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乖孙, 你终于回来了。”
于老头和李氏提前几天就在村口等着, 直到腊月十六才接到舒文。刚看到于舒文的身影, 李氏便跑过来, 一把抱住舒文。
看到奶奶身体健朗,还能跑能跳, 舒文特别高兴。
“奶奶,我也好想你啊,想你做的饭菜……”于舒文还是不太习惯当众表达自己的感情, 只能将头埋到奶奶的怀里,掩饰自己的脆弱。
“好啊, 好啊, 我们这就回家, 想吃什么奶奶给你做啊……在学院是不是吃不好,看你都瘦了!”
“奶奶, 我这是长高了。”
……
这天吃过晚饭, 舒文便将自己积攒下来的十五两银子都给了爷爷,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舒文还在读书就能赚到银钱。
于连双感叹道:“我听以前的掌柜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以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今才真正了解了,读书果然很有用!”
于舒文道:“三叔,你说的是《劝学诗》,全文是: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能让人明理,看到广阔的世界,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说豆腐、曲辕犁都是我在书上看到的,若没有书籍传递知识,我们要自行摸索,怕是要浪费很多时间。”
李氏接过舒文的银钱:“栓子啊,这些钱,奶奶给你攒起来,等你考试的时候用。”
这些年风调雨顺,于家几十亩田地每年都有收成,再加上做木匠的收入,于连双跑商的收入,也积攒了一些银钱。
于舒文心中早有一番计划:“奶奶,我后年才要下场,这些银子若是压箱底,便一直是这么多,还是买些田地或者租个店铺,钱生钱才是正道啊。三叔不是正在各地跑商吗,这些钱不如给三叔做本钱吧,虽然不多,但是我相信三叔定能赚到更多的银钱。”
种地是很安稳,但利润也不多,仅够一家人温饱,舒文想让全家人都生活的很好,就要潜移默化改变家人的观念,经商才是致富的道路。
那些世家大族哪个是靠田地富裕起来的,串联全国的商业网络才是他们奢侈生活的来源。只不过,中国人安土重迁,追求安稳的生活,经商得到的银钱都会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进行投资,创造更多的价值。
得到于舒文的肯定,于连双兴奋了:“舒文,三叔谢谢你,这钱就算你借三叔的,你放心,只要三叔赚到钱,将来你赶考的一应花销三叔包了!”
于老头想到舒文将来可能不会止步于潞安府,说不定还要到青州京城考试呢,这可是一大笔花销,仅靠着自家那点田地只是杯水车薪。老三一贯能说会道,又在外面闯荡这么多年,若真能做出点名堂,将来也就不用担心了……
思及此,于老头一锤定音道:“老三,年后你还带着旺儿去跑商,若是需要家里支持,就跟我说,只要你是干正事儿,爹支持你。”
于连双连声保证,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不喜欢死守在一个地方种田做木匠,他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能得到家里的支持自然是好的。
于老头的安排不仅满足了老三家的需求,也照顾到了老大家,旺儿跟着跑商,杨氏便不会说闲话了。
半年多没有回家,于舒文与家人团聚过后,还要去拜访常夫子以及杨广成,忙忙碌碌的很快就到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二,大吉,宜嫁娶,迁居!
这天是于旺和芳儿大喜之日,杨家村人都来帮忙,于家摆了几十张席面,好生热闹了一番。
晚间,舒文正在房间读书,娘亲于氏走进来,将明天要穿的衣服给舒文放到床头。
“明日是你二嫂进门第一天,按规矩要认亲,你得早些起床,不要睡的太晚了。”
“娘,我知道,您也早点休息吧,我一会就睡了。”言罢,于舒文接着读书,却没有听到关门的声音。
于舒文抬头,发现娘亲正坐在书桌对面看着自己。
“娘,您看什么呢?”于舒文笑道。
于氏回过神来:“娘在看娘的舒文长大了,长成个大小伙子了……你过年就十三了,要是没有去读书,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
于舒文一阵窘迫,他觉得自己小学刚毕业的年纪,还是个孩子,成家立业距离自己太过遥远。
“你不知道,你二哥定下亲事后,咱们家还有媒婆登门——给你说亲的!娘才意识到,我的舒文也长大了。”
于舒文忙问:“您没有答应吧!”
于氏笑道:“当然没有!你奶奶说了,你读了那么多书,定然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什么都不懂,就不给你添乱了,你的媳妇,还是得你自己选。”
于舒文松了一口气:“娘,过了年我才十三岁,后年下场考院试,若能一次通过,十七岁便要考乡试,在这之前可没有时间想其他事。”也就是对着娘亲,舒文才敢发下这样的豪言——一次通过院试,这是谁都无法保证的……
“娘相信你,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总能通过的。只要你有本事,成家的事晚些也好。”舒文若能考中秀才,甚至举人,定要找一个是知书达理的姑娘,才能过到一块去。
说起亲事,于舒文想到杨广成,“娘,前几日我到广成哥家中拜访,听说广成哥也定亲了,他成亲之时,只怕我赶不回来,到时,我准备些礼物寄回来,娘亲帮我送给他。”
于氏让舒文安心:“放心吧,娘一定带到。相信广成也会体谅你的。”
这天过后,大人要准备年节,于舒文便把家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开始启蒙计划。
这件事,他早就想做了,只是过去他自己都没有学出什么名堂,家里也没有人相信他,尤其是大伯母,总觉得自己在耽误时间,读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做木匠活,多少是个手艺,能养活自己。
直到今年舒文取得功名,于家在整个西河镇露脸,杨氏才发现读书的好处。
那种被人尊重羡慕的感觉,是会上瘾的!
于家启蒙班正式启动,于舒文将一块木板刷成黑色,又找了一些白垩,也就是粉笔的主材料。白垩较之石灰石质地较软,便于书写。
其他人也如法炮制,端坐在矮凳上,把木板放到自己的膝盖上,跟着舒文认字,写字。
学的最认真的便是二哥于旺和小妹于淑宁,是的,舒文趁着教他们读书写字的机会,给家里三个女孩取了名字,大伯家的大堂姐叫于淑慧,三叔家的二堂姐叫于淑莲,自家妹妹叫于淑宁。
庄户人家的女孩没有名字,都是大妞、二妞的混叫,能有个芳儿、花儿这样的乳名便算好的,将来嫁人后,得个某某氏的称号。这名字既不上族谱,也不给外人知晓,便由着舒文了。
三个女孩却很高兴,这意味着自己也有正式的名字了,和家里的兄弟一样!
二哥于旺不光自己来学,还把新娶进门的媳妇也带上。这一年,他常跟着三叔到各地跑商,因不识字,被人骗了不少。于旺很有一番雄心壮志,不期望能学到舒文的程度,但他将来是想要走遍大江南北经商的,必须看懂文契。
于淑宁则是受哥哥熏陶,喜欢看书,于舒文闲暇时曾教过她《三字经》,这么长时间了,她依旧能完整的背诵下来,可见很有天分。
至于其他人则有点浑水摸鱼了,三叔做伙计时便认识一些字,有一定基础,觉得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也就这样了,倒是于贵被三叔强制性地按在课堂,要他一定要好好学习。
于贵幼时到私塾读书,没坚持一天就跑了回来,这些年,每日里和伙伴上山下水的玩闹,根本受不了学习的拘束,怎么可能安安静静的坐在课堂。于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戏份就是于连双将于贵拎进来,于贵趁人不注意再跑出去。
舒文用和自己写信诱惑爹娘坐在课堂中,可惜他们毕竟年纪大了,看到字就发晕,娘亲还好一些,爹爹根本学不进去。
大堂姐和二堂姐大概是想着读书无用,宁愿在课堂中做针线络子,也不肯拿笔写字。
大堂哥倒是安安静静的抱着儿子坐在凳子上,只是按他的说法,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只希望儿子经来能有点出息,可是他的儿子今年秋天刚过了一周岁生日,还在流哈喇子呢。
于舒文多次劝说无果,便想了个法子,他将自己看过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读书是为了明理,可惜孔孟经典太过深奥,远不及话本演义通俗易懂。舒文只需要讲一遍,他们便能记下整个故事。后来不只是于家人,整个杨家村闲着的人都来听故事。搬个小板凳,坐下就是一天。
于舒文觉得自己可能无意中开启了说书这个行当,哭笑不得之余,也不得不感叹大众喜欢的才是最好的!说唱艺术能流传千年,便是明证。
他却不知,就在今年春节,京城的勾栏瓦舍之中已经诞生了职业的说书人,开场讲书,将话本演义的故事改编后说给大家听。晓梦生的话本作为说书的素材,也被更多人知晓。
作者有话要说:《劝学诗》
作者:北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