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哀歌之局 始作俑者——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开元年间

    听到这里,李隆基霎时就激动起来。

    为帝者,谁不想让一个王朝在自己手中发展到鼎盛,从而名传千古,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更何况李隆基一直将唐太宗视作榜样,万分推崇,同时也一直在致力效仿太宗,虚怀纳谏,欲将大唐在他手上推往另一个高度,甚至开创一个能够比肩甚至超过“贞观之治”的盛世出来。

    而现在天幕告诉他在开元年间,唐朝真的进入了全盛时期他真的做到了

    这怎么不让李隆基欣喜若狂,心潮澎湃

    底下群臣反应过来,立即也都面露兴奋惊喜,齐齐躬身朝帝王恭贺。

    高力士也是欣喜激动,俯身恭敬朝帝王道“要先恭喜陛下得偿所愿了”

    李隆基禁不住笑起来“朕之努力没有白费就好。”

    看来天幕接下来是要讲他了。

    先前太宗之文治武功,听得他心中激荡,并引以为豪,而现在,终于轮到他了吗

    李隆基脸上笑意不减,正是意气风发之际。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起贞观之治后,大唐还会进入更加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李世民也不禁面露笑意。

    他望着其下众臣,语气轻松且愉悦“也不知开元年间又究竟是个怎样的盛况。”

    而那时的继任者又是何种模样

    能把大唐再推往更高的位置,开启全盛时期的大唐盛世,想必定然也是出类拔萃,明君贤君之辈。

    而他之子孙中能再出这样一位帝王,叫李世民如何不心悦满足啊。

    开元年间,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

    而这一时期的治世之盛景,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完成的。

    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李隆基内心更为志得意满。

    如此功绩成就,他李隆基必然也将名垂千古,于万世传诵

    唐玄宗李隆基很崇拜太宗李世民,所以一直将李世民视作榜样,并效仿李世民虚心纳谏之举,将李世民“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主张奉为圭臬,于是开元二十年间,名臣贤相等不断涌现,一个接一个栋梁之材的出现,为大唐盛世不断添砖加瓦,经由唐玄宗李隆基执掌的大唐,终是缔造出了永垂史册的“开元盛世”。

    “好”

    李世民不禁赞叹出声“唐玄宗李隆基吗此子当真是不错。”

    魏征等人也朝李世民拱手庆贺“陛下后继有人啊。”

    而大唐能在其后的开元之治进入全盛时期,真是叫他们这些人也跟着与有荣焉啊。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此时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也是武则天称帝第八年。

    前段时间,她的两个子侄武承嗣,以及武三思欲谋求太子之位,也曾多次差人来与她说

    如今武周天下,继任者不可为异姓之人。

    她的儿子终究姓李,并非姓武。

    而这武周天下为她一手开创,难道要到她这里中止

    可狄仁杰所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侄子到底不如儿子亲近,在她千秋万岁之后,难道武姓之人,会将她供奉于太庙之中祭拜

    武则天不禁于心中叹气,到底还是歇了将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立为太子的心思,同时派人秘密将李显接回洛阳。

    而她听着天幕提及太宗李世民,观朝堂群臣神色,又想起诸人曾上表立李显为储君的请求,终是于心中更加复杂难言这天下,果然还终将是李唐的天下吗

    李唐天下,才是众望之所归吗

    不过再听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

    那不是李旦第三子若她记得没错,她这位孙儿,如今也才十三岁。

    而重归的李唐天下,竟将会在她这位孙儿手中进入全盛时期

    想到此,武则天开口道“来人,将三郎带来。”

    这三郎指的自然不是武则天第三子李显,而是李旦第三子李隆基。

    听到武则天开口,群臣也是才惊然回神后继者竟不是庐陵王李显,而是如今已经沦为皇嗣的李旦不,现在应该称之为皇嗣武轮才对那庐陵王李显

    这二位都曾当过皇帝。

    可最近朝堂之上的动向,以及宰相等人的意向

    那庐陵王显然才是继任者首选才对

    不过话说回来,李唐将会在皇孙李隆基手中发展至鼎盛,这对于朝中一部分大臣而言,完全是天大的福音啊

    而且听起来,这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和太宗一样功绩卓然

    李隆基登基之后,也曾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重用贤臣,修订律法,还曾制定经济改革措施,进一步解放了民众的劳动力,同时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了大唐的财政收入情况,也由此减轻了民众的劳累及负担。

    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也是我国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了华夏的版图之中

    要知道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其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天然屏障,而其内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着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物质资源也十分富饶,是木材与矿产的重要生产基地等

    除此之外,东北还是重要的工业重镇,国防重镇。

    总之,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资源,物质资源等等都非常重要所以李隆基对外进行的疆域扩张,以及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之策等,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这样一边说着,天幕之上也同时出现了东北三省的版图划分

    “快着人记下来”

    刘彻目光灼灼,东北三省

    有着天然屏障,并且地理位置,土地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十分重要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木材矿产物质资源富饶

    可这东北三省在后世显然已尽归华夏所有,但现在之于大汉却并不是啊

    刘彻不禁又是叹息又是忍不住抓心挠肺。

    如今匈奴还未灭,哪还有更多精力去征服那东北三省

    可惜可叹

    但话说回来,这李隆基还当真不错,可怎的如此帝王,却全叫唐朝揽了去啊

    刘彻心下不禁又酸涩起来,啧。

    秦王宫。

    嬴政也有如此感觉,不过心绪还算平静。

    或者说,一时感慨太多太杂,他只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先听天幕之言,而天幕所说之政策,可对他大有启发。

    开元盛世究竟繁华到何种地步呢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那时的唐朝,不仅国力达到了鼎盛,各方面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

    众所周知,因为隋炀帝的锅,大唐接下这天下的时候,人口一度很凋敝,而到了开元之后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诗圣杜甫也曾作诗道“小邑犹藏万家室”

    即小城都藏着万家户口,说明那时候唐朝户口之繁多。

    等等

    杜甫我诗圣

    除此之外,开元年间的商业也十分发达,加之国内的交通之路四通八达,城市多繁荣开放,对外贸易十分的活跃即有波斯,大食等商人纷至沓来。

    长安,洛阳,广州等地,由此汇聚了各种肤色,以及不同语言的各国商贾,堪称热闹非凡,如此繁盛之景尤为难得一见,可在开元年间的各大繁华都市中,却是极为常见的景象。

    随着天幕话音的徐徐道来,天幕之上画面也转而展现了极为繁华热闹的长安洛阳之盛景

    当真是随处可见的各种肤色,不同服饰样貌的外国商人,而除了商人外,也有其他来唐的外国人,对大唐之盛景无一不惊愕赞叹,震惊于大唐的繁荣昌盛之下。

    这一幕,深深刻在了历朝历代众人眼中。

    那是他们未曾见过的繁华之景,与此同时,更是在心中点燃了浓浓向往之意

    此等繁华盛景,谁不想在自己手中开创

    唐玄宗李隆基,竟是比那位唐太宗李世民还要懂得治天下经天下

    唐朝李隆基时期。

    听着天幕对他所统御下的大唐盛景的描述,李隆基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再无此时如此畅快的了。

    他真的做到了功盖贞观,承太宗之遗风

    而太宗直至离世前都未曾去往泰山封禅,此一直为太宗遗憾之一。

    再观如今他之功绩,岂非完全可填补太宗之憾,封禅于泰山

    这么想着,李隆基不由得心跳加速,眼底意气之色更盛

    他不禁招来高力士“你闻朕之功绩如何”

    高力士闻弦知雅意,立即开口道“陛下之功,足以与太宗媲美甚至更”

    后面的话掩了下去,不敢再说,朝李隆基告罪般哂笑了下。

    李隆基不与怪罪,反倒是轻笑一声“那朕”

    开元盛世,大唐全盛时期。

    可是也到此为止了。

    咚

    李隆基的那声轻笑骤然僵在了脸上。

    唐朝其他时空众人也是措手不及

    天幕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到此为止

    虽然王朝兴衰不可逆,总会有新的气象取代旧的气象,可是唐朝的衰落,却是如此的叫人心痛难忍

    它是帝王之祸,是本可以避免的哀歌之局

    大唐,在极盛之后,如抛物线般,瞬间降落了下去

    此时,天幕画面随着“抛物线”三个字,也出现了相应的展现,只见标志着“大唐盛世”四个字的黑点,在极力攀登至定点后,于骤然之间,竟迅速衰落了下去

    那样触目惊心的陡然之势,可真是将“抛物线”这三个字诠释得极致且生动。

    “是谁”

    李世民失声问道。

    “是谁”

    李隆基也不禁站了起来,可不知为何,他心下竟跳得更为厉害且迅速。

    让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知道。

    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想必大家也都清楚

    李隆基不由得紧紧盯着天幕。

    只听天幕继续说道

    他就是继让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后,又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的

    唐玄宗,李隆基

    作者有话要说  有没有觉得眼熟

    第6章

    李白我诗仙

    现在

    杜甫我诗圣

    哈哈哈,哥两好啊。

    s我掐指一算,可以入v了

    注意注意凌晨应该就会更新肥肥的v章嗷

    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革命,改国号为周,降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圣历元年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太后亲送之。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壬子,以永平郡王成器为皇太子,睿宗之长子。赦天下,改元文明。李敬业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元年,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旬日间得胜兵十馀万,移檄州县。甲申,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士、马敬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丙申,斩裴炎于都亭。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馀党唐之奇、魏思温皆捕得,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平。

    感谢在20230402 19:15:2220230403 20:55:1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小小黄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小镙帽 80瓶;青雨、kanon 20瓶;千镜、幻变虹彩、鹤球球 10瓶;龙葵 6瓶;太古星河、心有戚戚清风徐来、人间绝色小师哥 5瓶;悠 2瓶;昭奚旧草、牛妞、时依、45680323、想吃夜宵、聪花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