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14

小说: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芒鞋女
    大丫头惯会装模作样蒙骗人呗, 谭振兴冷哼, “你好好教教她,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乃我谭家家训, 看她大姑和小姑, 温婉贤淑, 谁像她心眼多如牛毛啊。”

    幸亏大丫头是个姑娘, 长大后嫁出去就了事, 若是儿子长成那样, 谭振兴哼哼,非打得他屁股尿流不可。

    说着,他握紧拳头,凶狠的磨牙, 看向床头悬挂的木棍。

    汪氏心头惴惴,小声应下, “是。”

    夫妻夜话,多是谭振兴在抱怨数落大丫头姐妹两的不是,汪氏认真听着, 不时附和两句。进京以来,夫妻俩还是头次心平气和的聊天,许是烛光柔和, 谭振兴看着汪氏比在惠明村时好看了些。

    “给岳父岳母去信了没”毕竟生养自己的父母,汪氏背井离乡, 很思念家乡的亲人罢。

    汪氏震惊, “没。”

    京城离得远, 无法托人捎礼回家,汪家没有读书人,不识字,她就没有写信,只让谭生隐写信回家时请村长向她爹娘报个平安。

    “不写信怎么行,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走到哪儿都该给她们报个平安,你是不是不会写,我给你写吧。”谭振兴看了眼窗外月色,要去研墨,汪氏拉住他,“不不用,时候不早了,明日还要早起,相公早点歇息吧。”

    读书累人,她怎么好意思耽误谭振兴时间。

    “不写吗”

    “我自己写吧。”她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也会写,报平安是没问题的。

    听她这么说,谭振兴不再强求,让汪氏代他问候汪家众人,汪氏受宠若惊,嫁进谭家至今,还是头次听到谭振兴关心她爹娘,不感动是假的。

    “相公。”

    “睡吧,明天还要早起送大丫头她们去族学呢。”

    同床而眠,汪氏翻来覆去睡不着,时不时侧目看向身旁的男子,轻轻伸手抱住了他。

    谭振兴做了个梦,梦里被蛇缠住,缠得他喘不过气来,就在他张着嘴大喊救命时,骤然睁开了眼,然后就注意到胸口缠着只手,吓得他忙推开那只手坐了起来,心有余悸地偏头,“你睡你的,抱着我作甚”

    昨夜温存荡然无存,汪氏惺忪地揉了揉眼,没来得及说话,就看谭振兴蹭的掀开被子起床。

    天还没亮,谭振兴穿衣准备起了,汪氏想让他再睡会儿,又怕他有安排,没有吭声。

    为了在冬试上再登高峰,谭振兴要比平时努力,顾及大丫头没找谭盛礼告状,他继续送她们读书,不再教训姐妹两不懂事,而是教她们怎么处事,谭家人个个聪明,不能让两人拖了后腿,不奢望她们像长姐小妹贤惠,但不能像汪家人学。

    他语气和蔼,遇到巷子里的人会微笑颔首打招呼,姐妹两嘴巴甜,亦会跟着问候人,礼数周全,巷子里就没不喜欢她们的。

    尤其是老人,天天把姐妹两挂在嘴边夸,恨不得那是自己孙女,提到她们就双眼放光,难掩骄傲,要家里孙辈的好好向姐妹两学习。

    无意听得她们赞扬姐妹两的谭振兴与有荣焉,女儿得人称赞都是他做父亲的教得好,享受众人羡慕的眼光,他送孩子愈发积极,下雨都不能阻挡他送女的步伐。

    父女三人早出晚归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比起老人对大丫头姐妹两的喜欢,更多人则看到谭振兴在姐妹两面前的笑,笑容灿烂,惹得妇人们羡慕,倒不是羡慕姐妹有位好父亲,而是羡慕汪氏有个好丈夫,生了两个女儿公婆不甩脸色就罢了,丈夫还对其疼爱有加,上辈子积了多少德才能嫁进谭家啊,汪氏太好命了。

    或许不仅仅是好命,还有她自己的过人之处。

    没错,有人觉得汪氏御夫有术。

    抱着学习的态度,不少人跃跃欲试的想问汪氏取经,苦于谭家书香门第,她们不好意思上门,只有想其他办法接触汪氏。

    天气冷,汪氏出门买菜要比以前晚,这天,她挎着篮子出门买菜,在巷子里遇到两个穿藕色长裙的妇人,她们低着头,脸上舔着笑问,“买菜呢”

    两人住在巷子里边,经常碰到汪氏出门买菜,估摸着时辰特意在这等着,说话间,又瞧了瞧身后,瞻前顾后像是有所忌惮。

    都是街坊,汪氏见过两人,笑盈盈地应了声,问她们去哪儿,巷子里住着很多户人家,多是婆婆早出买菜,儿媳妇出门才买的很少。

    “我们也去集市,孩子长得快,身上的衣服小了,准备买些新布。”两人语气热络,左右围着汪氏,“听说两位小姐在薛家族学读书,是真的吗”

    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大户人家的小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不在话下,但寻常百姓少有送女孩去私塾读书的,民间也没有教女课的先生,女孩要想读书,除非家里有门路,谭家乃帝师后人,德高望重,谭家姑娘读书倒是没什么稀罕的,之所以这般问,不过想拉近彼此关系而已。

    汪氏老实憨厚,常常别人问什么答什么,尽管谭佩珠教过她很多,但她没办法说假话应付人,点了点头,没有多言。

    “真好,就我所知,这片住着的人家,只有你们家丫头正儿八经的读过书”两人露出羡慕的眼神,汪氏不好意思,其实她认识的女孩里也只有大丫头她们有先生教,谭佩玉和谭佩珠识字都是父亲教的,不曾请过先生,这点佩珠说得对,父亲不是重男轻女的人,即使她生了两个闺女,但父亲是高兴的。

    她不说话,两人自顾往下聊,先问汪氏在村里的情形,又问她们来京路上碰到什么有趣的事儿没,汪氏捡些好玩的说,两人乐得捂嘴大笑,待从集市归来,三人感情深厚许多。

    看时机差不多了,年纪稍大的妇人聊起了家里的事儿,她嫁进夫家九年,除嫁进门的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后肚子就再没动静了,前几年婆婆看在孙子的份上没说什么,待看别人孙子多态度就变了,常常冷言冷语地讽刺她,丈夫不护着自己就算了,还让她去医馆瞧瞧

    这样的事儿如何能放到台面上说,她抹不开面子不肯去,婆婆觉得她矫情,不知从哪儿弄了个偏方要她吃,越吃身体越不好,后来去医馆,大夫说她吃的药属寒性,女子不能多吃

    “哎,大夫说我吃坏了身体再难有身孕了”

    年纪小的妇人叹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不也是,我生了两个丫头,全家上下看我像看犯人似的,我心里命苦啊。”

    生不出儿子是汪氏心里的疙瘩,来京后,后院的夫人们常常聊这个话题,多是年纪比自己大的,也有已为婆婆的,都说像她这种情况早让儿子休了她了,不会带到京城来,汪氏心里不安,哪怕谭佩珠经常安慰她别想太多,没有儿子就算了,她始终迈不过心里那道坎,不仅仅是儿子能继承家业,更重要的是谭振兴喜欢。

    她不想让谭振兴感到遗憾。

    此时听了两人的话,她既难过又高兴,难过的是自己也没有儿子,高兴地是谭家众人不曾因此而瞧不起她,她安慰两人,“随缘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哎,是啊,儿子岂是说有就有的,我没有儿子已经认命了,就是丈夫的态度让我心寒,我嫁给他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他怎么能那样对我。”有两个闺女的妇人说着说着哽咽起来,汪氏心下难过,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却听妇人话锋一转,“说起来,我很羡慕妹妹你,大公子心胸宽广,任何时候看到他都和颜悦色的,俨然是个慈父。”

    三人旁若无人的聊着天,完全没注意到送姐妹归来的谭振兴站在不远处,目光阴森的望着她们,谭振兴屁股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送姐妹两到族学后就去码头找谭振学他们汇合,刚刚文思如泉涌,想着回家写篇文章再去码头,结果远远的就看到汪氏和两个怪里怪气的妇人叽叽喳喳聊着什么,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汪氏没有主见,极容易被带坏,妻贤夫祸少,谭振兴铁青着脸过去,欲呵斥汪氏两句。

    走近后却听最右侧妇人道,“我看大公子很喜欢两位小姐,什么时候遇到他都笑眯眯的,从小到大,我从来没看哪个男人像大公子这般喜欢闺女的。”

    偷偷摸摸站在身后的谭振兴“”最后这话是夸奖还是瞧不起他谁喜欢闺女了,那是没办法好不好。

    沉吟间,听汪氏道,“相公确实待世晴她们很好。”她记得前两天下毛毛雨,她提议说她送大丫头她们过去,谭振兴却坚持要自己送,说姐妹两毕竟是他的骨肉,表现得太冷漠不合适,故而那天清晨仍然是谭振兴送的,走到途中还背着二丫头走了段路。

    谭振兴虽然经常数落大丫头心眼多,但爱之深责之切,像父亲待相公也是那般。

    妇人附和,“是啊,大公子是读书人,有大智慧,眼界非我家那口子能比,我想问问妹妹,可有什么办法让我家那口子像大公子啊。”

    听到这,谭振兴脸上乐开了花,不由得又往前走了两步,想听汪氏怎么回答。

    他乃世间独有,旁人再怎么学不过东施效颦罢了。

    正乐着,前边汪氏说话了,她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陌生人,相公与众不同,旁人是学不来的。”

    谭振兴脸上笑意更甚,果然还是要多读书,换作以前,汪氏绞尽脑汁想半天也说出这种话来,再看汪氏,哪怕背影也让谭振兴觉得顺眼很多。

    妇人又言,“大公子见多识广,我家那口子是比不上的,哎,我别的不求,就求他善待两个女儿,怎么说也是自己的种,他怎么能随便打骂呢,你是没看到她们身上的伤,青青紫紫的,看得我都不忍心,都说为母则刚,我不配做个母亲”

    “别这么说。”汪氏劝她,“熬过去就好了。”

    有段时间她也难过得想哭,谭佩珠天天开导她,劝她想开点,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如意,父亲不嫌弃自己生不出儿子,相公待她相敬如宾,大丫头姐妹两听话懂事,她有什么好难过的啊,想想也是,比起很多人,她算幸运的了。

    “妹妹,若是大公子这样你会怎么做”

    后边的谭振兴垮了脸,拿自己和那种人比,太瞧不起人了吧,他虽然打过大丫头,但没有用狠劲,怎么说也是自己闺女,哪能往死里打啊。

    妇人的丈夫太不是人了。

    他竖着耳朵,又往前走了两步。

    不经意的歪头,就看两个男人学他歪着头,竖着耳朵偷听,谭振兴“”

    他指指前边,又指指男子,无声问,“你们谁啊”

    “你谁啊”

    谭振兴“你们比不上的人。”

    男子“”

    两人是汪氏旁边妇人的丈夫,都是来偷听的,谭振兴蹙眉,指了指旁边,小步走了过去,“你们是谁啊”

    “在下姓张,弓长张,张忠,乃秦氏的丈夫。”

    秦氏就是汪氏旁边年纪稍大的妇人,谭振兴颔首,转向另外个男子,用不着说,他就是那个经常打孩子的男人了,谭振兴嗤鼻,“连自己亲生女儿都打,你还是不是人啊。”

    男子“”

    男子姓古,的确是那个经常打女儿的男人,但他委屈啊,平心而论,别说打女儿了,他连骂都不敢骂,他媳妇就是只母老虎,他要敢大声说两句话就会被骂得体无完肤,别说动手了,他媳妇就会在外面抹黑他,偏偏他有口难言。

    两人无奈地向谭振兴解释,谭振兴狐疑地打量着两人,再看慢慢远去的妇人,“你们要没做她们会乱说”

    两人“”这几年背的黑锅还少吗

    “哎,多说无益,不过在下还是要给你提个醒,少让令妻和她们打交道,否则相处久了,也会变得满嘴谎言的。”满嘴谎言就算了,脾气会越来越暴躁,一言不合就骂人,骂着骂着就动手打,犹记得刚成亲那两年她们不是那样,就是接触了巷子里脾气火爆的妇人跟着学坏了的。

    汪氏会说谎谭振兴不敢想象。

    再看消失在人群里的人,谭振兴呲牙,“她不敢的。”

    路上妇人都在拐弯抹角的问汪氏御夫之术,奈何汪氏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进巷子道别后,两人拎着篮子往里边走,低低道,“这位大夫人深不可测啊。”

    “是啊,无论咱怎么旁敲侧击都听不到半句真话,是个高人啊。”

    虽然汪氏说了很多话,但没有说到关键上,她们不信汪氏像面上好说话,人善被人欺,她们如果像汪氏,早被婆家人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汪氏不如表面良善,这是两人一致得出的结论。

    此后几天,她们都在外边等着汪氏去集市,费尽心思的套汪氏的话,可任她们磨破嘴皮子都听不到自己想听的,不由得愈发佩服汪氏,高人就是高人,不显山露水就把丈夫制得服服帖帖的。

    私底下和走得近的姐妹讨论,众人都对这位谭家长媳好奇不已。

    刚开始谭振兴没有把那两个男子的话放在心上,但偶然遇到过几次后,他有点担心了,原因无他,他看到围绕在汪氏周围的妇人多了起来,而且嗓门愈发嘹亮,隔老远都能听到她们的声音,回家后,谭振兴不由得问汪氏近日结识了什么朋友。

    结果汪氏说没有。

    谭振兴瞠目,多少天啊,汪氏竟然学会撒谎了,果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没有吗”谭振兴决定再给汪氏次机会。

    汪氏在做针线活,闻言,抬起头来,“是啊。”她天天在家少有出门,认识的人并不多,算得上朋友还真没有。

    谭振兴目光如炬地看着汪氏,汪氏不解,“相公怎么问起这个了”

    “随口问问而已。”

    汪氏没往心里去。

    又过了两天,谭振兴又来问自己,“你真没认识朋友”

    汪氏想了想,摇头道,“没有。”她虽然天天和街坊邻里去集市买菜,然而算不上朋友,她眼里的朋友是会串门走动聊心事的,以此来看,她们不是。

    她的理由太正经,谭振兴无以言对,“你心里有数就好,你是谭家长媳,在外要注意言行,别给谭家丢脸,至于旁人的话多想想,人心复杂,不是你想的容易。”

    汪氏点头,“知道了。”

    再观察汪氏几天,确认汪氏没有被她们的话影响,谭振兴放了心。

    天越来越冷了,百姓家都有烧炭取暖的习惯,谭家往年只在书房烧炭,其他房间是没有的,今年却是不同,谭盛礼入乡随俗,决定每间屋都烧炭,谭振兴颇有微词,京里流行烧炭,价格贵,依着谭盛礼所说,他们这几个月的开销会高很多,哪有那么多钱啊。

    他们在码头扛麻袋挣的钱仅够全家日常开销,多的话就无能为力了,谭振兴道,“父亲,你们屋子烧炭就好,不用管我,我不冷。”

    他和汪氏盖同床棉被,夜里不觉得冷,而白天看书都在书房,暖和得很。

    谭振学和谭生隐也说不用,京城的冬天要比绵州冷,但不到冷得受不住的程度。

    “再有不久就是会试了,别染了风寒得不偿失。”谭盛礼道。

    三人没话说了,上次会试在秋天,明年则在春天,数数日子,没有多少天了,他们仔细想想,谭盛礼说的有道理,如果染上风寒就惨了。

    于是同意谭盛礼的话,不过在码头扛麻袋的时辰更长了,天冷后,码头的风更大,工钱涨了价,谭振兴他们已经很熟练了,且速度很快,有杂工惊讶于他们的熟练,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诀窍,读书人学什么都快,让谭振兴给他们分享分享。

    这点谭振兴还是很有经验的,要想跑得快,先练腿功,腿功练好后再练力气,力气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来,他振振有词,说得其他人再认同不过。

    谭振兴在码头赚足好名声,以致于心有点飘了,飘到哪种程度呢,就是拿着国子监考试的试题时差点和主考官吵了起来,原因无他,每道题他备了是一首诗,结果发现题目后边做了标注,只允许每题写一首诗,他心里不痛快,可不得找主考官理论吗

    结果被其他人领了先,来参加考试的要比上次考试的人更多,很多人都抱着以数量取胜的心态来的,结果改了规则,也就说很多人处心积虑准备的诗词派不上用场了,心气不平,就找主考官理论起来。

    “以往的试题都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规定每题只能写一首”

    诗文类的主考官是孟先生,骑射课的老师,他生得高大,低头俯视考生时很给人压迫感,“试题都是根据今年情形来的,考生按要求答题就行,说那么多作甚。”

    难怪其他先生强烈的推荐他来做诗文这场的主考官,只怕早料到有人不满会找他理论此事吧,他竖着眉,面相凶狠,考生被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多说了。

    看他们偃旗息鼓,谭振兴有抱怨也卡在嗓子眼不敢说,否则传到谭盛礼耳朵里就是自己故意找茬,他叹了口气,想到自己翻来覆去背诵以前的诗词不禁后悔,他想了想,决定还是写十一首诗,准备都准备好了,不写上去过不去心里那道坎,至于先生怎么点评是先生的事儿,和他没关系,想清楚这点,他不纠结了,快速的把十一首诗写在上边。

    无意走到这边来的孟先生看到谭振兴考卷,嘴角直抽搐。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