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盛世崩塌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

    让大唐进入全盛时期后, 又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的

    唐玄宗李隆基

    “怎么会”

    怎么会是他

    李隆基竟顾不得帝王威仪,直接惊呼出声,满眼不可置信。

    而其下大臣也尽皆如此, 脸上惊骇诧异的表情几乎不受控制

    怎么会

    “不,这不可能”

    李隆基摇着头“这怎么可能是朕”

    没错, 李隆基,缔造大唐全盛时期的人是他, 导致大唐盛世骤然崩塌的人也是他。

    一个无论是粉黑都希望他早死的人。

    喜欢李隆基的, 希望他早死, 以便得以保留这盛世大唐。

    不喜欢李隆基的, 也希望他早死, 免得看见被李隆基祸害导致的大唐乱世。

    总之,李隆基如果早死, 后面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糟心事了。

    可他偏偏在位四十五年, 是唐朝所有皇帝中, 在位时间最长的

    正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李隆基,何故活那么长时间就为了亲自让这盛世大唐毁在自己手里

    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而不死

    亲自毁掉这盛世大唐

    咚咚

    李隆基只感觉自己脑袋被人猛地敲了几下闷棍一样, 连站起来的身体都忍不住摇晃了两下。

    “陛下”

    高力士骤然一声低低的惊呼,而后急忙上前去搀扶,满脸的忧心与焦急“陛下,万望要保重龙体啊”

    李隆基根本无心回答,他依旧满脸恍然并且难以置信。

    先前听着自己的政绩功绩有多志得意满, 现在遭受的打击冲击就有多沉重恐慌

    而且满心的复杂难言与惊骇羞耻

    怎么会是他呢怎么就是他呢

    为政后期他到底都做了什么

    唐朝武则天时期。

    年仅十岁的李隆基刚迈入朝堂,便听到天幕说

    又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的唐玄宗,李隆基

    他几乎整个人僵在了原地。

    原本就忐忑不安的心情,此时更是乱成一团。

    先前听天幕之言,震惊忐忑的同时, 也未免存有一丝欣喜与意气,激动与兴奋。

    然而现在再听只觉惊骇又莫名,慌乱又羞耻无论是粉是黑都希望他早死,那“粉”和“黑”,显然是后世喜欢他与不喜欢他之人,可竟然都不希望他活那么长时间所以他那个时候,究竟都做了什么啊

    十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李隆基已然能明白许多事,也能认清许多事。

    此时他站在朝堂之上,周围所有人目光都聚集到了他身上,包括正前方高高在上的祖母,对方也在注视打量着他。

    李隆基紧紧握拳,努力让自己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继续往前走。

    无论后来的他究竟都做了什么,现在的他,就只是他而已。

    十岁的年纪,少年之姿,只信服自己,一切都还未可说。

    武则天深深看着勉力维持姿态走过来的少年,蓦地笑了一声“倒是有意思”

    “来到祖母这里,一起继续听听看天幕是如何说的吧。”

    李隆基恭敬拱手“是,祖母。”

    唐朝,李渊时期。

    之前听着天幕提起大唐还会进入全盛时期,又看见那全盛时期的洛阳长安等究竟有多繁华,哪怕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也不禁心生感慨,其余大臣更是连连点头,面露欣喜之色,一时间,对李世民的拥护敬意更多。

    秦王后代都能有如此表现,大唐交给秦王则该当时理所当然的

    可是接下来

    缔造大唐全盛时期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导致大唐盛世崩塌,直至大唐乱世的人竟也是唐玄宗李隆基

    这怎么怎会如此

    李元吉蓦地嗤笑一声,望向李世民“秦王,看来你的后世子孙并不怎么样啊”

    李世民还未说话,魏征竟直接开口道“大王,现有天幕预警,一切都可以避免发生,倒是好事。”

    李元吉骤然转头,怒目而视“魏征你”

    太子之位还没变呢魏征这背信弃义之人

    魏征俯身拱手告罪“臣只是为大王阐述事实而已。”

    李元吉冷笑“你倒是说说看,你为的是哪个大王”

    魏征还未言语,对面房玄龄便开口道“不管为的是哪个大王而阐述的事实,魏大人所言确是极有道理的,能提前知道未来历史如何,也能提前做好规划预警,总好过其他臣是说,不管怎样,总好过那不可知的未来走向。”

    什么叫不可知的未来走向

    这话在暗指什么

    当他听不出来是吗

    而再听其他大臣出言附和,甚至还有安慰秦王之语,李元吉骤然憋红了脸色,却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此等沆瀣一气之臣,他也不屑与其争辩

    再观唐朝另一时空

    李世民表情都僵住了。

    他是怎么都没有想到,造成大唐骤然出现乱世之局的,怎么还是他之前称赞和感叹过的玄宗李隆基

    而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谓的安史之乱又是怎么发生的

    李世民不禁喃喃道“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安史之乱,起始至公元755年12月,到公元763年2月结束,总共足有八年之久。

    “八年”

    李世民骤然吸了口气“八年之久的战乱内耗要损耗多少国力大唐怎么可能不由盛转衰”

    守业更比创业难,破坏更比建设易。

    自唐太宗李世民起,这一代代守护和建设的大唐盛世,就在这八年里彻底崩塌了。

    安史之乱,其中“安”和“史”指的是唐朝李隆基时期的将领即安禄山与史思明。

    这两人在背叛唐朝后,发动了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所以此次战乱被称为“安史之乱”。

    在此之前,唐朝几乎有百年之久未经历过战乱了,当时海内承平日久,所以直至战乱发生的时候,百姓累世不识兵革,近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乱,于是在听到有人起兵造反,发动战争时,无论远近的百姓,几乎全部都震惊无比。

    而就是这场八年之久的内战,使得唐朝8000多万的人口再次大量丧失,国力也迅速内耗且锐减衰落

    “安禄山”

    “史思明”

    李隆基咬紧牙关“是这两人”

    虽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变造反,但究其根本,也绝对少不了李隆基这个始作俑者的锅。

    李隆基的脸上骤然火辣辣的疼,登时再也说不出话来。

    大概是自认为使得大唐进入了全盛时期,李隆基就开始志得意满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位了,开始满足了,开始飘了。

    于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开始享乐奢靡了。

    先前的确开始有意气风发,并且志得意满感觉的李隆基“”

    他想为自己辩白辩解,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李隆基为帝的前半段的确励精图治,也提倡节俭之风,可后半段,大概是觉得这全盛时期的大唐,已经足够他挥霍和糟践了吧,节俭之风不再有,明君之相渐消,已然忘乎所以,被享乐奢靡所侵染,沦为一副昏聩又骄奢的模样。

    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进献谗言,将个儿子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尽皆废为庶人,并在之后被无情杀害,而后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

    李隆基听得简直心惊肉跳,哑声道“武惠妃”

    还有他的个儿子,怎么

    武惠妃曾构陷于王皇后,致使王皇后坐罪废为庶人,幽禁冷宫,而她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则很是擅长揣摩武惠妃的心意,对太子李瑛多次毁谤,再之后武惠妃便勾结权臣宰相李林甫,构陷于太子兄弟人

    她设计派人召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遂请求他们帮忙,而太子兄弟人也答应进宫帮忙。

    可是武惠妃却接着告诉李隆基,说太子等人要造反。

    “武惠妃”

    “还有宰相李林甫驸马杨洄”

    李隆基瞬间阴沉着脸望向堂下,一人直接跪趴了下去。

    现在的宰相还是张九龄,而并非李林甫。

    然李林甫现今也是位高权重之能臣。

    又牵扯出多人,李隆基只觉得心跳如擂鼓,耳中嗡鸣不断。

    想当然,李隆基最后废了太子人,将其都贬为了庶人,还处死了太子妃薛氏之兄薛锈。

    而再不久后,已贬为庶人的人便接连遇害。

    天下人都为太子等人的死感到冤枉,可是李隆基呢

    李隆基心底骤然咯噔一下。

    因武惠妃陷害了太子等人后,就害了疑心病,恐慌恐惧,以为总看到人的鬼魂,所以竟一病不起,最后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也还是全都不管用,所以同年十二月也病死了,只能说是害人终害己,一报还一报。

    然而在武惠妃病死了之后,李隆基非常的伤心,还追封了武惠妃为皇后。

    不过她谋害皇子之事人尽皆知,后来又被唐肃宗废去了一切皇后祠享。

    但尽管如此,李隆基的这个做法,也真是没得说,确实宠啊,也难怪武惠妃死后,他能将杨贵妃再宠天上去。

    杨杨贵妃

    竟然又来了个杨贵妃

    这人还能一添再添吗昔闻太宗身边尽是能臣武将,而他身边的这些人

    可杨贵妃此人

    他后宫之中好像没有

    儿子死了没什么感觉,宠妃死了倒是追封为皇后,还又给自己找了第二春

    杨贵妃,原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的妃子。

    在武惠妃病死之后,李隆基日夜寝食不安,觉得后宫里的美人虽然多,但却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然后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即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很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

    于是当然是把儿子的媳妇召进宫,当自己的媳妇宠啦。

    至于所谓的礼节什么的,他是皇帝,他说了算,就是这么霸道强宠。

    李隆基骤然脑袋一懵,只觉得眼前一阵晕眩

    天幕语气戏谑又不屑,简直犹如千斤重锤,狠狠击在了他的脸上身上

    而此时,他已经不敢再看朝堂之上了

    那里站着的可不止有诸多大臣

    关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的争议有许多,后世作品中,经常将两人比作真爱,可事实当真如此吗

    不过是文学影视作品多为了美化罢了。

    毕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李隆基都多大年纪了而杨贵妃又多大年纪了你会心甘情愿爱上一个都能做你爹的老头吗再者说,杨贵妃和寿王李琩成亲后的日子,又不是过得不幸福不美满。

    结果李隆基先是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又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将其接入宫中,后正式册封为贵妃。

    呵,男人,果然在面对女色上,真的是惯会耍弄心眼子,这招掩耳盗铃用得好啊。

    只可惜自古以来无权做主的女人了。

    李隆基

    李隆基已经不知道该作何表情,只觉得脸皮异常发热发胀,几乎无言以对,也更是无颜以对堂下诸人。

    其他时空众人更是不知道该摆出什么表情,尤其是唐朝时空听着的人。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怎么说呢虽然类似事情不是没有,但听着天幕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就是觉得丢人至极啊。

    提到杨贵妃杨玉环,就不得不提她的族兄杨国忠。

    安史之乱,也少不了杨国忠的影子。

    很好,又新添了一人

    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一步步的积累矛盾,直至骤然爆发的

    我们从李隆基的这几个操作中,不难看出他后面已经被享乐奢靡之风侵染腐蚀,脑袋已经不好使了,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再加上一些大臣投其所好,说什么就信什么,于是奢靡挥霍的时候,竟然就从不过问经费来源。

    还有在李隆基对政事倦怠后,就将政事交给宰相处理,可张九龄是个直臣,李林甫却不是。

    张九龄认为看见不对的地方就要谏,皇帝不听更要谏,但李隆基已经就想着放松身心,以犒劳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了,能愿意和喜欢听张九龄的劝告和建议

    反倒是李林甫也投其所好,私下里警告那些言官,说如今明主在位,天下大治,负面的话,诸位应当少说,以彰明主之伟大,否则出什么事的话,后悔都来不及,于是言官们再也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了。

    而之后张九龄等能臣更直接被先后罢官,于是这朝堂之上,便开始由李林甫一人专政独权。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了一声“宰相专权,挑还不挑个好的,怎么想的”

    秦王宫。

    嬴政又想起了已经处死的赵高,不禁冷哼一声,这李林甫显然与赵高一丘之貉也。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众大臣听到这里,更是脸色难看,话到嘴边,简直不吐不快

    “既然先前虚心纳谏,为何不贯彻到底”

    “前面所为如何就先不说了,国之政事,如何就敢直接放手”

    “那张九龄显然才是贤臣之范啊”

    李世民更是直接气到拍椅子“糊涂糊涂”

    为君者,竟到后期只图享乐

    莫不是脑子真的坏了

    这李林甫竟让言官不再谏言,那以后这朝堂之上,岂非他一人说了算了

    还有李林甫此等作为,恐怕不单单只是投其所好那么简单

    李林甫其人,“口有蜜,腹有剑”,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李隆基所重视的,他都会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不仅忌妒并且阴谋陷害有学问之人,还收买李隆基左右之人,致使李隆基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握之中。

    而这样一来,李林甫就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措施,去迎合李隆基的需要。

    加上李隆基开始不理政事,李林甫阳奉阴违的手段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李隆基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由此,他曾在天宝六载,把天下所有的贡物都赏赐给了李林甫,真的是既眼瞎又眼瘸,活该被人蒙骗,从一个耳聪目明的君王,沦为了一个只知享乐奢靡的蠢货愚人

    然而李林甫的为所欲为行事还不止如此他担心武将立功之后会跻身相位,从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地位,所以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就向李隆基建议,说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让李隆基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

    可是李隆基给了胡人兵权,却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

    “此子是不是疯了”

    李世民此时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不能再难看

    兵权旁落,岂不是犹如待宰的

    李世民深吸口气,到底还是没能将余下的字眼说出口。

    宋朝赵匡胤时期。

    一直听到这里,赵匡胤仍是忍不住摇了摇头。

    尽管他早已知晓唐朝如何颠覆,也一直引以为戒,可再听到李隆基此等操作,也还是禁不住心生感慨啊。

    不过大宋定然是不会再出现此种状况,他会将一切都杜绝于摇篮之中

    想到此,赵匡胤不禁嗤笑一声,像安禄山那等拥兵自重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在他大宋朝

    可是随即,赵匡胤又脸色一僵

    天幕之前说过宋朝尤甚这到底又是个什么情况啊

    李隆基自以为是的摆弄着权衡之术,实际不过是将情况推向更糟糕的地步

    也因此,身为胡人的安禄山等人得以取得愈加强盛的权力与实力,军队骁勇劲捷,到最后,安禄山甚至直接独掌大兵镇,兼有十八万千九百多人的兵力至此完全具有了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这可是李隆基一步步的,将安禄山等人的胃口给填满,甚至喂大的,就这样,安禄山等人还能憋着不反

    于是拥兵自重如安禄山等人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了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李隆基颤抖着嘴唇,脸色青了又白,白了又红,红了又青,真可谓是好不精彩,难堪至极。

    唐朝武则天时期。

    十岁的李隆基也是脸色难看,但此时他只是皇嗣,一切甚至都还未开始,所以更多的是感到不可思议,以及难以置信他不敢相信,更是难以想象天幕所说之人真的是未来的他

    他可真是耻于与其同为一人

    藩镇崛起,节度使雄踞一方,尾大不掉,势力大到一度无法指挥调度的情况。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李隆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后期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又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等人势力坐大,大唐政治每况愈下,可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而在李林甫之后为相的,便是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

    杨国忠此人,更是不堪。

    他早年嗜酒赌博,品行就不端,其后任相期间,两次派兵攻打南诏,两次遮掩败绩,并且伪造捷报上书朝廷,损兵折将无数,最终南诏不仅背叛了唐朝,还投靠吐蕃

    除此之外,杨国忠还专权误国,败坏朝纲,致使官吏贪渎,政治,民怨沸腾。

    而这期间,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倾轧,一直排斥和想要牵制对方,并且因为自觉牵制不了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安禄山是谁,他可是被杨玉环收作了养子的人

    而且李隆基对他很有好感和喜爱非常,甚至安史之乱发生时,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李隆基都仍然认为是有人厌恶安禄山,所以才编造出来这种假话谎言,以至于根本就不相信这种话

    所以,就算李隆基曾召安禄山入朝,想要试探安禄山有无谋反的心思,可在此之前,安禄山早事先就得到了杨玉环的通风报信,于是将计就计,装模作样说自己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倒是让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

    “收胡人为养子还有那杨玉环之兄”

    李世民猛地喘了口气,听得简直血压升高

    宠妃,宠臣,放权至此,兵权旁落,如此无德无才之人竟还能出任宰相

    这杨国忠莫不是因为

    李隆基是真的宠杨玉环,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专门为她服务做衣服的都有七百多人。

    而那句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是因为杨玉环就因为杨玉环喜欢吃荔枝,所以为了让杨玉环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李隆基便下令让人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专属贡道。

    自从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

    朝中大臣投其所好,不断巴结逢迎,杨玉环的姐姐们也由此各自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她的族兄杨国忠就更是平步青云,一路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其他兄长自然也有封赏,都做了朝中的高官。

    而杨国忠,因为杨玉环的受宠,一时权势堪称无人能及,兄妹二人在当时可当真是辉煌无比。

    显然,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已经戳满了窟窿漏洞的唐朝,终于开始混乱起来

    最终加之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逐渐更加尖锐激化,所以使得安禄山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实则为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也因此,这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导火索

    李世民脸色难看的闭了闭眼睛,只觉得有些晕眩。

    他就知道他就知道

    这一步步的,简直是毫无意识的,甚至闭目塞听的,任由各种人拿着利剑在大唐之上肆意妄为

    而这戳的岂止是大唐的天下,也是他的心啊

    李世民不禁双目泛红,是气得,也是急得,更是恨的

    问题不是一日就积累起来的,混乱也不是一天之内就全部发生的,可唐玄宗李隆基始终沉溺在温柔乡中,毫无改弦更张之意,对于唐朝之下所发生的危机更是丝毫没有察觉

    甚至他还反而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加之受当时朝政黑暗风气影响,边镇将领多贪功求官,想借军功谋求高位,于是对外多次肆意挑衅,最终致使边境战乱不断,而李隆基的好战,无疑是对此火上浇油,以至于边境冲突日益升级,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士兵多达二十万人。

    除此之外,唐朝内部矛盾也是逐渐激化。

    地方割据势力壮大,安禄山等节度使把持兵权,内部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更是霍乱朝政,专权独断,排除异己,加之杨玉环得宠后,整个杨家都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握权势滔天,声色犬马,过着极其荒淫糜烂的生活。

    而这无疑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累重担,使得暗地里的矛盾也不断加剧。

    当然,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唐玄宗李隆基。

    无论是边疆节度使的拥兵自重,还是杨家诸人的权欲熏心,亦或者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之流的专权独断,败坏朝纲等,都绝对少不了李隆基的放之任之,甚至直到战乱发生时,还不能蓦然惊醒

    在他执掌下的大唐盛世之景,已经完全遮盖住了李隆基的耳目,让他志得意满,自鸣得意,依旧被大唐盛世的假象光环所笼罩着,甚至尤觉得自己的一切决定,一切政策都毫无问题可言

    所以到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叛军最终占领了洛阳,而同年六月,叛军又长驱直入,开始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由此,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在长安沦陷之前,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只能率众败走,仓惶又狼狈的逃亡

    “嘶”

    “逃亡”

    最终竟到了逃亡的地步

    刘彻简直复杂难言,从盛世到乱世,从明君到昏君,这唐玄宗李隆基当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啊。

    卫青眉头也是紧皱“难道这大唐就没有其他得用的将领吗”

    一代帝王竟然要沦落到放弃都城逃亡,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秦王宫。

    嬴政等人也是紧锁眉头,尤其是蒙恬王翦等将领,最看不得此种境况景象

    叛军逼近,就要仓惶败走

    怎么就落得个逃亡的下场

    “这唐玄宗李隆基怎么回事”

    王翦沉着脸“弃都城而逃,也亏是做得出来”

    蒙恬更是直言“胆小如鼠之辈。”

    弃都城何异于弃国而逃,怎么都得殊死一战才是

    就连扶苏也是听得眉头紧蹙

    这盛世大唐,即使骤然衰落混乱,也不见得就毫无抵抗之力吧

    缘何到这种地步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听到这里,李隆基脸上已然毫无血色可言了。

    他摇晃着身体,甚至几乎喘不过气。

    “陛下”

    “陛下”

    高力士急喊了两声,连忙给李隆基顺气“陛下,一切还可避免啊,一切还可避免”

    李隆基急喘了两口气,却几乎无言以对。

    堂下众臣见此情状,也不由得出言安抚。

    至少对他们来说,现下的唐皇李隆基,还未曾到之后那等昏庸昏聩,并且只知享乐奢靡的地步,哪怕在众臣心底,却依然对天幕所说的一切而感到悲愤悲痛,可他们到底都身为臣子,只能暂且先按下心中所想与各种思量考量等。

    不过败逃都城长安之后呢

    还有大唐究竟为何没能抵挡住那叛军之势啊

    大概因为长时间荒废政事,所以导致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不仅多次骚操作失误,决策昏头昏脑,还加之杨国忠的错误操作等,于是致使原本完全可以在两年左右平定的安史之乱,竟前后足足历时了八年之久。

    也是由此,大唐的盛世光辉,从此便一去不复返。

    众臣“”

    张九龄实在忍不住开口道“陛下,天幕所说这些人,必要提前扼杀”

    说完,又实在忍不住继续开口道“还有陛下之责”

    未尽之言心知肚明,张九龄深深躬身俯首下去,其意不言而喻。

    李隆基深吸口气,像是找到了台阶下,终于能哑着声音开口道“卿快快平身,朕自当自省己身,而天幕所提之人”

    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者都该死,李林甫,杨国忠等危害社稷者也该死,但杨玉环等,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切的说。

    杨玉环无辜吗,她其实算不得无辜。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可以说杨玉环是“五杨”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而当时唐朝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杨玉环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其起到的作用显然不小。

    她确实算是参与了唐朝内部的权利争斗。

    李隆基率众逃离长安之时,也带上了杨玉环及其家人,这一路到了马嵬坡前,将士们饥饿疲惫不已,六军具愤怒不休,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于是请李辅国去转告太子想杀掉杨国忠的意图。

    而这个时候,恰逢吐蕃使者正率领二十多人围堵杨国忠,向杨国忠抱怨没有食物可吃,于是有官兵趁机喊道“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听后惧怕,连忙骑着马欲逃到西门,结果最终被众人杀死肢解。

    杨国忠死后肢解,脑袋还被枪挑着竖在了驿站的门口,而杨家其余人也尽皆被杀死,当然还有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李隆基要保军心安定,所以必须将杨贵妃杀死,于是李隆基只能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了杨贵妃。

    “好杀得好”

    李隆基拍着高力士的手,眼眶泛红“杀得好啊”

    可最该死的难道不是李隆基吗

    杨家死有余辜,杨玉环不管是作为内部争斗的工具人也好,还是主动参与其中也好,最后她的死,自当也是必然的结果,这无可厚非,但其中最该死的,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吗

    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难道不是唐玄宗李隆基

    可最终结果呢,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倒成了为乱世顶罪的罪魁祸首了。

    唐玄宗李隆基,可真是好笑可笑,还有脸为杨玉环之死心痛,你合该这时候就跟着杨玉环一起去了才对。

    好像杨玉环死了,一切由你而起的混乱战乱,盛世倾颓,都能一笔勾销了是吧

    我也不知道是大臣们不敢杀皇帝,还是依旧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这种单把过错推到其他人身上的行为,尤其是全部推到女人身上的行为,而不管始作俑者如何,一堆人假假做戏,可真是叫人恶心至极。

    女人,无论先前缘由如何,最后果然都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成为男权社会肆意倾轧的对象

    可李隆基,你才最该死啊。

    沉默,震惊,复杂

    连张九龄都浑身僵住不说话了。

    李隆基更是面皮涨到通红

    刚才他们那种算不算也是在“假假做戏”

    在天幕这样的说辞下,简直犹如狠狠的嘲讽贴在了众人脸上

    一时间,李隆基又是完全说不出话来了。

    汉朝,刘邦时期。

    吕雉紧紧握着双手,为天幕最后那几句话而心跳如鼓。

    她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女人

    女人只能如此吗

    唐朝武则天时期。

    武则天的心情也是尤为复杂,可这其中,还有一丝心跳加速的意味

    因为她听出了天幕之言的另一种意味

    天幕并非完全将过错推到女人身上,甚至批判了这种行为而如此斩钉截铁说出最该死之人绝非杨玉环,而是李隆基,这是哪怕在她治下也绝不可能的现象啊,所以这后世

    这后世究竟如何而女人之于其中又是如何

    那她创武周而称帝,于后世之言又该是如何

    一时间,武则天心跳不由得又快了几分。

    而她观朝堂部分大臣的复杂脸色,只觉得一抹畅快之意从心尖浮起

    唐朝李世民时期。

    听天幕说到这里后,李世民等众大臣也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罪魁祸首,始作俑者

    这大唐盛世由此衰落,究竟是谁导致的,确实无可辩驳啊。

    而那杨玉环

    李世民摇了摇头,只能深深叹了口气,也是复杂难言。

    唐朝还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加上是叛军作乱,李隆基再昏聩昏庸,也不是残暴无能,所以那些大臣当然只能尽可能的,选择将影响唐玄宗的一切因素,都给抹杀扼尽才是,这是当时男权当道下的必然选择,无奈也可叹。

    但大唐落到这一地步,甚至两年左右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之所以战乱八年之久,还是那句话

    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

    安禄山等人叛乱,唐朝却并非没有可作战的将士。

    也并非没有那个军力和经济的优势。

    但一步错,步步错,就如安史之乱的发生

    而抵挡叛军,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战乱,也让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世民骤然心脏一紧,紧紧盯着天幕

    所以于安史之乱期间,究竟都发生过什么究竟为何,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