菜都要凉了,快吃饭。”

    知道他在转移话题,刘茵也没多说,安心吃饭。

    说起结婚证这事儿,他们是去年拿的,当时刘茵自己都忘了这回事儿,还是他自己数着日子,带着她去县里拿的结婚证,还特意去照相馆补拍了一张结婚照。

    大壮结婚的时候也是没证,得知他们要去领结婚证,也跟着一起去凑热闹。当时陈勤,也就是大壮的媳妇儿感动得哟!比刘茵这个‘正主’都兴奋。

    之后拍结婚照,大壮看媳妇儿喜欢,特意多拍了几张。听说大壮后来还带着老娘、儿子一起拍了几张全家福。

    郑向东和大壮两个这样,二柱心里别提有多酸了,他拍不成结婚照,还不能拍全家福啊。

    寻了一天,二柱特意带着一家老小去了趟县里,这几年生意好,二柱口袋里不缺钱,拍了好些照片回来。

    二柱爹是大队的会计,家里又都是肯干的人,所以本身环境就不差,拍回好些照片的事儿让村里人羡慕了好久。

    当时,还引起了村里的风潮,但凡家里有点条件的,都带着一家老小去去县里拍了张全家福。

    城里来了个知青,引起村里人一段时间的关注之后,也没激起更大的水花,大家的日子该咋样过还是照旧咋样过。

    胡兵是个能吃苦的性子,有郑向东带领着,很快就和村里的小伙子们打成一片。

    农村比起城市来说确实苦,但也有乐趣所在,就拿吃这点上来说,山上河里物质丰富,只要不过度捕捉,大队不会说啥。

    比起在城里买块肉都要靠抢和精打细算,这里确实便宜得多。

    第一个之前来了没两个月,村民们就看到大队长又领回来两个,一男一女,其中还有个是熟人。

    许梦,看到这姑娘,村里人都记得——人傻钱多。

    想到郑向东和刘带弟的房子有这姑娘出的一份力,村民们对着许梦更加热情。

    和许梦一起过来的男知青相比之下就不那么显眼了,好在有胡兵这个老人,这个叫王刚的新知青也没有觉得被冷落。

    “东哥,他们怎么会她这么热情?”

    胡兵来了也有两个月了,和村里的人还算熟悉,看到他们不同以往的热情,他满腹疑惑。

    王刚和这姑娘一路,怎么说吧,这姑娘长的确实不错,看穿衣打扮也知道家里条件好,可这一路上都挺冷漠。美丽的姑娘冷漠点没事儿,可村民们这么热情,就有点不同寻常了。他心里也奇怪的很,竖着耳朵准备听答案。

    “她之前跟着省城考古队来过我们这儿。”

    “原来是认识啊。”

    胡兵和王刚这才恍然大悟。

    然而另一边的许梦却满心嫌弃和怨恨,嫌弃这些粗鄙的人,又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将自己丢来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郑先进想着才三个月就来了三个知青,修房子的事儿也要提上认出来,特别是现在有男有女,住宿上肯定要划分开。

    好在现在来的人少,他还有时间准备。

    郑向东和胡兵领着新来的去了知青点之后,郑向东就传达了大队长的意思。

    “胡知青,你是最先来咱们大队的,劳烦你在生活上帮帮他们,明天上工还看到大队长的安排,知青点的事儿你们自己商量着决定。”

    刚刚他们聊过,王刚比胡兵还大一岁。

    但胡兵是最先过来的,王刚也是爽朗的个性,当下就搭着胡兵的肩膀让他照顾自己。

    看他们相处的好,郑向东也准备回家了。至于许梦,男女有别,反正有胡兵在呢。

    可等他刚出门,许梦突然出现拦住他的去路。

    “我不要住在这!”

    听她口气颇为不善,郑向东也不会纵着她:“这是大队里的知青点,所有从城里过来的知青都要住在这儿。”

    “给我换个住处。”

    “既然不听大队的安排,那你下乡干啥?”郑向东笑吟吟:“不如我现在去找大队长,让大队长去公社,就说你不满意我们这里,让公社给你换个地方,或者是让你回城?”

    许梦一听这话,就下意识想起了临行前爸妈的叮嘱,可看到这样的房子,还是和两个男人一起住,她心有不甘:“上回我来的时候不是住在那谁家,我这回也要住那家。”

    郑向东脸上的笑意淡了些:“许知青,容我再次提醒你,这里是大队安排的知青点,所有的知青统一住在这里。”

    没有打算和她歪缠,郑向东直接和她错身而过。

    就在两人说的时候,王刚也在屋里和胡兵说话,他们两个都看到许梦去找郑向东,说的也是他们俩。

    “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内情?”王刚猜测道。

    胡兵忙解释:“肯定没有,东哥有媳妇儿,他很喜欢他媳妇,估计是许知青有什么事情想问东哥吧。”

    “东哥都娶媳妇了?”王刚的关注点立刻被转移。

    “嗯。”提到刘茵,胡兵满心钦佩:“东哥的媳妇儿很厉害,她是专门给大队养猪的,村里人都羡慕她。”

    “养猪有什么好羡慕的?”王刚不懂就问。

    胡兵刚开始也是这种想法,所以认真解释道:“农村都是靠种地维持生计,每年结算的时候,家家户户除了粮食之外,存不下余钱,可东哥媳妇儿给村里养猪,每年能出十二头大肥猪,除了交公之外,其他的猪不仅能给村里人改善生活,卖给收购站还能赚不少钱呢。”

    “这么厉害啊?!”

    “非常你厉害,等你以后见到也会和我一样敬佩东哥媳妇儿。”

    许梦心烦意燥的回来就听到两个和她一起来的人在说刘带弟那个村妇,‘嗤’了一声:“就是个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值得你们这么推崇?”

    王刚没见过刘茵,不好评价。

    胡兵可是亲眼看到过刘茵养的猪,立刻反驳:“许知青,请你注意自己的用词。农村人和城里人没有区别,如果没有他们种的粮食和养的家禽,城里人有饭吃吗?有肉吃吗?至于你说的不识字,那也是因为地域限制,如果农村多些学校,他们不会比城里人差。”

    首先就是郑向东,还有二柱、大壮他们,假如他们能上学,学识肯定不差。

    一起上工之后,他更是了解了老农民的智慧,地里有什么变化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这些是他们城里人远远比不上的。

    许梦没想到他和她一样从城里来的,思想却已经被同化:“难怪你能和郑向东关系好。”

    看她讽刺完之后就进了屋,胡兵恨不得上去和她理论。

    王刚及时拉住他:“别和个姑娘计较。”

    “她说的不对,我就要和她理论。咱们是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农村,她作为一个知识青年,首先就带着对农村的偏见,何谈支援?”

    王刚本是中立的立场,但听到胡兵的话之后,觉得确实十分有到底,同时羞愧自己的觉悟太低:“她这不是刚来嘛,等她适应几天就知道,农村和城市没有差别,你现在说再多也没用。”

    胡兵冷静下来,也知道王刚是为自己好,但依然说道:“她哪里是刚来?先前不是来过,之前对她那么热情的村民们要是知道她内地里这么嫌弃他们,指不定多伤心呢。”

    王刚一愣,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只好拉着胡兵问:“咱们的房间在哪儿?明天就要开始上工,我东西都还没收拾好呢。”

    如此,胡兵也不好再说什么,带着王刚去了住的房间。

    陆续来了三个知青,郑先进就和大队的干部合计将知青们现在的房子修一下,最好再扩大一点。

    能当上干部的人都不是蠢人,有时候大队长从外头带回来只言片语,也知道现在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援建,再看这两三个月就来了三个人,所以都没反对大队长的提议。

    修房子的事儿提上日常,郑先进却依然不放心。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头绪,索性不想了,他就是一个大队长,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其他还有上头的领导呢。

    三个知青,胡兵已经适应上工的日子,村民们也挺喜欢这个卖力干活的城里小伙子。紧跟着来的王刚干活也不错,嘴上叫着累,但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下,倒也让村里人刮目相看。毕竟现在夏收,地里的活儿只多不少,有时候他们庄稼人都累不住。

    唯独许梦,和村里的老奶奶一起干活都叫苦连天,只干了一天就和大队长请假,一连歇了三天。

    村里人看许梦娇弱,也有知道知青到了分粮的时候会和他们一起分粮,有些小媳妇就不干了,凭啥城里来的不干活都能分粮食?

    刚听到有人抱怨,郑先进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

    不管是村民还是知青,都按照工分来分粮食,做的多分的多,不做就啥都没有。这也是变相的警告许梦老实上工,不要作妖。

    只可惜,胡兵和王刚将这话带得许梦之后,许梦满不在意,反正她有的是钱,分的粗粮她也不爱吃。

    胡兵看着许梦这样十分愤然,王刚只好将他拉离。

    “许知青既然不想和大家一起劳动,就不该来农村!”

    这时候,王刚不得不承认胡兵的话有道理,来农村本来就不是来享福的,既然是当有志青年,肯定得和村里人一起上工下工。

    “女孩儿娇气,日子长了她会明白的。”

    其实他这几天也有些坚持不住,要不是不想输给胡兵这个比自己小的人,他也想撂挑子了。好在,他在家也干活,习惯了也还好,同时也不会有闲功夫想东想西。

    “算了,我也不管她,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说完,胡兵就拉着王刚:“走,咱们去给村里人上课。”

    郑向东当初为了让胡兵融入队里,也知道村里很多小孩儿都没上学,所以就提出让胡兵叫村里人认字。

    这样的事儿胡兵当然同意,本来就是援建农村,让农村人得到更多的知识,可不就是他们这些知识青年该干的事儿吗?

    他们大队没有学校,想上学必须得去吴家沟,那里有公社设立的小学和初中,高中就必须要去县里。

    一个孩子的学杂费不少,很多家里都出不起这个钱,所以村里的小孩儿大多没上学。

    知道胡兵上过高中之后,郑向东就有了这个想法,大队长知道后也大力支持。

    别看郑先进没读过多少书,但他知道知识的用处,现在大队来了现成的人能教,他怎么会错过。

    明面上胡兵们是义务教育,没有任何酬劳,但是大队长还是暗示各家各户送点东西,不管送的是啥,好歹一片心意。

    胡兵当时收到各家送来的东西,差点流下了男儿泪,更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好好教。

    农村孩子懂事就开始帮家里干活,除去几家被娇惯的孩子,其他都很懂事。面对胡兵的教导他们都很虚心,也很认真,没有笔和纸,就用沙盘和树枝代替,渐渐的,孩子们也爱上了学习。

    后续,不仅仅的孩子们去学习,村里小伙子大姑娘有时候也会去听听课。

    没人取笑他们,来听课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刚跟着胡兵过来的时候,也为之动容,想到胡兵当初说,要是农村也有学校,他们不会比城里人差,这句话确实有道理。

    两位男知青受村里人欢迎,许梦这个唯一的女知青就不招人待见了,不上工,也不义务教学,村里人提到她就是摇头。

    刘茵经过胡兵也认识了王刚,王刚看到刘茵养的猪之后,惊的眼珠子都要掉下来。

    “嫂子,我以前也看过人家杀猪,都比你这个瘦。嫂子,你太厉害了!”

    “这些要出栏了,过几天你就能吃到猪肉。”刘茵笑道。

    胡兵咽了咽口水:“看着肥嘟嘟,一定很好吃。”

    “那当然,我嫂子养的猪,从来都是最好吃。”二柱家里养的猪也给家里创收不少,其中刘茵的功劳不小,渐渐的,他就成了刘茵的脑残粉,有时候郑向东都得排在后头。

    王刚也有挺久没吃肉的,看着猪圈里的猪,开始期待吃肉的那天。

    众人看完猪圈之后,就上山去了。

    胡兵先前跟王刚说山上啥都有,还说了些他之前吃过的东西,弄的王刚心动不已。刚好今天休息,他们就约好一起上山了。

    这些年大壮、二柱往山里跑的勤快,有刘茵的教导,两人的狩猎技术也突飞猛进。

    更何况,他们这一行有旺家在,还真不怕空手而归。

    王刚看旺家全身油光水滑,眼神锐利,扯了扯胡兵的袖子:“这是谁家养的?养的真好。”

    “东哥家的,不仅长得好,打猎可厉害了。不过你别往它跟前凑,它挺凶猛的。”

    “我知道。”

    尽管胡兵比自己小,可从来了这儿之后,王刚就没听他说过虚话,对他说旺家打猎厉害也深信不疑。

    现在正值夏天,山里除了动物之外,能吃的东西还有不少。

    胡兵和王刚背着背篓跟在他们身后,每回看他们采摘什么,都会问问,然后跟着采摘。更想着多弄点回去,晒干好保存之后,给家里寄点回去。或许不是肉,但也能给家里人改善下伙食。

    这一天进山,大家收获颇丰,胡兵和王刚两人合作之下捉到一条鱼,两人回去的路上已经想好等会儿怎么处理这条鱼。

    刘茵和郑向东慢悠悠的走在后头。

    特别是刘茵,感叹道:“要是以后来的知青都和他俩一样好相处就好了。”

    “不仅是你,大队长也这么说。”想到大队长说以后知青的事儿就交给他来办,郑向东决定稍后再和媳妇儿说吧。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