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要坐两天两夜, 赵棉帮他们提前买了卧铺票,傅杭一上火车就提出由他守夜看行李,然后就开始忙活, 来来回回地打热水, 水杯、热水袋、热饭盒
他很有风度,连带着庄兰都一起照顾。
赵柯胳膊支在桌上,含笑托着下巴,随他去弄。
但庄兰不好意思大喇喇地接受傅知青这种细致入微的照顾, 拿起自个儿的水壶,“我自己打”
傅杭抬手阻拦, 淡定地说“你陪她说话吧。”
庄兰“”
这就是三人行,电灯泡的作用吗
傅杭伸手, “给我吧。”
庄兰机械地递上水壶, 机械地道谢。
之前的一段路,赵柯和庄兰就什么都不用管,傅杭总会提前包办所有的事情。
庄兰那时候就发现他们之间的气氛好像又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相处时更加松弛, 有时候不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全透着默契。
他们,确切地说是傅知青,倒是没有忽视庄兰, 但他的眼神实在有些旁若无人。
庄兰总觉得她不应该在车里, 但又不舍得错过两个人的互动, 一直悄悄拿眼睛兴奋地打量。
但赵柯和傅杭除了偶尔交谈,大多数时间都书不离手,各自做着各自的事儿。
有人谈追求, 仿若空谈,有人谈追求,步步践行。
庄兰渐渐也沉下心,拿出书,安静地看着。
而火车上,有许许多多上大学或者返城的知青,满怀对未来的期望,踏上新的征程。
赵柯大学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恢复秩序的第一年,所有学生无比珍惜着重新进入校园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年中,为了补充和吸纳更多的人才入高校,仅仅间隔半年,第二次高考再次举办。
赵柯临走之前,一直在强调,学习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停止,公社也一直在推动各个大队积极地学习知识。
公社不断地激励和督促,上一次高考落榜的青年们在这一次的高考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整个双山公社考上的学生比去年还多了两人,每个大队都有至少三人考上。
而赵村儿大队今年考上了五个,王老三、潘翠莲夫妻,杨菲,余三舅家的小儿子余峰以及二姑赵莲花的儿子刘海乔。
教育的成功,同样是双山公社的政绩,也是赵柯的政绩。
但同时,双山公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流失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使得双山公社迫切需要作出改变。
赵柯身上有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公社,一方面是学业。
人说出名要趁早,相当有道理,可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同学见到赵柯后,都说曾经受到了她的鼓励,同学们对她的关注度尤为高,对她的期待也会更高。
然而赵柯的智力只是平常,在这所天才云集的学校,头脑实在不算出众,完全没有钻研学术的天赋,需要付出十分的专注和努力,才能在这个顶尖、大型竞技场中保持一个相对优秀的成绩。
不像傅杭,他进入到顶尖高等学府,学业压力和同学之间良性的竞争反倒刺激他的大脑,完全是如鱼得水,飞速地进步,只半年就受到了院系教授的关注,提前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头半年傅杭学习的方向,还延续着小时候炸飞宇宙的梦想,保持着周周见赵柯一面的频率,半年之后,他机缘巧合之下,突然有了新的追求方向,开始准备转专业,和赵柯见面的频率骤降。
庄兰等人也都在大学中融入得很好。
一般人面对赵柯这种情况,很容易有落差感,进而心态失衡。
赵柯能接受落差,也能接受平庸,但确实在入学初期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
好在赵柯不是钻牛角尖儿的人,她善于思考,善于调整自己,善于权衡轻重,很快就找到了适合她的节奏。
赵柯毕业后的方向已经固定,所以她在大学学习的目标不是学术,只要她心态放平,那么对学业的标准也可以稍稍放低一点,用更多的时间去开拓眼界,去增加知识储备,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增长见识,积极实践,深入到各行各业之中为她当下公社的工作帮助,为未来的工作作出准备。
赵柯给自己做了详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随时随势调整。
她一放长假,学校的事儿结束,立马返回公社。由于频繁的工作电话交流,赵柯对公社工作的参与度极其高,能够第一时间投入到公社的工作中,衔接毫无滞涩。
而赵柯暑假期间,赵芸芸和陈三儿完婚,两个人和和美美地过起小日子。
赵柯寒假期间,双山公社开大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年终总结。
这一年,双山公社为了弥补劳动力缺失,又增添了二十辆农机。
这一年,双山公社养猪场的规模扩大,饲料厂合理配置,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一年,是赵柯当上双山公社书记的第二年,双山公社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初步道路。
这一年,赵柯承诺赵村儿大队的砖房,开始建造,到年底卫生所、供销社和大队部办公室建成,赵村儿大队成为附近几个大队的中心。
同时,以双山公社为中心网点,以拥有养猪场的大队为二级网点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更多的资源优先供给二级网点大队,由他们带动其他大队的发展。
赵柯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三年,很多学生随着学业的深入,对未来更加清晰,相应的,也有很多人陷入到更深的迷茫之中。
去年,大家彼此陌生,不管是师生还是同学,学校和学院有一些活动,大家会下意识找相对熟悉并且他们认为相对有能力的赵柯。
赵柯有些活动推不掉也不好推,她甚至还当上了班长,当然有一些好处,但事情太多,确实也给学业上增加了一些负担。
今年有别于大学第一年,大家经过磨合,彼此之间已经很熟悉了。
确切地说,是赵柯对学校和同学们都熟悉了。
这所学校并没有其他双山公社来的学生,所以老师和学生们无从了解赵柯的作风。
赵柯学业上不是拔尖的,但她可是从基层锤炼出来的,是搞事情一等一的好手,一个公社的事务都能管,一个班级,难道还调理不明白吗如果不行,赵柯自个儿都得反省。
赵柯有的是耐心,花了一年的时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亲切有能力的形象,第二年开始,她平衡、处理公社的工作和学校的学业、班级学院的事务就变得游刃有余。
而且赵柯热衷于社交,人脉广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
她能给同级学生建立起联系,还能通过相熟的人跨院跨学校,甚至辐射到社会上。
这代表着谁有事儿,找她都能一些帮助,联系就会越来越深,而这个人脉网,是由她一手建立起来的。
但赵柯在学校也并不是得每一个人喜欢,有不少人觉得她圆滑、世故、爱钻营、名不副实,更多的人不相信她还会回双山公社,还会踏实地干基层。
赵柯并不以此为耻,也不去辩解。
她已经过了反复纠结、摇摆不定的时期,她很坚定地认为,她做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她也不会在大是大非上落人话柄。
更何况赵柯跟人结交的时候很坦荡,四海之内皆同志,功利性没那么强。
赵柯只是发挥长处,只是偶尔充当一下知心姐姐,偶尔鼓励鼓励失意青年,偶尔调动调动同学们进步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校也是一个集体,大家互帮互助、团结有爱,更好地成长为新一代的中流砥柱,不好吗
人脉确实会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派上用场,但她也会成为别人的人脉,这本来就是双向的。
她也没打算拐几个天才回公社,多少有点儿大材小用。
她要是有这个想法,知青们离开的时候,她大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鼓动他们学业有成再回来,那不是更方便。
赵柯没那么做,因为没必要。
集体的成功不是靠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努力,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双山公社的发展,靠的是公社的每一份子,赵柯更乐于培养社员们,将他们转化为人才。
赵柯问心无愧,整天风风火火地来来去去。
这两年,
双山牌的酸菜和饲料推出更广;
双山公社的粮食产量和机械化在省内都要排在前列;
双山公社是养猪大社,不止四个养猪场供给省城肉联厂,各家各户也都养个一两头甚至更多的猪,也不愁卖,公社会替他们牵线搭桥;
双山公社的小农经济开始焕发生机,在公社的鼓励下,涌现了大批手工品、农副产品,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公社的家家户户。
双山公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公社,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
而大三的下学期,傅杭时隔许久,突然来找赵柯。
他从离开双山公社,学业极其繁忙,大学再也没有抽出过时间回去,且随着他和赵柯两人的忙碌以及学业生活上没有交叉,见面的次数越来越低。
打电话不方便,固定话机不提前约定,很难找到忙碌的人,常常傅杭不忙的时候赵柯忙,赵柯不忙的时候傅杭在忙,更多时候是,一个人忙另一个人更忙。
他们很难提前约定时间打电话或者见面。
两人却没有因此渐行渐远,不约而同地改为通信交流。
“我通过了公派留学的考试,很快就要出国了。”
之前的通信中,傅杭提过他是公派留学的候选人之一,要参加考试。
万里挑一,这肯定是极难的。
赵柯情真意切地道了一声“恭喜”。
这时候,国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壁垒,落后就要挨打,科技的落后是每一个爱国的科研人员心里的痛。
傅杭道“我会带着技术回来的。”
赵柯第一次,由衷地表露出对一个人浓烈地感情期待,“等你回来。”
一定要回来。
赵柯上大学的第四年,有的同学选择深造,有的学生开始忧虑毕业,赵柯依旧很稳,按部就班地忙碌、生活。
这时候毕业生会分配工作,赵柯依然坚定回双山公社的决定,并且在当年年底,就收拾行囊,一一跟老师同学朋友们告别,准备回双山公社“实习”。
人们都想进城,都想过更好的生活,都想改变命运,很多知青甚至不惜抛家弃子也要离开乡下,这两年还涌起了出国热潮,流行起涉外婚姻,可她竟然真的要返乡
每个人都忍不住问她“真的想好了吗”
想好离开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离开优渥的环境,放弃体面的工作,放弃经营许久的这一切吗
赵柯也带着最热忱的笑容,认真回答每一个人“早就想好啦,从来就没有变过。”
多年后,跟赵柯同过窗或者有过接触的同学们回忆起她,各有各的印象,有的说她生机勃勃,有的说她精力充沛,有的说她不忘初心,有的说不懂她
而共同的一点是,在他们未来很多年的人生中,赵柯都是很特别的一份存在,哪怕是曾经看不惯她的人,也佩服她能挥一挥衣袖,就退出唾手可得的名利场,踏踏实实地回基层去务实务农。
他们哪怕自己做不到她这样说走就走,也隐隐期盼着,她能够一直一直地坚守着初心,那他们就有底气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在坚守。
很多人未曾察觉的潜意识里,受到赵柯的影响,坚守底线,踏实做事,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赵柯回公社,时隔两年,赶上了双山公社机器轰鸣、万人齐发的秋收。
她太想念这个场景了,梦里总会出现,而真正站在田埂上看到这一幕时,内心的震撼和感动无以复加。
这就是所有双山公社人忍受严寒也为之奋斗的地方。
这一年整个公社的成果,也是喜人的。
轴承厂不再是双山大队唯一的工厂,产业真正变得多元化。
社员们兜里更鼓,衣食住行就会提升,不止赵村儿大队轰轰烈烈地建砖房,其他大队乃至公社外都有了建砖房的需求。
赵村儿大队的砖供不应求,砖窑到底是小作坊,也需要转型扩大。
在公社主导下,赵村儿大队的砖窑扩建成砖厂,赵村儿大队的建筑队也正式转型,更加规范。
当初,刘兴学留下的设计图比较简单,也不够专业。
公社飞速发展后,赵柯又请他重新设计,保留本地原汁原味的特色的同时,公社和每一个大队尽力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刘兴学为此还带了两个同学,特地回来一趟,一起进行设计。
赵村儿大队是最先全部完成建设的,赵柯今年回来,就见到了新村子的完成体,那是一个质朴的、充满烟火气和本地特色的、梦幻的村庄。
不止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又爱又满足,这一切,他们从前梦里都不敢梦。
赵柯见到也爱的不行。
她还想更好。
赵柯很早之前就想要办的大集,外面商业已经开始复苏,今年的春节在一月二十五号,于是,从十二月份开始,公社先组织起人在内部赶大集。
村民们自制的酒、豆油、豆腐、笤帚、布鞋、衣服等等出现在集市上。
大集在各个大队轮转期间,赵柯跑了好几趟县里,打通了县里的渠道,又把大集带到了县里和其他公社去。
而从这一年开始,双山牌的酒、豆油、大米等产品慢慢成为了本地人不可或缺的家乡的一部分。
年关将至,游子归家。
腊月二十八,距离最远的曲茜茜和春妮儿也回到赵村儿大队。
家家户户都在为新年做准备,凡是看见两人的,都感叹起来。
“外头的水咋这么养人”
“赵瑞媳妇儿本来俊,模样更立整了。”
“瞅瞅,春妮儿都大变样儿了,哪还看得出以前的影子喽。”
“这咋打扮成这样了”
春妮儿和曲茜茜到公社就打听赵柯了,听说她回村儿了,便约好放好东西就去她家看她。
赵柯家的新房,有四间屋,家里的每个孩子,就算是出嫁了,也有一间屋子。
赵棉赵枫都不常回来,他们的屋子除了放自家的东西,全都贡献出来,给赵柯放她越来越多的书信。
余三舅当初给打家具的时候,还特地打了好多到顶的柜子,就怕装不下或者落灰或者保存不好糟尽了。
这就导致,赵柯没年过年扫尘都是个大工程,得干干歇歇好几天。
今年赵枫回不来,庄兰去部队陪他过年。
余秀兰热情邀请了于师傅一家来赵村儿大队过年,余秀民也申请到假期,要和林清一起回来过年,他们就约在一起走,都是明天到。
赵建国得在公社卫生所值班到明天,到时候拖拉机去一起接回来。
余秀兰年纪越大嘴越能唠叨,时不时就要到赵柯这儿念叨“他们这赶得不早不晚,要赶到除夕,客车就不通了,回不来了。”
赵柯边擦灰边道“姐他们算好时间的,再说,就算小客车不通了,咱们也可以开拖拉机去接。”
“那多冻得慌,你舅妈本来就挑剔,这几年因为孩子不回去,没少埋怨,要是冻着,更完了。”
刘三妮儿人老了,落叶归根就不爱往外走了,但孩子不能不见父母,那头走不开催得不行,她没办法就会带孩子回部队跟父母团聚。
这几年只回了两次。
但不止她想赵村儿大队想得紧,三个小树苗一样抽条的孩子也待不几天就盼着回来。
余岳是个大嘴巴,他妈说这边儿给孩子养得不跟他们亲,他就回来学,余秀兰也不高兴。
不过亲戚之间,这种小矛盾啥时候也停不了,赵柯几乎不管。
现在余秀兰又说起,要是不打断,她后面没完,于是赵柯岔开道“妈,你不是熬肉冻呢么,快去看看火,别烧完了。”
余秀兰一拍手,刚忙往出走。
随即,外头响起余秀兰惊喜的声音,“茜茜,春妮儿,你俩回来了”
几声应答之后,两个人走进赵柯所在的屋子。
赵柯的视线完全锁在春妮儿身上。
她的变化说一句翻天覆地不为过。
春妮儿烫了个时髦的卷发,脸上画着精致的妆,穿着小皮鞋,衬衫和女士西裤,外头罩着一件时兴的棉袄。
赵柯笑道“你这打扮得可真漂亮。”
春妮儿托了托卷发,露出几分腼腆,“我们俩回来的路上,我还说呢,村里人不知道会咋说我,那我也不管,我就得风风光光的,我就是风光。”
曲茜茜相对来说,素净一些,不过穿着打扮也照比从前靓丽了些。
两人说起她们最近在外面的经历。
她们都在南边儿上学,那头发展的快,好些人打扮得时髦极了,生活也不一样,借着这个便利,春妮儿就想倒腾一些带回来,先试试水,看看接受度。
春妮儿从包里拿出一件大衣,“赵书记,这是我们给你选的大衣,灰色不扎眼,你试试看吧。”
赵柯没推辞,脱掉身上的旧棉袄,然后抖开大衣穿上。
她当书记好多年,又在首都见过世面,从来都是脊背挺直,气质也出众,灰色的大衣穿上,整个人像是城里时髦的女郎一样。
曲茜茜夸道“我们俩当时都看中这件儿了,果然你穿着好看。”
春妮儿则是打量着赵柯,建议道“要是能穿条连衣裙,再配个围巾,更搭了。”
赵柯现在虽然几乎不穿裙子,但也对她的话表示认可,“要是那样儿,确实好看。”
“那赵书记,你留下吧。”
“多少钱,我给你。”赵柯作势拿钱,在她拒绝之前堵住话,“你不收,我可不能要了,不能让我犯错误。”
春妮儿无法,只得按照买的价格收了钱。
她们聊了一会儿,赵柯深切地感受到两个人的谈吐都不同了,而且并不空泛,十分欣慰,“咱们大队现在条件还可以,带回来的衣服,你们可以拿出来试试,要是有买的,就直接说带回来不容易,买的话稍微涨点儿钱,大家都能理解。”
春妮儿和曲茜茜对视一眼,犹豫,“乡里乡亲的,涨钱能好吗”
“大伙儿出去赶大集,村里卖一块的东西,出去卖一块二,很正常,他们懂成本。”
春妮儿一听,立马打听起大集的事儿。
赵柯都跟她们说了,有些政策也会指点她们。
春妮儿明显更感兴趣,走得时候还意犹未尽,“赵书记,回头我再过来溜达。”
她们走后,余秀兰看着俩人背影对赵柯感叹“咱们大队啊,就单护着春妮儿这一件事儿,就积大德了。”
赵柯含笑点头。
春妮儿回来之前,可能担心的是村里人说她“不正经”之类的。
但大家对她带回来的衣服奇怪是奇怪,也有不少人接受度很高,至于涨一点钱,大家几乎也没有意见,只是说“没漫天要价就行,一个村儿的就太不讲究了。”
这是有缘故的,赶大集啥人都有,就有一个卖鱼的,换个地方翻了翻儿地要价,被举报到公社,罚了才老实。
春妮儿当然不可能漫天要价,有买的,只意思意思要了点辛苦费和曲茜茜一起分。
她们两个审美都不错,带回来的衣服,买的人都很稀罕,干完活出门就穿上显摆。
春妮儿还教她们画了南边儿流行的妆容,帮男社员剪了南边儿流行的发型。
于是,于师傅一家和余秀民、林清看到她们,都惊了。
于师傅一家之前还跟赵棉回来过过年,肉眼见证了赵村儿大队的变化,倒还好。
时隔多年第一次回乡的余秀民和林清打从一进双山公社的范围,就感到了新奇和陌生,看到公社宽阔整齐干净的街道已经够震惊的了,现在看见新的赵村儿大队,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
林清用极其苛刻的目光扫射。
是农村没错,位置没变,有平房,养鸡鸭鹅,有田地。
可那一个风格的北方乡村平房,为什么那么漂亮
田地为什么看不到边儿
鸡鸭鹅以前没养啊,现在怎么家家都有规整的窝
而且,他们不是土里土气的吗不是灰扑扑、脏兮兮的吗
为什么有人打扮得比好些城里人都时髦
耳听多少都不信,眼见一次才当真。
刘三妮儿和余秀兰看着她那惊到失态的模样,浑身舒爽,热情地吆喝“别在外头待着了,快进家,咱家新房暖和着呢”
他们割舍不掉的家乡,今时不同往日喽
所以说人呐,不能忘本儿,它生养你的时候不嫌弃,长大了也不嫌弃,说不上啥时候,就引以为豪了呢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