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昏庸无耻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

    什么意思

    这还没完

    这朱祁镇难道回来之后, 还会有其他什么操作

    明朝朱瞻基时期。

    此时是宣德三年二月。

    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定之后,政局趋于稳定,朱瞻基有心立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

    天幕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 早朝已罢, 但朱瞻基又招众臣于书房内汇聚。

    只是一直听下来, 朱瞻基这心情, 真可谓是五味杂陈了。

    朱祁镇他的长子,如今才不到一岁。

    还有天幕所言“生母孙太后”如今的贵妃孙氏。

    他是打算废后胡氏, 而后再立孙氏,可是如今这样的情况

    之前内侍来报,贵妃孙氏抱着皇长子而来, 就求见在书房外面,但朱瞻基思虑再三, 最终还是叹了口气, 让宫人将其劝回了, 只留下一句“皇长子年幼,贵妃可代为仔细听之, 记之, 以此牢记谨记矣。”

    孙氏如何, 朱瞻基并不知晓。

    但他知晓,大明的“仁宣之治”, 决不能毁在他的子嗣手中

    大明的中衰之路, 那土木堡之变,也决不能出现

    还有太多要做的,也有太多要思量考虑的,朱瞻基就算再痛心再难忍,此时也不可能意气用事。

    更何况未来他长子所做之事, 竟然还没完

    而群臣可都在听着呢。

    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八月,瓦剌无条件释放明英宗朱祁镇。

    这时候,朱祁钰已经当上了皇帝。

    主动退位自然是不能。

    于是景泰七年,即公元1456年,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石亨见朱祁钰病重,遂为了自身利益,有意复朱祁镇登基。

    接着在拉拢身边人商讨后,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一同行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就此复辟。

    之前说的,朱祁镇回来之后,“再之后的之后”所发生的那几件事,都是在朱祁镇复辟期间发生的。

    夺门之变复辟登基

    竟然是再次登基为帝

    汉朝未央宫。

    刘彻惊讶过后,又点了点头“想想倒也是理所应当了,否则那些建庙之事,又如何能有权做主发生”

    当然是只有再次登基为帝,才能做主去做这些事。

    那除了平反王振,为其建庙祭葬招魂,以及为瓦剌也先在京城建庙外,朱祁镇复辟后还做了哪些事

    让我们先跳过朱祁钰做皇帝的那不到八年时间,先来说说朱祁镇复辟之后所做的其他事

    不到八年的时间

    朱祁钰垂下视线,不禁抿了抿唇。

    登基为帝才不到八年的时间,那这期间,他又能做什么恐怕也没甚好说的吧。

    景泰八年,即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将石亨召到病榻前,亲自殷殷嘱咐。

    石亨一切都答应下来,但他亲眼看见朱祁钰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于是退出后,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朱祁钰已经不行了,商议要为自己谋后路。

    朱祁钰当皇帝期间,废立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早夭,朱祁钰后继无人。

    于是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当是时,京师正有一种流言,说大学士王文正力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如果是这样,王文将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

    而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谋议也是文臣之事,功劳也轮不到石亨,张鞁等武将身上。

    于是石亨说道

    “朱祁钰病已沉重,如有不测,又无太子,不若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倒是不世之功。”

    然后,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朱祁镇身上,拥立朱祁镇复位。

    这样一来,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够飞黄腾达。

    听到这里,朱祁钰瞬间睁大了眼睛,他现在唯一的儿子竟会早夭

    这为什么难道是因为

    难道是因为天命果然不在他这里所以他儿子也无福承受

    霎时间,朱祁钰心神震动不已,只觉得心中那点“念想”,都受到了自我怀疑与冲击。

    朱祁镇目光扫过朱祁钰

    还不知道天幕接下来会说些什么,可他自己不见得好,朱祁钰朱祁钰的所作所为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他不信朱祁钰能做到什么份上他不信

    还有石亨等人既然这些人在八年后能拥立他,那现在

    石亨三人做了分工。

    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

    石亨和张鞁则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

    许彬听说二人的来意后,觉得自己已老,不中用,便让二人去找徐有贞。

    徐有贞,原名徐珵,土木堡之变后,主张南迁的大臣就以他为首。

    总之几个人经过详细谋划,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而在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已然决定一起上奏,欲请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然后众人推举商辂主草奏疏,只是疏成后,已经是日暮西山,来不及奏上朝廷。

    于是群臣决定在次日清晨朱祁钰临朝时,再将奏疏递上去。

    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政变就在这天晚上爆发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人的杀身之祸

    什么

    杀身之祸

    众臣震惊不已,是谁

    倘若这复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递上,或许于谦等人就不会遭到杀身之祸。

    然而没有“或许”,这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也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这一行人,从南宫带走朱祁镇,一起来到东华门,兵不血刃的进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而石亨敲响钟鼓,召集早早等在午门外的群臣朝见。

    众臣因为朱祁钰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这才都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钟鸣鼓响后去朝见。

    然而听到钟鼓齐鸣后,按顺序走入奉天门,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徐有贞站出来高喊着太上皇复辟,朱祁镇也对百官宣布朱祁钰病重等言论,于是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即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登基,而后又于正月二十一日正式改元天顺。

    再到二月初一,废朱祁钰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时年三十。

    “竟是如此”

    李世民皱了皱眉“那朱祁钰独生子早夭,他自己又很快病重早逝这朱祁镇的复辟,倒真是兵不血刃。”

    既是如此,完全可以说得上一声“顺利”才是,那这之后,这朱祁镇到底又做了什么,竟同样是离谱又令人不耻

    朱祁镇天顺复辟之后,有一些人说他痛定思痛,已改过自新了。

    但真当如此吗

    简直是笑话。

    正统年间,朱祁镇当政就各种弊政,只是后来的传统史家为他遮丑,大多推到宦官王振身上去罢了。

    而天顺也不顺

    才短短几年,朱祁镇仍一如故往的昏君做派。

    为此,得一个“昏庸无耻”的评价,他真的是一点不冤枉。

    首先是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北京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其中就包括兵部尚书于谦,以及内阁辅臣王文二人,尽皆被斩于市,再者德胜门之战击退也先的副总兵范广也被凌迟处死

    还有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以及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被罢职,其下尚有众多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被清洗。

    这些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无情清洗。

    明朝朱瞻基时期。

    于谦就在他眼前。

    为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叛乱,于谦随他出征,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细数朱高煦之罪行,又平反数百起冤狱正统年间,土木堡之战后,听天幕之言,也是多亏于谦力挽狂澜,可他的皇长子在复辟登基之后做了什么

    诛杀于谦等于北京保卫战之中有功的大臣

    以什么理由他拿得出正当理由吗

    一想到这里,朱瞻基就骤然吸了口气,竟一时间不知该如何面对于谦了。

    明朝朱祁镇时期。

    于谦等天幕说起名字的朝臣抬起头他们没死在土木堡之变中,原来竟是在这里出了事。

    众人下意识看向依旧位于高位的朱祁镇,面色各异,眼底神色难辨。

    再看于谦,惊诧过后,倒是收了视线,垂眸叹了口气,并不做言语。

    不杀于谦,复位无名。

    这里最可惜也最令人愤恨的,莫过于于谦了。

    土木堡之战打垮明军主力的瓦剌大军,被于谦带着一群新兵溃兵,然后于北京保卫战中被打得大败而逃,令大明朝生生延命近二百年,其功劳之大,有明二百余年一众士大夫文臣,恐怕无人能及。

    而正是因为于谦功劳之大,所以他不死,朱祁镇复位如何安心

    徐有贞这样说,朱祁镇虽有犹豫,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最后于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荒谬愚蠢”

    早在天幕说朱祁镇复辟之后,对付有功之臣时,朱元璋就已经气得站了起来。

    听到这里,怒气更是抑制不住

    瓦剌退走,焉能又不卷土重来之时

    土木堡之战本就死了那么多文武大臣,竟是还要诛杀流放罢免这么多国之栋梁

    这哪里仅仅是荒谬愚蠢,简直是愚不可及

    北京保卫战,于谦等力挽天倾。

    而其中大明没有北宋一样立国百年便被胡虏驱赶着南迁,力挽狂澜令金瓯无缺的中流砥柱便是于谦。

    若无于谦力阻,则大明南迁之议便成定局,京师百姓,祖宗陵寝,将全都丢给了瓦剌人,就算日后得以收复,于国力,国威损失之大,亦是难以估量。

    彼时皇长子朱见深尚在襁褓之中,而且并非正式册立的皇太子,更何况一个婴儿也根本没有办法去凝聚危城人心。

    而当时可不止是朱祁钰,可别忘了还有其他诸王。

    不是没有迎立贤王的声音,比如诸王中“最长且贤,众望颇属”的皇叔,襄王朱瞻墡。

    但朱瞻墡若是真当立,则帝系转移便成了定局,并且这样一来,朱祁镇多半是不会被放回来了。

    所以于谦提出的“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之议,既符合国难立长君的现实需求,又最大限度保证了宣宗一系的权益,使帝位不致落入旁支,对得起明宣宗朱瞻基当年的君臣之遇。

    明朝朱瞻基时期。

    听到这里,朱瞻基看向于谦,眼眶不禁泛红。

    紧接着,又听天幕继续说道

    而且当时瓦剌要放朱祁镇回来,已经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其实也颇有顾虑,也很不悦,毕竟当初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是这些大臣,皇帝也是这些大臣让他当的,这时候前任皇帝回来,已经大权在握的朱祁钰自然不怎么情愿。

    是于谦劝说其皇位已定,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要尽快去接朱祁镇回来,朱祁钰这才派人出使瓦剌。

    到此,朱瞻基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气,才看着于谦开口道“廷益,朕知你”

    “朕知你一直都是好的。”

    从听到“谋逆罪”三个字之后,于谦就低垂下了头,原本想要跪下请罪,却被朱瞻基制止住了。

    到此时,听到朱瞻基如此说,于谦也不禁红了眼眶“臣,不负君恩。”

    明朝朱祁镇时期。

    朱祁镇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具体说些什么。

    他望向朝堂之上挺直站立的于谦,只觉得哑口无言。

    石亨要为自己谋后路的石亨,原大同副将。

    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然而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于谦,石亨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才能有机会在对抗瓦剌之时立下大功。

    但为了让这场“夺门之变”变得师出有名,于谦非死不可。

    所以哪里是谋逆罪,于谦等诸人何罪之有

    竟是和岳飞一样,被冠以了“莫须有”的罪名

    然后,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

    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那天,连天都是阴的。

    秦王宫。

    嬴政也是阴着一张脸,如此人才,竟又是这样的结局

    他大秦有多缺人,现在是越来越体现出来了。

    人手短缺,严重不足,可那宋朝和明朝,竟还如此对待如此难得一见的能臣

    若是不稀罕,倒是把那些人才给他啊

    真是气煞他也可惜可叹

    谋逆罪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而后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

    所谓谋逆,应当是有所图谋,才要逆反。

    可于谦,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

    结果打开来看,竟是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

    他谋逆什么他图的什么

    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于谦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朱祁钰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去探望,在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之后,便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

    当时有人说明代宗太过宠爱于谦,可就像太监兴安等说的那样“于谦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而就算朱祁钰如此“宠信”于谦,可到抄家之时,于谦却是家无余财,连曹吉祥部下,一个叫朵儿的指挥,都在于谦死后,为其恸哭,还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哪怕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也仍是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天下百姓都认为于谦是冤枉的

    “家无余财”

    朱棣一张脸铁青又难看,听到此,更是悲痛又哀叹不已,如此大臣,如此肱骨能臣

    朱祁镇你怎么对得起

    我们都学过于谦所作诗篇石灰吟,而这首诗,据说于谦才十二岁之时所作,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而于谦之后的人生,也确实如此诗一样为官廉洁正直,铁面无私,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们爱戴。

    他是百姓的“于青天”,是明代有名的清官。

    可于谦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是冤狱

    竟是这首他十二岁所作诗篇完完全全表达出来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这一生,的确做到了清清白白,可却怎能料到,是那高高在上的帝王,是那搬弄权势的奸臣,非要凭白往他身上破脏污,只为满足自身之利益与苟且何其可耻,何其可恨

    明朝朱祁钰时期。

    景泰五年,朱祁钰已是眼眶通红的望着于谦。

    朕的于少保qaq

    他真的哭死。

    而后又望向其他大臣,如石亨那等人,已是被控制住。

    王文甚至还叫了太医过来。

    朱祁钰擦了擦通红的眼眶,一时心情复杂,甚至终有内心稍定的感觉这不是为了坐稳帝位,而是这些大臣们

    他们是否更加对他“归心认可”了

    而此时的南宫之中

    地面一片狼藉,朱祁镇早已摔了一切东西,形容狼狈不堪。

    他三年后竟会复辟,可是现在

    天幕断了他的后路

    还有还有他复辟之后,会做的那些事

    天幕不也说了,于谦不死,复位无名,所以他也是不得已,这皇位原本就是他的他是不得已才对

    他朱祁镇张了张嘴,竟是咬牙说不下去了。

    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

    又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中。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大约是命运轮转,于谦与岳飞,以及明末时期的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

    而当是时,于谦与三百年前另一位同样含冤遇难的大英雄长相为伴。

    于是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南宋时期

    早已收复开封,后又收复更多地方,将金国打得节节败退的岳飞,听此言也是深深叹了口气,于少保,社稷功臣矣,愿有天幕之言,最后也能如他一样,挽回局面,尽未尽之事,成未成之局。

    夺门之变筹谋时,于谦当真毫无所觉,一点端倪都没有发现吗

    有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可见当是时,于谦或许真的发现了其中串联的端倪

    假设这种情况则以于谦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登高一呼,扑灭此乱本是轻而易举之事。

    但如此一来,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死,或废为庶人,并且包括朱见深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到时朱见深该如何继位再加上当时朱祁钰已然病重不知如何,又无子嗣可立

    若迎立其他藩王,则必致国势动荡那么到最后,明宣宗朱瞻基这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

    无论怎么做,都是进退为难,痛苦纠结之选择。

    但是为了大明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只能选择牺牲自己,暂且按兵不动,或许可有回转余地

    可他当真不知最后的结局大概率会是如何吗

    然而为了社稷之稳定,明知前行无路,却仍要一往无前矣啊。

    听到这里,历朝历代诸人更是叹息不已,扼腕连连,如此的于少保,如何不叫人叹息惋惜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震撼,无言。

    为什么如岳飞于谦这样的为国为民之人,却总要落得如此下场可真是叫人寒心不止啊。

    立身甚正,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于谦而来。

    于谦遇害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都知道,是于少保从瓦剌骑兵的铁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的几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天下怨之

    百姓为其冤,也因其怨

    他们怨恨的对象正是那个复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朱祁镇

    致使大明遇难的罪魁祸首是他,结果大明才稍有起色,将大明再次打击的还是他

    朱祁镇,为大明倾颓之势到底做过什么怎么有脸在复辟之后还下罪有功之臣的到底是何来的脸面不止下罪有功之臣,甚至还为那奸臣宦官建庙祭葬招魂,还为那瓦剌也先在京城建庙

    你将保卫大明的臣子将士置于何地你将那些也同样拼命保家卫国,为此受苦受难的百姓置于何地

    何德何能啊

    明朝朱祁镇时期。

    朱祁镇嘴唇颤抖着,脸色涨得通红,完全说不出话来。

    难堪又难看,直想掩面逃遁

    可天幕之声还在继续

    连孙太后在知晓于谦之死后,也为其叹气哀伤,可朱祁镇

    不过谁也别说谁,孙太后也很有问题,后世评价中还称其为“一代妖后”,由此就可见一斑。

    无论是明朝朱瞻基时期,还是明朝朱祁镇时期,孙贵妃皇后太后尽是脸色惨白惊骇,瞬间瞪大了眼睛。

    而朱瞻基也是骤然喉间一哽

    孙氏一代妖后

    孙太后如何,其后再说,让我们再说回来

    在这之后,竟还有“朱祁镇受徐有贞,石亨蒙骗,才害死于谦,事后悔悟”这种言论,何其荒谬

    朱祁镇就是杀害于谦的头号罪魁祸首,罪证确凿,不容抵赖因为他心知肚明,只有于谦死,他才能复位有名

    所谓的后悔,也不过是时久事平的惺惺作态罢了。

    不

    朕不是

    朱祁镇想要反驳。

    他说不出话,拼命看向那些愿意拥立他复辟的臣子

    而朱祁镇在这之后,又得到了什么

    他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功臣”委以重任,但后来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

    朱祁镇蓦地睁大了眼睛,竟是喉间一哽,一股腥甜涌了上来。

    而朝堂之上的几人也尽是变了脸色

    被君主宠信的太监举兵造反自唐朝之后,其实历朝都努力限制宦权,到明朝,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例。

    曹吉祥唐朝以后,唯一起兵谋反的太监。

    还有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结果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

    朱祁镇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也是还有脸问,当时抄家,朱祁镇不是不知于谦情况,却还是下了于谦死罪。

    而今代替于谦的兵部尚书贪赃累计巨万,又能怪得了谁

    这一进一出,操守自现,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朱祁镇更没有立场问这种话。

    朱祁镇猛地按住了扶手,另一只手指着脸色大变,被其他武将按住的几个人。

    怎会如此竟会如此

    石亨,徐有贞沆瀣一气,结果最后也是狗咬狗

    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

    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曹吉祥谋反,被灭族。

    最后于谦的事情,终于得以真相大白。

    另外几人听到此,也是脸色仓惶大变,原来到最后,竟是一无所有之局面

    石亨不禁抬头惊惶的望向于谦。

    只可惜,于谦并未多给他任何眼神。

    事情真相大白,终于还给于谦一个公道。

    可天下谁人不知于谦是冤枉的而于谦之死,直到真相大白,并不是结局因为于谦死,大明朝之后再无多少社稷臣,国势就此中衰,而且这对于士人阶层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有一人发声,便有无数人发声,于是明末状况可想而知,而这样的社会影响,也是间接造成东北女真族趁虚而入,最终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悲剧

    然后一直到南明的几十年,在强敌当前,明朝上下依旧是众心不齐,为皇统之争内讧不止,就算有众多忠臣志士,也是错过或能力挽天倾的多次大好时机,更别说还有那等奸佞之人如此形式下,再多忠臣志士也是有心无力。

    更甚至他们或许会想,就算为国又如何,可见那君王以谋逆之罪处死的于少保

    “噗”

    朱祁镇猛地吐了一口血出来,脸色终是仓惶又颓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衣冠沦丧,神州陆沉

    是他是他

    是一切的始作俑者

    不这不是真的

    女真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喜宁关外女真人,原金国的建立者,也是明朝之后,大清入关,清朝的建立者。

    而朱祁镇,容纵建州女真壮大,竟是养虎为患,对明之后有着难以磨灭的悲剧影响。

    景泰年间,建州女真族酋长董山,又名充善,因实力弱小,内争不止,又被其他女真部落逼迫,一度窘迫到要依附朝鲜,受其官爵资助,但是明朝禁止朝鲜去帮助建州女真族。

    然而天顺年间,在朱祁镇复辟后,女真的贸易限制被解除,甚至还得到了明朝的“慰问帮助”开抚顺关马市,一个对建州女真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的决策,此后女真通过互市获取了大量战略资源。

    因为此抚顺关马市专供建州女真三卫交易,允许其以其马匹,人参,貂皮,松子等土特产,以此换取大明内地的服饰,粮谷,铁锅以及耕牛,农具等生活必须品。

    于是在明朝的经济扶助下,董山的部众很快日益壮大。

    而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地频频入寇,杀掠边民多至十万,来回报朱祁镇对他的“恩德”。

    “噗”

    朱祁镇竟是又吐了一口血,脸色更加苍白颓唐。

    不不别说了

    他不要继续听下去

    还有轻信蒙虏“换道入贡”,致使河套地区被侵占与丢失,使得其成为了祸害大明百年的巨大隐患。

    河套平原对中原王朝以及塞北政权的战略意义,恐怕知道秦朝蒙恬和汉朝卫青的,都该清楚其的重要性。

    明朝为防备蒙古为乱,一向规定若要入贡,必须经过大同再入京师,此地是守卫森严的边防重镇,而孛来却提出要改走陕北兰县入关纳贡,这意欲何为,一看就有很大问题。

    可结果呢结果朱祁镇竟然同意了

    于是最终孛来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就占领了那里,而朱祁镇惹出此等大祸,还无力驱逐,所以到最后,河套地区也没有被收回来。

    秦朝与汉朝众人“”

    尤其是蒙恬和卫青,简直脸色难看至极

    偏碍于那朱祁镇好歹也是明朝的九五之尊,只能在心底痛骂

    怎会如此愚蠢真真是愚不可及竟能相信如此言论,轻易换道

    除此之外,朱祁镇复辟后,处置流民不当,废除了安置流民政策,要求流民复耕,只是这项政策就是一纸空头支票,于是致使形势不断恶化,他死后,导致朱见深才继位一年,就激起百万人参与的重大民变。

    最后明朝只得派遣十几万大军去平叛,花费数年之久,不仅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内耗,民众与朝廷的矛盾加深,还耗费钱粮无数,才终将这场民变镇压下去。

    而根治这场变乱的影响,又是耗费了数年之久。

    还有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百官纳入监察范围之内,公然铲除异己。

    因此被罢免以及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

    如朱祁镇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乱伦。

    然而勘察结果表明根本就没有此事,但到最后,朱祁镇竟依然把弋阳王母子赐自尽,而且母子死后二人俱被焚尸。

    还有朱祁镇在瓦剌时,有一个和他相依为命的锦衣卫袁彬。

    袁彬对朱祁镇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也是朱祁镇的救命恩人,尽心竭力为他筹谋,结果到最后,只因袁彬不愿违心枉法,助纣为虐,便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而朱祁镇只有一句话“随便你怎么整,人别弄死就好。”

    如此忘恩负义,这样的人,岂不是昏庸无耻,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