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征将自己的提醒写信送到了李家, 结果得了李承祖极其敷衍的应答。
“李家与谢家只是正常交好, 毕竟两家都在青州。而且谢家与皇家有亲, 李家能与谢家结为儿女亲家, 正是门当户对,珠联璧合的好事, 姑父不必担心。”
就差没明着说陆征多管闲事了……
陆征总不能直接说世家有拥戴二皇子夺嫡之念,他担心李家被牵连吧,怕是李家知道后更要上赶着巴结谢家。
陆征一气之下, 再不管李家之事。原本还想就清源书肆之事向李家求证,如今却什么也不想说了。
于舒文抽时间便思考自己的话本该以什么为题, 反复衡量后, 终于定下了话本的题目——
《狄公案》!
既然不能直接明白的提依法治国, 也不能将不合时宜的理念传递到这个世界,那便将律法知识放到小故事中, 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人的观念。
上次《真假女婿》让这个世界的人知道了断案文, 知道了前朝的狄大人——他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坐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下,为民做主,是难得的好官!
于舒文便借着上一本的热度,继续将狄大人作为串联所有故事的主线人物。毕竟他生活的年代距此不到三百年,他的故事在民间依旧口口相传。人人都知狄大人清正廉明,不惧强权,都希望能遇到狄大人这样的好官。
以他为主, 自然能收获一部分民众的好感,更快地将自己的新话本打出名气。
于舒文暗中用另一种字体编写新话本,这个话本是以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以狄大人的判决结尾,并附上《大周律》中的相关条文。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普法小短文。
完成第一个故事,于舒文便找到陆家书肆的掌柜,与他商谈话本售卖之事。
这掌柜显然已经接到通知,面对于舒文非常热情。
“公子快请坐,请喝茶。”
于舒文道谢,“多谢,掌柜不必客气,不知您如何称呼。”
那掌柜道:“鄙人姓陆,陆文华。战乱年间鄙人四处流浪,是老爷救了我的性命,这姓氏也是老爷赐的。”
陆文华看上去有三四十岁,温文尔雅,气质高华,一点也不像生意人,倒像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于舒文也不敢小觑。
于舒文道:“那我便称您为陆叔了,想必您也知道我的来意,我是代表晓梦生来与您谈新话本的出版之事的。”
陆文华看于舒文的眼神更加温和了,他虽是陆家仆人,但却深受陆征的信任。陆家小辈见到他也会称一句“陆叔”。
便是这次回老家,陆征也要特意带着陆文华,如今潞安府的产业都是他在掌管。
陆文华知道于舒文的身份,他是老爷新收的弟子,是陆家未来的孙女婿。陆文华原本存着几分考校的心思,如今也慢慢的淡了,真正将他当做一个家中晚辈来看待。
陆文华笑道:“鄙人知道公子的来意,老爷特意交代过了,公子如今可带了新话本?”
于舒文立刻将话本拿出来,特意强调道:“这是晓梦生的新话本,您看看。”
陆文华接过话本,一页一页翻看。
只是一个小故事,陆文华很快就看完了,合上书页不由得感慨道:“不愧是晓梦生的手笔,果然不是他人能模仿的。”
于舒文听出了一些东西,“陆叔看过晓梦生的话本?”
陆文华道:“自然,晓梦生的话本别具一格,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陆文华也是晓梦生的忠实读者呢!
“只是,新话本似乎有些短,若印刷成书只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
于舒文道:“陆叔不必担心,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故事,后面还有很长的故事呢。”
于舒文这般一说,陆文华便放心了。
“陆叔,以您的眼光,若《狄公案》推出,可能挤掉清源书肆的《伊人》?”
陆文华道:“前段时间清源书肆推出的《伊人》我也看过,只能骗骗外人罢了,稍微懂行的都知道那是假冒的。清源书肆已经坏了规矩,声名俱毁。等到《狄公案》出售,清源书肆便会被所有人唾弃。”
这正是于舒文的目的,既然没有律法明文规定,无法求得公道,便自己出手,用商业的手段将清源书肆彻底打垮!
于舒文道:“陆叔,小子还有个提议,您看看能不能实现——《狄公案》是以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我们可以每旬放出一个故事,将周期拉长,扩大影响力。”
陆文华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出售方式,心中满是疑问,“一个小故事只是几页纸,并不能装订成册,如何售卖?”
于舒文神秘道:“您可以单独售卖这几张纸啊!您想,若是有一本书,您很喜欢看,还是您自己亲手装订起来的,您会不会很有成就感,我们可以将装订的工作交给读者。他们每旬从书局买回去一个小故事,喜欢便买下一个,不喜欢便放弃,给读者更多的选择余地,定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
这其实就是周报和连载小说的综合,于舒文很熟悉。
陆文华赞叹道:“妙啊!早就听老爷说,公子常有奇思妙想,没想到公子还有这般商业头脑。这样一来,我们省了装订的工作,实则剩下了一大笔成本,便可将每个小故事卖的便宜一些,顾客也能受益。”
一次花费几两银子,需要仔细考量,但若一次只花费几十文银钱,便无需多加思索了。
于舒文趁热打铁:“您还可以将这几张纸交给走街串巷的货郎,让他们传到更远的地方。”
将周刊真正变成报纸的形式,才能薄利多销,以量取胜!
对此,陆文华却有不同意见,“书籍是何等神圣的东西,怎能交给大字不识的货郎。况且,他们走街串巷卖的东西都是给平民的,平民可没有几个人读书识字。”
“多谢陆叔提醒,小子是纸上谈兵了。”
于舒文恍然大悟,看来报纸还没有产生的社会基础。
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书籍,就必须要提高识字率,这却是如今的大周最难解决的问题。
陆文华并不在意,“公子一时没有想到也是有的,既然新话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出售,我们便按小故事来算润笔吧。事关银钱,公子可能做主?”
于舒文道:“陆叔不必担心,同窗已将话本全权交给小子,您只管说,有不确定的,我自会征求晓梦生的意见。”
陆文华道:“好,那陆家书局以每个故事一百文的价钱,支付润笔,但晓梦生需要保证故事的质量。陆家书局会与他签订契约,到官府备案。”
一个故事一百文,十个一钱,一百个一两,一千个十两!
要写一千个故事才能及得上自己前几个话本的润笔。
这个价格太过离谱,于舒文不能接受,他正要开口,陆文华却还没有说完。
“等到将来故事写完,装订成册,便按话本的字数支付润笔,预先支付的不必抵扣。毕竟这断案类的话本从未在市面上出现过,我也不知它的销量,我们都需要等待时间验证。”
于舒文这才明白陆文华的意思,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探案类话本没有市场基础,全靠着晓梦生的忠实读者带动销量,陆文华的考量也有道理,毕竟,陆家书肆也要保证盈利的。
于舒文当即爽快的答应:“陆叔的提议很好,您这就拟契约吧,我将其带给同窗,让他签上名字。”
陆文华道:“公子真乃信人!既然公子相信鄙人,鄙人必定不会让公子失望。”
这就相当于,晓梦生将话本托付给陆家书局寄卖,只收一些保证金,其余润笔要等到话本完结才能拿到。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陆家书局的信誉,最后能不能支付足够的润笔。
于舒文自然相信陆家,陆文华感念于于舒文的信任,也很是高兴。
片刻后,陆文华拟好了契约,交给于舒文。
于舒文承诺道:“明日给陆叔回信。”
这天,于舒文从书局出来,并没有直接回陆家,而是回到府学,在契约上签上了“晓梦生”的大名。
毕竟说的是自己同窗的作品,自然要来府学会面的。
第二日,于舒文将契约送到了陆家书局,将出售之事全权交给陆文华,才回了陆府。
如今,《狄公案》只有一个小故事,既然要做成连载,自然要有足够的存稿,才能让彼此安心。
于舒文便绞尽脑汁的想符合这个时代的案例,每日的功课还不能落下,不能被老师发现自己不务正业。
几日后,陆家书局打出“晓梦生最新话本”的旗号,将晓梦生将要在陆家书局售卖新书的广告打了出去。
对此,众人将信将疑,李家清源书肆的前车之鉴尚在眼前,他们被结结实实骗了一场,白白花了那么多银钱。若发出消息的不是陆家的书局,只怕根本没有人会相信。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