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 150 章

    封凌这个男人,答应好傅辛夷后, 确实不会乱闹。

    他帮傅辛夷穿好了衣服, 正儿八经的, 还非常细心的将傅辛夷的每一根系带都系了个工整。

    两人都没梳头, 封凌会折腾自己的,但不会折腾傅辛夷的头发,只能另外叫了人。

    良珠带了人进门, 又是给两人洗漱, 又是帮忙折腾两人的发型,确保新婚第一天出门不会出什么差错。她眼神都不敢乱跑,和两人说着府上另外两位的行程。

    “顾姨娘早早起了, 带着小少爷在外头晒小半刻的太阳。老爷今个没出门, 在书房和姑爷的父亲喝茶候着。梁大人早上来了一趟,又加送了点东西才笑盈盈和老爷招呼后离开了。”

    良珠替傅辛夷头上戴了一朵玫瑰紫色的簪花,看着镜子里换了发髻款式的小姐:“小姐和姑爷现下先去见老爷,敬一杯茶,再去和顾姨娘问一声好。”

    傅辛夷应了声。

    封凌看着傅辛夷刚成婚就换了发型,觉得人和记忆里那人缓缓对上。他记忆里的的傅辛夷,多年便是这样类型的发型。

    她在家里会懒得梳理, 刻意弄得松垮方便一些。而在外就必须要良珠帮忙打理,弄一个能见人的模样。

    傅辛夷站起身来,走到封凌身边:“走吧。”

    封凌从记忆里抽离,朝着傅辛夷笑笑,应了这一声。

    两人结伴往书房去。

    傅尚书在书房里候了小半天, 和封凌的父亲没话找话,觉得时间过得有点难熬。他和封凌父亲擅长的东西相差甚远,除了聊聊两个孩子,几乎没啥好说了。

    封父也真的很想跑,毕竟傅府底蕴十足,不管哪里来看,就算傅尚书态度极好,也让他有种不得劲的感觉。日常生活太过客气,他一个大老粗有点不适应。

    两人迟迟等来了敬茶,见着新人过来,竟是都有一种解脱的庆幸,

    傅辛夷和封凌到了书房,先按着规矩,给两位长辈敬茶,敬茶结束后听两位长辈随意唠嗑了两句,就察觉到了两位长辈的别扭。

    封父随意找了个由头就打算告辞,傅尚书礼貌客套了两句,将人送去门口。

    傅辛夷瞧瞧封凌,见封凌站在自己身边,脸上似笑非笑望着自家父亲落荒而逃。

    封凌感受到傅辛夷视线,像傅辛夷解释:“我爹不喜欢这种客套,平日比较直来直往。让他去吧。”

    傅辛夷点头。

    良珠又将两人带往了院子。

    院子里顾姨娘坐在那儿翻看着书,书外壳是个藤黄色的皮。她旁边摆了一张小床,小床上配上了一柄小伞,伞下还挂了三五个小彩球。

    傅疏影在伞下咿呀呀抓球,顺便吐两口口水。他也不是刻意要吐口水,只是下巴不得控,忍不住吧嗒吧嗒两下嘴巴,口水就被他吐出来了。全天下的宝宝都这样。

    傅辛夷和封凌朝着顾姨娘敬茶。

    顾姨娘应了茶后就朝着两人摆手:“行了,刚成婚自个玩去,别在这儿遮了我太阳。要是哪儿不得劲,就叫大夫看看。成婚后一样要注意着身子。”

    两人应声。

    婚前顾姨娘是好生招待的,婚后顾姨娘也不是不想搭理,只是她觉得女子脸皮薄,得给傅辛夷留点面子,省得她自个儿在这儿多话,说得孩子们不喜。

    傅辛夷和封凌第一天敬茶就此结束。

    除了敬茶之外,婚后好像也没什么大事情。

    封凌回来仓促,很多东西还在自己家里头,所以约着傅辛夷一块儿去搬东西。他担心傅辛夷身子不舒服,就让她在马车上坐着,自己在后头车那儿带人搬上搬下。

    傅辛夷靠在马车窗口看封凌搬东西。

    封父此刻并不在,估摸着是继续去干自己的活了。

    封凌袖口挽起,主要还是搬他那些个书。他的记忆相当精准,书平时就规制好了位置,搬起来十分快。众人惊恐于他对自己所有私物的记忆力,偶尔还会跟不上他报东西的速度。

    除了书之外,他也有自己的小东西,比如说某些奇怪的小摆件。

    有小巧的木雕,还有小泥人,小陶瓷人。

    看起来似乎都是小孩子的玩意,不像是封凌会喜欢的东西。

    傅辛夷认识封凌那么久,全然没见封凌摆弄过这点东西,上街时也没见封凌对孩童玩意投去多少视线。她略有点好奇,就听见有人调侃式说了一声:“封大人这点东西看起来才像个刚成年的。”

    封凌笑着回话:“我爹看我平时总憋着读书,在外头给我带回来的。不值钱,就想逗个乐。”

    一群人哄笑。

    封父并不知道如何带一个过早成熟且天赋异禀的孩子。他就当对寻常孩子一样对待封凌,才让封凌自小成长起来,性子里多了一分为人的底线。

    傅辛夷听着话,望着这样的封凌,觉得心头愈发喜欢。

    她温和弯眉,却是没将这点小喜欢说道出来。

    所有东西都搬运上车,封凌才重回马车,朝着傅辛夷笑:“让你久等。”

    他将自己刚挽起的袖子重新放下。衣服维持那么久折着,总归留下了褶皱的痕迹。

    傅辛夷依旧那样看着封凌。

    封凌抬头再度抬头,见傅辛夷也不说话,就盯着他不住看,以为自己有那儿不妥当,低头看看自己衣服,摸了摸自己脸:“怎么了?”

    傅辛夷收敛了一些,微转头含笑说了声:“没什么。走了,回府。”

    从今日起,他们就将共同生活在一块儿。

    ……

    时间过得飞快。

    快到让人每到过年,就惊讶于又一年将要过去,惊讶于上一年似乎也没怎么过日子。

    这种对时间全然无所知的状态,其实是最幸福的时刻。唯有日子无病无灾,才会让人觉得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京城里其实大小事不断,京城外也是如此。

    傅辛夷小花铺多开了几家,任欣颖和小吕各自已成了一家的掌柜,并手握田亩无数。任欣颖与京城守卫中的郝康安成婚,而郝康安也是官场亨通,往上爬了两个军衔。

    谢宁成功考进了大理寺,而詹达在外头做官做得不错,在有意回京的情况下,终是成功回到京城,继续为官。骆康被家里逼着做生意,适得其反,反而朝着礼部头也不回去了。

    桂正初在徐州治理河道颇有心得,回京后和十二皇子一起维持着和蒙古的贸易往来,同时著书一部,专写水利治理和洪灾处理方法。

    封凌则是借着徐州和京城外几个临近的城做试点,户改、造路、农改,在朝上混得风生水起。

    他这人心眼特别多,先提出一个户改制度,严格规范黄册制度,精简内容,让户部一群人站在了他那儿,还给黄册特意拨了一大笔专款。这个户改制度中,由于涉及到流动人口,利好商户,让家中有亲戚从事商贾的站到他那儿。

    他转头又提出了一个军籍更改制度,将原本世袭的军籍,变成了可改农户但不可农户改军户。所有军户除了保家卫国之外,将士们要额外做点别的活,但各种福利优先,优于农户。于是兵部也站到了他那儿。

    回头他还说,要让百姓多想出更加创新的点子,要推进工部创新,造福天下百姓。一人种出以往三人的粮食,天下就能更快得以发展。于是工部也站在他那儿。

    余下三部,吏部对他在徐州和京城功绩说不出话来,礼部有自家人骆康,刑部和大理寺那头被会说话的谢宁打了个里外畅通。

    老丞相退下后,将位置传给了原吏部尚书。这位吏部尚书极顺皇帝意思。皇帝又将封凌捧到了天上,于是……朝中上下,一时封凌风光无限。

    其实众多官员本来还挺不乐意的,觉得朝廷上下挺好的,天下百姓也挺好的。何必折腾那么多事情呢。可每回封凌一提出一个建议,他们就觉得自己在其中有利可图,转头就对着皇帝:“臣觉得封大人此举大善!陛下英明!陛下深谋远虑!陛下知人善任!”

    皇帝怎么说?

    皇帝也没想到封凌这么能干。

    他刚开始觉得那么繁杂的举措,看起来很折腾的模样,觉得自己要多花点心思将人捧上来。他是真的看好封凌,也是真觉得封凌能做一个靶子站在朝堂之巅。

    谁想到国库突然钱多了起来,他私库也突然钱多了起来……

    只知道做怎么做皇帝,只知道在臣子繁杂情况之间摆平衡的皇帝,一脸茫然没想明白。怎么修个路,改几个政策,商人们就突然暴富了起来,然后天下人好像钱都多了起来,转头朝廷也有钱了起来?

    有好处不拿白不拿的皇帝还得逼着封凌讲经筵,专听造路和农改导致的民间消费增多,从而引发的全民暴富这门课。

    皇帝哪知道,这是封凌用二十年,重回底层再次往上爬才明白的道理。

    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

    这里的民,是每一个百姓,而非彻底的上层贵人。

    至于傅辛夷,她是半点不懂朝堂的绕绕弯弯。

    她一心沉迷从海外引进自己喜欢的作物,在京城中当一名小花娘,并且研究起了“如何安全引入外来物种”。

    “今年海运,有送来芜菁和三叶草。这是远方人用做饲料的植株。”傅辛夷在纸上写着,“田亩在种植芜菁和三叶草之后,土壤会变得更加肥沃,小麦生长得更好些。收割下来那部分,还可以喂牛羊。”

    她搁下笔,招了招手:“良珠,将这纸贴到书房门上,让我们繁忙的封大人可以进门就看见。”

    良珠失笑应声:“是。”

    作者有话要说:芜菁=大头菜。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