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 后续影响2

    李世民时期,百姓算是满意度相对较高的时代。

    刚经历了隋末各路起义,死伤无数后换来的和平,许多家庭还以寡妇、老弱病残居多,民间百姓自己也是不想再起战争。

    这个时期主要是外患,大唐的疆域还没有历史上看到的大唐超过一千公里的巨大版图,周边还有许多外患。

    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百济、高句丽、大食、吐蕃,还有后世屡屡提到的日本。

    “天幕上的重视的这些植物,大唐同样需要重视。”李世民首先想到的,同样是对外贸易中的高额利润。

    没办法,大唐的国库现在穷啊。刚经过渭水之盟,尉迟敬德虽然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东突厥依然突破了防线,抵达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

    若不是李世民当机立断,亲自带着房玄龄去渭水谈判,大军随后压阵,让东突厥忌惮士气大盛的唐军,恐怕现在他们就不是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而是再次沉沦战火,正厮杀的不可开交。

    突厥不灭,大唐终究是有强敌在卧榻之侧,无法安睡。

    经过天幕的提醒,大唐人发现,原来不止突厥,还有百济、高句丽、日本、大食,都是强敌。

    想要养兵,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需要国库充裕。

    简而言之,要钱。

    “茶马古道的这种茶叶贸易可以一试,咱大唐的茶也不差嘛。”出身世家的长孙无忌抚须道,对天幕说宋明清的茶叶贸易更厉害还有些不服。

    明明大唐的起源更早,那宋朝的点茶戏还不是根据大唐的茶道演化而来。

    房玄龄点点头“茶末也可以与奶茶同煮,比那容易破碎的绿茶方便运输。”

    杜如晦补充道“草原人恐怕不仅仅是没蔬菜,也没水果,大唐完全可以把水果当奢侈品,高价卖给草原上的那些贵族。”

    李世民“水果还是需要注重运输,储藏。”

    主管经济的戴胄激动道“修路,从水路把水果从南方运来长安,再走陆路北上。运输越艰难,越得卖出个天价,让他们拿黄金来买”

    曾经出使西域的裴矩“没错还有长安的各个外国遣唐使,都得收费,凭什么白学我们大唐的好东西”

    工部尚书李大亮“那什么果脯、蜜饯,相对来说好保存,但是新鲜的水果应该更受欢迎。北方缺水,干旱,这水果在贵族里应该很受欢迎。”

    “竹子与稻米杂交可以一试。”

    刚开始李世民还跟着一起出言划策,后来看到大臣们群情激奋,你一言我一语,索性不说话了,往后一靠,看着大臣们商量起如何坑外邦人,商量的那叫一个积极热情,仿佛世家之间的隔阂、派系不同的争斗通通消失了一样。

    李世民砸吧砸吧嘴,还有些遗憾,若是他宣布如何削弱世家、如何选拔民间人才时大臣们也能如此积极就好了。

    长孙

    皇后仿佛看穿了他的小心思,

    ,

    在宽大的袖子中勾长孙皇后的手指头,长孙皇后的手指一缩,快速瞪了他一眼。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李世民顾不上儿女情长,坐直身子紧张地看向殿外。

    这莫不是哪里传来的什么军情急报

    但是看到来人,他首先就松了一口气,是工部的匠人。

    “陛下,好消息天幕说过的肥皂做出来了”匠人带来了制作好的肥皂,激动地献上物品,还有他们的新发现。

    “将作监尝试后,发现什么油脂都可以除了豆油,动物油脂也行”

    大臣们齐齐兴趣满满看向肥皂。

    只见巴掌大小的一块,看起来跟糕点似的,呈现豆油混合碱凝固后的乳黄色,看起来光滑凝润,的确比香胰子看起来好看,也比澡豆皂荚豆面之类来得方便。

    李世民起了兴趣,挥手让太监送上水和擦手的帕子。

    大唐时期的议政殿,皇帝的龙椅并不是明清时期那般的高高在上,而且大臣们是可以坐着的。

    大唐的君臣礼仪传自大汉。

    汉初,待诏博士叔孙通奉刘邦之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上朝礼仪。

    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礼仪是上朝之时,武将们站在西边,面朝东;文官们都站在东边,面朝西。皇帝出来后,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帝朝贺。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人敢喧哗失礼。

    但是朝贺之后,大臣们是可以落座,或者说跪坐。在汉朝时还没有椅子。

    大臣们向皇帝汇报工作时,一般都跪坐。

    当丞相来上朝时,皇帝还要站起来表示尊重,因为相权可以制约君权,这也是为什么刘彻一上位就使劲杀丞相,为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后世的文人对刘彻评价不高,也有他们的权力被收走、帝王更加独断专行的原因。

    从汉朝往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大臣都坐着议事,君臣之间的等级悬殊并不是很厉害,皇帝的权力会被相权作为代表的官吏集团制约。

    到了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喜欢大权在握,集中君权于己身,故意趁丞相起身说话时撤丞相的椅子。

    从此所有大臣的椅子都被撤走,大臣们开始站着上朝。

    对此,朱熹还抗议过。

    朱熹老人家很实在地从自身感受出发,说“陛下,废除大臣的座位很不好,君臣讨论问题往往耗时很长,站着说话很累。”

    众多老臣连声附和。

    但是没用。

    皇帝表示不听。

    到了元朝时期,来自草原上的皇帝以自己的方式越发加强君王权力,要求官员跪着汇报工作。

    官员汇报工作结束,得到皇帝“平身”的许可后,才能站起来。

    南宋灭亡后,南宋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要他行下跪之礼,文天祥拒绝了。

    文天祥只是微微作揖,并且表示“自古以来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的礼节是作揖。”

    忽必烈不满也没办法,文天祥已含死志,连死都不怕,怎么会怕帝王之怒。

    明清不但继承了元朝的跪拜制度,大臣再也没有了朝堂之上坐着的资格,清朝时还实行“三跪九叩”

    ,对外国使臣也如此要求,导致了不少外国使臣不满。

    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大臣们上朝时正襟危坐,脚下有茵褥。

    皇帝是跪坐,面前有矮案。

    大臣要拿着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为了一起看天幕,李世民还吩咐御膳房给大家上了水果点心,气氛自由的像野餐似的。

    这样平等的地位也让君臣可以清晰地看到肥皂用来洗手后的效果。

    李世民先用水打湿手,然后擦了擦肥皂,作为帝王,他觉得自己有日日沐浴的条件应该是比较干净的,还笑着调侃尉迟敬德“这第一次用肥皂肯定不能给敬德,不然肥皂立刻脏的用不了了”

    谁知,再一洗手,铜盆里的水很明显的黑了,用洁白的丝绸一擦,丝绸也黑了。

    李世民老脸一红,尉迟敬德不给面子地哈哈大笑“陛下,你也没好到哪里去”

    李世民嘴硬“肯定是朕早上用笔墨,墨水脏了手,是墨水”

    “这肥皂看来的确是个好东西。”长孙皇后笑着解围,“陛下,能否让臣妾一试”

    李世民把有些湿润的肥皂递过去“有点滑,你小心。”

    长孙皇后接过肥皂,感受一番,洗手之后,评价道“果然是滑腻香柔,不知道加入香料是否更香。还有其他染料,是否更为美观,看上去可以更精致。”

    贵族女子多有修习香道,花道,长孙皇后看到肥皂,听到工匠说可以用其他油脂代替,顿时想到了女子使用的香膏,口脂。

    宫中后妃使用的口脂香膏自然也是宫中匠人自己调制出来的,各种香味,各种颜色,长孙皇后觉得,肥皂应该也可以调制。

    这一提议顿时启发了众多男人们,

    李世民称赞道“好主意观音婢真乃朕贤内助”

    把肥皂做得更精致,不就能卖的价格更高

    工匠也得到启发,立刻承诺下去会尝试一下肥皂的调色和香料。

    朝中热议之余,很快又有了边境的信使,带来新的好消息。

    “陛下好消息突厥颉利可汗给大唐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询问工匠“牛脂羊脂也可”

    工匠连连点头“可”

    他两眼冒光,听到数量万只羊的第一想法,就是好多羊脂

    李世民满意点点头,马肯定是要留着做战马,羊先看看肥瘦,养着或者吃了,但是最后都免不了吃掉。以

    前只是吃肉,

    ,

    可以挣大钱,他顿时觉得突厥送的不是牲畜,是金山银山。

    李世民耐心询问起信使相关事宜,信使解释道“听闻,突厥那边看不到天幕,但是他们能看到大唐的土地上有天降奇观,也掳掠过唐人,知道了大唐可以看到天幕。”

    李世民气压一沉“掳掠我大唐百姓”

    “没杀,打探完消息,放回去了。”信使立刻回复。

    李世民这才恢复了沉稳,听信使继续介绍。

    信使显然是有备而来,打探到了足够多的情报“突厥那边现在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天神照顾大唐,大唐会越来越强大,不敢再与大唐为敌,应该交好。一派认为这样的奇观若是能得到必能一统天下,更加想要入主中原,抢占天幕。”

    尉迟敬德闻言给气笑了“呵呵,想得倒是很美。”

    突厥大军压境搞突袭都没打得过他,现在还想入主中原,当他死了吗

    李世民听到这样挑衅的话语也不生气“先把羊和马匹接回长安,其余的稍后再议。”

    说着他忍不住叹息一声。

    “若是有更多的牛就好了,大唐百姓正需要牛。”

    提到百姓,大臣们也忍不住沉默了。

    民间需要的何止是牛,如今百废待兴,百姓不止缺牲畜,缺的工具也多。

    “下一期讲工业,希望多讲一讲如何快速制造工具。”李世民想起工部,天幕放出的劳动工具工部已经在打造了,但是冶铁技术在那,矿产资源也就在那,几周的时间,再怎么加快速度,想要让百姓家家一把江东犁也是很困难的。

    “农官已经筹集许多,陛下可以先总结一下,再给天下百姓传授种地经验。”户部尚书长孙无忌安抚道,招揽天下农官此事目前也是他在负责。

    谁知李世民听到总结经验,突然想起他给大臣们布置的作业,兴趣盎然问道“对了,朕让你们编书,编的如何了”

    他要求各个世家每年一本,现在天幕结束了,不知道进度如何

    大臣们顿时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他。

    谁不想青史留名,但是编书真不是个人干的事,这才多长时间,陛下你是不是太着急了

    大唐贞观初期,一片君臣和谐。

    但是在宋朝时期,上上下下都很紧张。

    民间,一栋看起普通的民房内部,四周窗户紧闭。三名男子相继谨慎地抵达房屋前,特意看了看周围有没有外人,才小心翼翼进入房间。

    这个地方之所以如此谨慎,因为正是他们茶叶造假的地方。

    “诸位同行,从此日开始,我将金盆洗手,不干这茶叶造假之事了。”最先抵达的年长者朝两位一起干的兄弟拱了拱手,首先宣布自己今日的来意,“你们若是继续干,也别怪我不留情面。”

    出乎意料,他的兄弟们不但没有生气,还冷哼一声“说得好像就你是宋人,我们不是似的。”

    长得白白胖胖的一人笑呵呵打圆场“老大就这脾气,老二你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我们正好想到一块去了,都不打算干了。”白胖商人笑呵呵冲老大解释。

    虽然天幕早就提醒过,他们也知道大宋要亡国,还是被外面的草原人覆灭,但是从没想过,原来不仅仅是朝堂之中的君臣,他们这样的造假商人也参与到了其中,还是坏的影响。

    什么眼前的利益也比不上家破人亡来得重要,一想到未来的靖康之耻原来也有自己出的力气,只觉得羞耻。

    茶叶贸易原来不仅仅是为了钱,为了供养朝廷中那群废物贵族,也是为了换军马,为了边境对抗辽金西夏的敌人。

    这让他们还怎么能硬着心肠做下去

    “实不相瞒,我昨天被老母亲指着鼻子骂丢人。”老大长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语气不好的原因,被老母亲骂了一晚上,后来又被妻子也骂,任谁被连着骂一晚上,脾气怎么也好不了。

    偏偏,还真是他做错了,硬气都硬气不起来,只能老实挨骂。

    老二闷声闷气道“以后还是好好种茶叶,正儿八经做生意,希望多换一下好马。”

    圆胖商人老三听了一会,最后才说道“我打算去西夏卖茶。”

    所谓的去西夏卖茶是委婉的说法,大宋正经的茶叶买卖都是官营,哪怕有官商,也是皇商。他们这样的小老百姓本就是因为拿不到皇商资格才做假茶牟利,老三说要去西夏卖茶,意思是去做茶叶走私。假茶要是卖给西夏,被西夏人砍了脑袋也没处申冤。

    但是大宋对茶叶走私刑罚极为严格,尤其是天幕提到茶叶的重要性之后,只会更加严格。

    老二一惊“你这不是找死吗”

    老大想得深远一些“你这是打西夏马匹的主意”

    老三点点头“就算换了马,不会培育自己的良马也没用,依然受制于人。”

    “而且除了马,打仗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还有军事地图等事。”

    他一番话说得两位兄弟沉思起来。

    老三看似笑面迎人谁都不得罪,其实最为圆滑狡诈有心机,当初这制造假茶的法子还是老三提到的,也是老三研究出来的。

    他若是真去西夏,或许真能做出一番成就来。

    看到两位兄弟明白自己的用意,老三继续道

    “我不像你们有家室,孤身一人,真出了事也不会连累家小。”

    “天幕也说过大宋和西夏有很多茶叶走私,我掺和其中也不会被发现。”

    老大严肃提醒“此事,天知你知,你知我们二人知,不可对第四人言。”

    “大哥放心。”老三郑重点点头,“我不信任大宋的官员,日后若是打探出消息,只会匿名送给边境的将士。”

    老二眉头紧锁,屡次想要提出跟老三一起干,但是想起家中刚出生的孩子,实在不忍心放下。

    此时听到这一句话,想到老三在大宋境

    内也需要人照应,老二立刻道

    “朝中将士,我们帮你留意。”

    老三安慰地拍了拍两位从现在就开始担忧他的兄弟

    “或许从今日起,我们也会是青史留名的人”

    他的两眼熠熠生辉,仿佛已经看到了天幕在普天之下称赞他的功绩

    “大宋都要亡国了,我也不争什么功名利禄,只求一个身后留名,将来青史上见”

    同一个夜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人在黑暗的军帐中磨剑,不多时,外面有蛐蛐似的叫声响了几声,他回了几声鸟叫,然后有人推帐而入,剑鞘在月光下反射出冷冷的光芒;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每一个都身上佩剑,行走间偶尔有盔甲碰撞的声音。

    当他们从军帐中走出,各自回到各自的位置。

    突然火光冲天,军营响起夜晚不该想起的声音

    有人在夜色旖旎之中,恩爱缠绵时刻,突然用床帐绞住了男人的脖子,然后狠狠用力。

    男人拼命挣扎,甚至蹬着床柱,引来了外面的声音。

    他看着进来的侍女还以为得救了,谁知道侍女见状,上来一起用力。

    “赵佶,你对不起女人,这条命,该还给天下女人。”

    最后时刻,赵佶听到了他的宠妾冷冷的声音。

    此后,眼前一片黑暗,陷入永恒的死寂。

    当赵佶的死讯传入宫中时,赵煦的表情甚至没有起一丝波澜。

    “官家,端王死了。”

    赵煦表情冷淡“对外宣布暴毙吧。”

    从天幕提到过靖康之耻时,他就已经把赵佶父子贬为庶民,圈禁了起来。

    没有直接杀死,是因为不想背负杀害兄弟的恶名。也是他早就猜到,会有人按耐不住,直接对赵佶动手。

    现在,不就来了吗。

    至于是谁动手,已经不重要了。

    “官家,那葬礼”

    赵煦没有听见一般,没有给予任何回复,这就已经是给予了回复。

    端王葬礼,百姓群情激奋,到处起义,哪有时间和心思给他大办

    怎么悄无声息好怎么来。

    来人立刻懂了,行礼后悄无声息退下。

    他正好与急匆匆的信使擦肩而过,恍惚中听到了信使的声音

    “军中哗变了”

    因为路途遥远,得知军中哗变的消息已经是三天之后了。而君臣此时正在熬夜处理的,是民间到处起义的事情。

    赵煦狠狠闭了闭眼。

    重文轻武带来的后果,终于在他这个时候显现了。

    各路信使说着自己带来的情况

    “民间四处有起义军。他们没有袭击官府,只是抢了粮食,然后送给守军,说窝囊废朝廷不能打,就用百姓的钱自己去养将士。”

    “军队哗变后只是斩杀了监军太监,然后奏请

    陛下要求打击辽金西夏,

    rdquo

    dquo,

    大宋如果有多余的钱何必给敌人,要给给将士,他们一定会把大宋失去的土地重新拿回来。”

    “百姓说,他们本来就没田,努力挣钱交税不是为了养肥自己的敌人的。”

    赵煦咳嗽几声,用帕子快速接住,不意外地看到自己又吐出几口鲜血。

    可是他不能死,哪怕身体病弱也得强撑,现在赵佶也死了,自己再不撑下去,自己就是亡国之君。

    “先安抚百姓吧,咳咳。”赵煦想起天幕对自己的称赞,精神好上几分,“还有那哗变的军队,既然要抗击,那就重整军队,打出去。”

    难得军民一心,都要求打辽金西夏,哪怕朝中大臣有主和派想阻拦也没用了。

    或者说,反正是个死,是壮烈的死还是屈辱的死,大多数人选择壮烈而死。

    “打吧,一起打吧。”赵煦咳嗽地越发厉害了,“不是死在沙场上,就是死在被掳走的路上,左右都逃不过一个死。”

    连百姓都不怕死,他身为君王,怎么能窝囊地活着。

    他要向全天下证明大宋,不是所有皇帝都不敢打

    明朝时期,最底层最脏污的地方,一群被贬为贱籍的女人凑在一起。

    “我决定了,我要出海”

    莲花原本也曾是鲜艳动人的妙龄少女,自从被贬为贱籍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折磨,已经让她神色憔悴的像是三四十的妇人。

    她狠狠一咬牙,声音里带着浓烈的恨意“我不想再当妓女,明明不是我们的错,为什么要我们来用身体赎罪”

    两军交战,哪里有女眷什么事她们多少女子本就是乱世之中被叛军抢去的。

    现在战败之后,集体被打为贱籍。

    朱元璋因为天幕的出现开始废除海禁,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对于张士诚、方国珍的旧部的恨意未消,就如同其他人对他们的歧视未消一样。

    种姓制度是元明才有,但是贱籍前朝一直都有,许多就是罪臣家眷,被贬而成。但是她们自身有什么错最大的错误,就是嫁了一个没本事还有野心连累全家的男人。

    张陈旧部在沿海地区骚扰大明官兵,时不时到村庄城镇劫掠一番,嘴上说是效忠旧主,但是谁会在意他们自己的女眷会有什么待遇

    莲花咬着嘴唇,眼中含泪“说什么妻贤夫祸少,分明是夫贤妻祸少。但凡男人安分点,不要为了野心去惹祸,女眷也不至于被连累被发卖成娼妓”

    小姐妹吸了吸鼻子,擦着眼泪也说道“我受够了这种生活,我宁愿出海,宁愿死在大海上,也不要死在这脏兮兮的窑子里,然后死后草席一卷扔在乱葬岗上”

    “呜呜”另一位不善言辞的女孩,听到这里直接嚎啕大哭起来,但是又怕吸引来管理她们的老鸨,自己快速捂住自己的嘴,咬着手背,靠疼痛让自己强行冷静下来。

    其他小姐妹七嘴八舌说起自己的怨恨“我娘原本是官家小姐,我也曾是好人家的女儿,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自我了断算了”

    “我爹把我嫁出去的时候我本就不同意,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爹觉得人家起义后可能封侯拜相,还想着当皇亲国戚呢,现在可好了,连乡绅都做不了,做妓女”

    “凭什么死,要死也是那群惹祸的男人去死”莲花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说出自己的计划,“我想好了,等海船靠岸,我们偷偷上去”

    “万一船上的男人对我们”小姐妹刚想说在船上男人太多不安全,但是很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沉默了。

    “本就不是什么清白之人,怕什么。”

    莲花自嘲地笑一声,“再怎么也好过现在。”

    她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

    哪怕沦落海外后,种地做苦力,也好过现在,又要当娼妓又要挨鞭子,还得世世代代为妓,她的错误,绝对不能祸害到她的孩子

    当夜幕彻底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之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莲花悄悄爬起身,走出自己脏污的房间,走向黑暗不见道路的未来。

    在她身后,一扇又一扇破烂的门被悄无声息打开,一个又一个女孩踮着脚尖走了出来

    黑沉沉的大海上,只听得见海浪澎湃的声音。

    “大哥。”张士诚的旧部看着如今的首领,眼神里带着挣扎。

    原本,他们还纠结日本倭寇一起骚扰大明,甚至自己也曾经假扮成倭寇骚扰大明海防官兵,还杀死不少大明官兵,但是听到天幕的话,突然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们跟日本的合作,才是真正的祸害华夏。

    首领同样良心未泯,他们的根据地就在浙江福建一带,自己的父老乡亲也在这里,一想到将来这里是日本人首先侵略祸害的地方,就有强烈的负罪感。

    首领长叹一声“一直这么耗下去没用的,除了耗死我们自家兄弟,还连累我们岸上的家人。”

    也有人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首领突然笑了“用得着我们继续抗争吗,他朱元璋又能坚持多久”

    天幕可没少骂朱元璋和他朱姓后人,这一次之后,会有多少百姓起义,不需要他们,朱元璋也忙得很。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明不欢迎我们,那我们找个地方休养生息。不过是百年时间,等大明虚弱了,我们再回来。”

    “那满清”

    首领想起未来屠城的满清,越发坚定不再骚扰自己的故地。

    “关外民族能有多少人,我汉人能有多少我们现在要保存有生力量,不然要是死光了,什么后裔都留不下。”

    手下们纷纷点头“大哥说得有道理,到时候汉人比起关外定然是更向着我们的。”

    “只是我们能走去哪里呢”

    正商议着,突然有弟兄回复“大哥

    ,有一群女人”

    首领看了看窗外黑沉沉的月色“哪里来的女人,想女人想疯了”

    他的心腹闻言,用望远镜看着远处海面上的小船,这一看,就认出莲花“不是,好像是以前那些兄弟的女眷,从窑子里跑出来,准备出海,被我们兄弟们逮住了”

    莲花等人原本想着搭客人的顺风船,但是后来看到客人醉的不成样子,直接偷了小船,刚从港口上划出来。

    因为是小渔船,生活在水乡的莲花会划船,划出一段距离却发现,大海与江河不一样,女孩子们逃跑没多久就被发现了,有些仓促。

    海边的渔民打渔,一般不让女人上船,这也导致一船的女孩没有出海的经验。

    当遭遇到大船明显是有意靠过来时,想调转方向也来不及了。

    但是好在,来人似乎并没有恶意。

    首领惊喜地朝着莲花走过去“你是,李四哥的女儿”

    莲花很想说认错人了,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是我。”莲花态度比较冷淡,但是谁又不懂。

    明显是过得不好。

    “恰好,我们也打算离开大明。”首领心中有愧,安慰着莲花,也是安慰众多女孩,“咱们找个好地方,忘掉过去,重新开始,等到时机合适,再回来”

    莲花突然说“既然要走,索性带着愿意走得一起走。”

    首领看了看满船的男人,想起他们要去海外,与其与当地人通婚,自然还是华夏人自己好。

    他点点头,吩咐下去“多准备点粮食和水,还有大豆。”

    莲花看到了那些男人眼里的光芒,自然懂是什么含义。

    不只她懂,在艰难地处境下经历了太多男人的其他女孩们也懂。

    她们没有表现出太激烈的抗争,因为这样往往会迎来致命的鞭子。

    只是彼此对了一个眼神,悄悄握紧袖中藏着的匕首、簪子等武器。

    先借着他们的船离开,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就算她们体力上更柔弱,谁敢说离开故土一定无法生存下去

    等到海船启航时,船上多了更多女人。

    他们带走了一批批活不下去的人。

    那些曾经被朱元璋打为贱籍的张士诚旧部们,终于想开,不再在海上时不时骚扰大明官兵,但是也不再决定继续落在大明受尽歧视与折磨。

    既然你大明因为我祖宗与你有仇,要一直歧视我们,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出海求生

    以前是舍不得故土,也是畏惧海上无法存活,现在知道海外也能活下来,也有肥沃的宝地,他们宁愿选择离开熟悉的故乡,去海外闯荡。

    至少,死也死的有尊严点

    男男女女集体跑路,男人不想世世代代做奴隶做底层人,女人不想再继续为娼,跑得一个比一个快。

    朝廷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

    “沿海地区许多人出海了”

    加急折子一封又一封递到朱元璋的桌案上,

    朱元璋每打开一个,

    都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拖家带口的出海,可能是不打算回大明了”

    朱元璋狠狠闭了闭眼,再次睁开时,一片冷静“等到大明富足了,他们还会回来的。”就如同大唐,万国来朝,不是大唐威逼,是因为大唐的富庶吸引了各个国家。

    “现在先安抚好留在国内的百姓。”

    朱元璋把折子扔到一边,首先看各地起义的折子,与官员商议着如何平息起义军的怒火。

    “严查各地土地兼并之事,让百姓的田产落到实处。”

    这是重中之重,说话的时候,朱元璋眼神威严的巡视着满朝文武,还有自己的儿子们。

    别以为他不知道,官员家眷,还有王府,都在下面有占民田的行为。

    他想起自己跟天幕学了不少富农的技术,这时被天幕提醒才想到重点,或者说一直故意忽略的重点

    当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有再多的农业技术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往日他溺爱儿子,对占农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他知道不能继续如此下去了。

    “你们的封地,取决于你们能做出多少功绩。”朱元璋冷酷说道,一句话再次收缩了藩王们不少福利,“如果是废物,早早饿死算了,我也不缺那一两个为祸一方的儿子。”

    藩王们缩了缩脖子,想说什么却被朱元璋冷锐的杀气逼得根本不敢开口。

    一向溺爱儿子的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们都如此严厉,大臣们哪里敢多说什么。

    他们知道,朱元璋认真了。

    以他对贪官剥皮萱草的残酷劲,大臣们丝毫不怀疑,假如自己占田被抓,会不会自己的人皮套在草人上。

    一想起那个画面就浑身一痛。

    朱元璋还在挨个说着新的措施

    “允许百姓用农副产品买卖交易,鼓励百姓种果树制果脯,派农官去传授技术。”

    “耕牛的事再议,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养出来的。”

    “相关工具可以改善一下”

    大臣们却在心里想着自己的家人回去可要好好严查,有占田的赶紧还给人家

    还要多送点礼物赔礼道歉,希望不要举报他们

    但是已经迟了。

    百姓此次起义为的就是田地,不少百姓直接上告官府,而其中被告的,还有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

    大臣们被发落了不少,但是天下百姓都看着,朱元璋到底会怎么处置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不知道朱樉荒唐吗

    他知道,并且斥责多次,但是朱樉屡教不改,知道父亲再怎么斥责也不会真对他下毒手,肆无忌惮的在自己封地上作恶。不仅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抢占民田,强抢民女,甚至和宠妃在府中以虐人为乐。后来怕自己的恶事被曝光,直接把受害者家族灭门。

    原本这些事情朱元璋也

    有所耳闻,直到被起义军彻底捅到自己面前,朱元璋知道,自己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来。

    于是,不缺儿子的朱元璋,溺爱儿子但是更爱江山的朱元璋,选择了牺牲朱樉。

    天幕再次到来的前一日,朱樉被朱元璋一杯毒酒赐死,留了个体面全尸。

    历史上的朱樉,死于三名老妇人的下毒,因为天幕的出现,还是死于毒酒。他毒害了不少无辜的庶民百姓,轮到他自己,也算是因果报应。

    当朱樉“被赐死”

    的消息传到民间,紧随着的是被起义军举报抢占民田的大臣和贵族慌慌张张的退还民田,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比一个谦卑,生怕百姓不收后自己人头落地。

    在宫中,听到锦衣卫将各地起义军逐渐平息的消息传来,朱元璋眼神幽深。

    他冲大家挥了挥手,声音有些无力“都退下吧。”

    看起来如同一位疲惫的普通老人。

    大臣们以为,朱元璋是在心痛死去的朱樉。

    只有最亲近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知道父皇是在庆幸,大明的江山保住了。

    牺牲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稳住大明江山,这笔交易太划算了。

    划算到,或许他们其他儿子,日后都得紧着头皮过日子,谁敢再欺压百姓,朱樉就是他们的下场。

    天幕提到了大明的藩王祸害,恐怕比起背叛大明的大臣,朱元璋更恨自己的废物子孙。

    现在,他要严管儿孙们,藩王们都得夹着尾巴做封王了。

    朱标轻轻咳嗽了一两声,揉了揉不舒适的胸口奇怪,最近也没天气转凉,怎么总是不舒服呢

    清朝,玄烨正在一边安抚起义的汉人百姓,给汉人分田分耕牛分农具分果树,一边为文字狱翻案,并且立下大清永远不得再发生“文字狱”事件。

    当着他的面,官吏一片称赞,但是背后会如何,玄烨知道,定然不是在他面前表现得这样。

    但是相信有了未来的八国联军威胁,有了最强大的西方敌人,汉人也顾不上争斗了。

    “报刊已经办好了,陛下可要一观”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献上排版印刷好的报纸,“按照陛下的吩咐,还有对西方文明的介绍,让百姓便于分辨身边的西方人是谁。”

    他打开报纸,只见一面是汉语新闻时事,包括最近皇帝给农民分田地分耕牛分果树的消息,相关农业政策,农业技巧,另一面就是关于外国风俗的介绍。

    “大清如今外国人众多,其中定然有许多间谍。”玄烨接过报纸仔细看了看道,“这报纸想必也会被间谍想方设法传出去,内容需要谨慎。”

    张英连连点头。

    “此外,训练一支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机构,专门识别外国间谍。”

    张英这一次没点头,因为这明显不是自己这礼部尚书的事,他看向刑部那边,自己的儿子张廷玉这时是刑部左侍郎。

    不过皇帝明显没打算让别人插手,特务组织得直接对皇帝负责,玄烨年幼时都能

    训练一群少年拜倒鳌拜,

    4,

    更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

    玄烨只是看向张英等大臣道“尔等有擅长打探消息的儿孙,可以送进来。”

    这支队伍明显不能只用太监,也不能只用民间或者满蒙人,需要各个阶层各个地区打探消息,那什么人都得有。

    玄烨甚至打算还招一些中西混血的,或者是被洋人抛弃的小孩,从小培养对华夏的忠心后再送去西方,这样方便混到洋人里面打探消息。

    当然,这些打算没必要对大臣们具体说,计划还长久着。

    君臣开始商量起农业商贸之事,各自汇报着如今的成果。

    当天幕到来的时候,大清刚刚在各地搭建固定的集市,允许百姓们在集市上进行自由贸易,开了海禁,允许百姓自由出海,也允许百姓去学习西洋人的语言文化。

    民间涌现大量学者翻译西洋科学书籍后流入市场,当文字狱被解禁,更自由的创作被允许,百姓的识字率也提高,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西方的技术。

    天幕夸过的四大农书和古代四大科技书籍成为最受欢迎的书籍,茶楼和街边说书人不再说书生小姐的爱情故事,开始讲述科学与农业。

    有些人自己看书看不懂,喜欢去听书,不懂得就拉着懂的人询问,交流之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地方上,不再只顾着争夺小利,开始结为农会,互相交流学习各家的农业技术。

    有头脑的把自家祖传的种果树经验写成农书,在市场上卖的也很好,更加刺激了农业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农户哪怕自己不会写书,请书生代写,也能卖出价钱,发展出了新的农副产品那就是农学知识付费。

    哪怕是宫中,也在收集民间的农学书,玄烨看得津津有味,还根据民间的农学知识去研究自己的御稻米。

    上行下效,导致皇室、贵族、大臣和百姓集体兴起学农之风,让农业不断涌现新成果。

    天幕一周之后再次降临时,各地农会如雨后春笋快速冒头,与往日闭门造车的风气完全不同。

    铛铛铛,大家好,咱们又见面了

    荆咕活泼的声音响彻天幕时,伴随着四大发明的图片纸张,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

    四大发明虽然是华夏发明的,但是“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是西方提出来的。

    嬴政微微皱眉该不会是后世皇帝又不重视,被西方人重视吧

    每每看到天幕讲述后世的那么多好东西,大秦没有,后世有却不珍惜,嬴政就默默在心里凶性大发这么不珍惜,给朕给大秦

    英国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曾说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

    印刷术在文化,火药在军事,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任务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也肯定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实地考察研究华夏科技史后,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基础上,补充了“造纸术”,提出了华夏古代“四大发明”的观点,从此流传至今。

    刘彻目标明确地盯着火药“火药火药火药,大汉已经有纸了,活字印刷听起来也不难,指南针大汉有司南,就差火药了”

    而且对火药完全没有头绪,再厉害的工匠想研究都无从下手。

    正所谓

    中华复兴起宏图,自主自立自强书。

    造纸有术源中土,活字印刷传经著。

    火药意外成黩武,磁针指南新航路。

    四大发明曾耀祖,熠熠光芒照今古。

    全世界的文明起源,离不开华夏四大发明的传播。

    工业革命同样离不开,所以我们这一期专门讲工业,就从四大发明说起。</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