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知青们对滑头的大队长以及贫穷的旮沓屯还没有很深的认识。
他们看着属于自己的小袋口粮,便单纯以为秋收后新的粮食立刻就会分发下来,总不会饿到肚子。
此时,大家对未来还是抱有幻想与希望的。
知青到来的第一天不用上工,算是自由时间,所有人拎着行李各归各去整理未来居住的地方,陶湘也跟着独眼阿婆回村尾对方家中。
阿婆人看着瘦弱老迈,但出人意料劲大的很,陶湘的那只大编织行李袋她拎起来就走,好像完全不费事似的。
就连她的孙女也主动抱起陶湘分到的那口袋荞麦,跟在奶奶后头走着,时不时好奇地抬头瞧一眼陶湘这个城里来的知青。
旮沓屯里的村民更是爱凑热闹,好些跟在后头指着陶湘的衣服、样貌,甚至还有她的行李说些什么。
陶湘都不甚在意,村里的路都是土路,风一吹满嘴都是沙尘,她只紧抿着唇一个劲往前走。
阿婆姓陈,她的家在旮沓屯最末尾的大四合院里,青砖绿瓦的房子漂亮极了,可惜有一半都是废墟。
这个四合院以前是个土地主的,被打下来以后塌了一大半,还剩下大半个正屋与厢房就分给了陈阿婆与另一户赵姓人家,所以难怪贫下中农能住上好房子。
陈阿婆分到的是西厢,大房套小隔间的样式,地方倒是不大,但收拾得极为干净,当然里面的家具摆设也没几样,所以看着显得宽敞空荡。
“就是这里了,女娃子,看看中不中意啊……”许是陶湘看堆满杂物的隔间时间有些长,陈阿婆心里有些忐忑,“要成,老婆子我马上就收拾出来。”
小隔间不过四五平米大小,之前被当做贮藏室用来堆放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稍显凌乱与脏污,难怪陈阿婆会担心陶湘嫌弃看不上。
但事实恰恰相反,陶湘中意极了。
小隔间虽然面积狭小,但是它有扇开关完好的门,东西墙上还有两个小小的窗眼洞子,私密与通风都有了。
虽说不那么亮堂,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买些蜡烛煤灯就行。
陶湘当即就点了头:“成!”
此话一出,住下的决定敲了案,陈阿婆面上泛出喜意,立刻带着独孙女开始着手收拾。
也难怪她那么开心,知青住下来,家里是有一笔住宿费可以拿的,多少是个进项。
陶湘也整理起自己的包袱,她把行李袋里的棉被、垫被趁着中午日头好拿到外面翻晒,铝箱里原身的秋冬衣服也见见光吹吹风,好一通忙活。
见屋里没有像样的床椅家具,陶湘也懒得费力再去找大队长支生活费采买,直接自己掏了兜置办。
好在旮沓屯里就近住着位木匠,半成品的家具都有,还一个赛一个的便宜。
陶湘才使了两块钱便换到一张适合隔间尺寸的单人木板床与一副床头小型书桌椅,她又搜罗来一些报纸贴在落土的墙面。
一顿饭的时间,小隔间里很快被布置得有模有样,看着干净利落了不少,勉强像是个人住的地方了。
不同于陶湘的如鱼得水,其他知青却要愁恼许多,甚至还与当地的大队长社员等人发生了冲突。
像陶湘这样千里迢迢辛辛苦苦自带被褥,还手头富裕阔绰的毕竟还是少数,有些什么都没准备的知青自然只能去找大队长,要求购买新床品等物,只是却被对方以没棉花票、布票为由拒绝了。
“费那个钱做啥,屯子里谁家没有?我让他们拣新的给你们……”大队长打着哈哈,始终不肯松口,把来支钱的知青俱拒了个遍。
至此,双方梁子虽没有结下,却都心存不满起来。
陶湘不知道其他几位知青与屯子里人发生的矛盾,整理好住处的她正端着一只海碗坐在西厢房屋门口的板凳上吃得欢快。
那袋分到的荞麦,包括蓝布包里吃剩下的食物陶湘都大方地交给了陈阿婆,作为未来一段时间里自己在陈家的口粮,对方欣然答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海碗里装着的是荞麦仁与红薯块简简单单煮成的杂粥,荞麦仁是陶湘的,红薯块是陈家的。
但陶湘的这份尤其稠浓,最上面还盖着三个蒸软了的糖糍粑。
婴儿巴掌那么大的糍粑上白糖化成了丝丝的糖浆水,虽没有陶家婶婶刚做出来时口感酥脆,但如今软了以后再吃,一入口便像是一块香浓的甜软糕,吃得人分外满足。
同样捧着一碗稀粥的小女孩坐在不远处门槛上小心翼翼地瞧,她也不敢明目张胆眼巴巴地盯着,只是看一眼低头喝一口粥,看一眼低头喝一口粥这样,胆小又可怜的小动物模样。
毕竟糖糍粑是知青陶湘才有得吃的殊荣,她是没份的。
与其相比,同一个院里住着的赵家孩子们就要胆大放肆许多,站在边上直勾勾望着陶湘碗里的吃食,只差没有流着口水下手去捞了。
“来……”注意到小女孩的陶湘将对方招到近处,主动夹给了她一块糍粑,“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了?”
听到问话,陈家的小女孩却没有立即回答,只是睁着一双黑黢黢的大眼眨也不眨地看着陶湘摇了摇头。
“她是个哑巴!”有个小男孩大声嘲笑了句,周围其他的孩子也轰然大笑起来,还唱起了拙劣编造的童谣。
歌里的地方话音太浓,陶湘没有怎么听出来,但猜测应该是嘲讽陈家阿婆与小女孩两个人眼瞎哑巴的意思。
赵家的大人们还在家里午休,没有人管教这些小孩,一个个的也不怕生人,皮上了天。
陈阿婆在里屋听到动静拿着竹棒跑出来,虎着脸把他们都赶走了。
这个老人给她残疾的孙女支起了一片天。
“老恶婆出来了!”孩子们尖叫着一哄而散,行为无知又恶劣。
小女孩也就是陈果果被陈阿婆领进屋子里,她既没难过也没伤心,像是习惯了这种遭遇,甚至还对着陶湘甜甜地笑了笑,让人看着不免怜惜心疼。
吃完饭后,陈阿婆拿着碗去洗了,陶湘则坐着晒太阳消食,屯子里突然响起了一阵阵尖锐的哨声,社员们要开始上工了。
陶湘看了眼手表,恰巧一点过半。
旁边正屋里的赵家人拿着锄头、苗篮等物也出来准备下地了,那是一对其貌不扬的中年夫妻。
男人比较沉默寡言,而女人就显得十分泼辣,不好相与。
她瞪着一双精光闪烁的眼睛,夸张地上下打量着陶湘,那目光令人不适,好在他们很快就走了。
陈阿婆与果果也是要去田里做农活的,在乡下小至五岁小孩,大到八十岁老人,只要是下地干活,都有工分可分,就多点少点的事。
陈家条件差得很,所以果果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着陈阿婆下地,现在也算是个熟练工了。
不像赵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十二三岁,还整天撵猫逗狗,不做什么正事。
西厢里两个原住民一走,便只剩下陶湘一个暂时没钥匙的外来户看门,赵家的孩子们也不知都跑去哪里疯了,屋门关得严严实实。
感觉没什么好玩的陶湘无聊极了,吃饱喝足后困顿又上头,她便打算收拾了外面晾晒的被褥回房去铺着休息,饱饱地睡个午觉后再说。
恰巧外面的风忽然大了起来,飘飞的云遮住了太阳,天气一下子变得阴阴的,有种秋意盎然的凉爽,也带着一丝平原地区少有的潮气。
见再晒下去也晒不到什么阳光,陶湘赶紧抱着院子里晾衣绳上的铺盖回了自己的小隔间。
这些都是陶家婶婶给陶湘准备的新被盖,从店里买回来以后就及时将被套等都拆洗晾晒过,此时上头还弥漫着一股干净暖洋的皂香。
光秃秃的单人木板床很快被陶湘铺上厚实的柔软织物,齐整且舒适。
她又将洗干净的蓝色碎花布包敞开成整块布盖在狭小的书桌上,大小合适,看着也顺眼多了。
只是隔间到底还是面积太小,给人收纳的地方有限,陶湘只能紧着外人看不见的床底下塞。
不着急穿的秋衣冬袄依旧放回铝箱里置在床下,其他热水壶、搪瓷杯、洗脸盆却都要拿到面上来,这些都是每天要用的。
除此以外,陶湘发现陶家婶婶还给她准备了诸如雪花膏、万金油和牙膏牙刷木梳等物,就连女儿家用的月事带和草纸也给带了一些,实在不是一句体贴可以称道的。
小东西杂而乱,陶湘已经没地方摆放了,只能姑且先一股脑儿丢在书桌上。
她想着等一会儿陈家祖孙俩回来以后,自己就去找木匠再订做两个收纳箱,还有小鞋柜也要来一个,到时候统统放在床底下,既不占地方,瞧着也清爽……
陶湘心里一边盘算着事,一边去关屋门准备睡觉。
但就在她站在西厢门口预备关时,四合院里忽然进来了一堆人,正是中午时分开的那五个知青。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