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 医学与生命3

    天幕曾经放过洗手歌,但是对古人而言,洗手看起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远不如大巫跳大神时看起来神秘。

    直到天幕这一次讲出“粪口传播”,用了一个生动到所有人难以忘怀的例子,古人终于意识到,疾病传染的途径原来就在身边。

    无论是大街上的污水死水,家里排水沟积累的臭水,还是自家茅房的粪便蚊虫,都可以成为让人生病的原因。

    汉朝人身上有什么疾病,我们可以从考古中发现。

    比如赫赫有名的马王堆女尸,来自汉文帝时期的辛追夫人,2000多年来尸体没多大变化,故此病理学医生能够解剖这具湿尸。

    “解剖”追求长生的刘彻原本以为自己经过天幕的数次刺激已经淡定了,没想到天幕还有更强烈的刺激。

    “是把尸体剖开吗”

    汲黯也有些不太好,光是想象一下自己死后被剖开的画面,脸色就有些苍白了“天幕之前还剖开胸口给心脏搭桥,活人都能剖,死人也被剖开了”

    一些年迈的大臣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曾经有多羡慕辛追夫人死后不腐还留名后世,现在就有多恐惧死后被后人发现后掘坟剖尸。

    “这也太可怕了,辛追夫人尸体千年不腐结果被后人剖开,这还不如腐烂算了。”

    “后世人也太百无禁忌了”

    有些人甚至开明到开始苦笑“现在我也觉得火葬挺好的,我宁愿被烧成灰也不想死后还被剖开”

    只有还年幼的霍去病好奇地挠挠头他很好奇,自己是怎么死的。

    自己死后,也会被后世人铭记吗

    根据解剖,这位贵族夫人生前百病缠身,患有胆结石、腰椎间盘脱出症、肺结核,也曾经右前臂骨折,最重要的是,是她感染了蛲虫病、鞭虫病和血吸虫病。

    这些寄生虫能够反应辛追夫人所生活的长沙国在当时的食水环境并不安全,一位贵族夫人都能感染这么多的寄生虫,那么普通百姓可能感染的只会更多。

    汉朝,北方地区的庶民吓得赶紧离家里的水盆水缸远一点,生怕被什么可怕的寄生虫感染了。

    连贵族夫人都避免不了感染,他们怎么有办法避免。

    “还以为南方不缺水,方便耕种,没想到水多了虫子也多,太可怕了。”农人在北方少水的地方,还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灌溉,原本羡慕南方的江河多,现在立刻开始觉得还是北方好。

    有识字的年轻后生,看过几本游记就开始一本正经讲故事“南方多巫蛊,蛊虫可厉害了,会要人命”

    有女人与人闲聊时道听途说听到过南方的故事,插话道“听说还有什么情蛊命蛊,可以迷得男人不回家”

    一说到这种话题,大家的热情就来了。

    “听说那边的女人都会下蛊,厉害得很呢”

    “南方那种蛮夷之地,又是瘴气又是蛊毒,

    我这辈子都不想过去。”

    “被贬的罪人才会过去,听说都是站着过去躺着回来”

    听着他们的谈话,也有来自南方的商人欲言又止。

    他们南方,真的没有你们说的这么可怕

    这并不是孤例。

    马王堆女尸在湖南,辛追夫人出土后的第二年,在湖北江陵县也发现了一具男尸,从他的口腔中发现了一枚刻有“遂”的玉印,墓中还有竹简,记录了他的身份江陵西乡市西阳人,爵位是五大夫,下葬于公元前167年,也就是西汉时期。

    这位名叫“遂”的五大夫的尸体上,同样发现了血吸虫的虫卵。

    这也说明,汉朝时期的南方,比如湖南湖北等多水的地方,水里有血吸虫等多种寄生虫的存在。

    对南方水域有多恐怖,曹操深有感受。

    他的士兵都来自北方,来征讨吴国,刚到吴地还没拉开阵仗,就有不少士兵因为水土不服倒下了。

    而这样的例子同样不是个例,秦始皇时期征讨百越、汉武帝时期征讨南越,都曾因为北方士兵到南方地区水土不服病倒有了大量伤亡。

    血吸虫,在古代被称作“水蛊”。

    在汉朝,是“蛊”开始出现的一个时代,汉武帝时期甚至出现了二次巫蛊事件。

    刘彻猛地抬头二次巫蛊事件这是怎么回事

    以我们现代的眼光看,从来没有什么巫蛊,古代众多巫蛊事件,每次说得有声有色,但是真要说谁见过养蛊和蛊虫吗没有。

    现代常有一种有关蛊虫的养蛊方法说“蛊”的取得是将众多虫子聚集在一起,使其互相吞噬,优胜劣汰,最后剩下来的那只最毒的虫子就是“蛊”。

    这个说法来源于隋朝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卷二五蛊毒病诸侯。

    巢元方认为,养蛊人会通过这种方法制蛊后,通过饮食对人下蛊,受害人腹内疼痛以至死亡,家产会被下蛊人谋夺。

    同样是隋朝,隋书地理志也继承了这种说法,认为“蛊”是“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

    但是这里首先食物链就有点问题,蛇怎么会吃虱子虱子又怎么吃蛇

    隋朝巢元方被说得一阵阵脸红。

    他是隋朝宫中的太医博士,后成为太医令,现在他的书还没诞生,就被天幕指出有问题,顿时十分羞愧。

    杨坚反过来宽慰他“元方,你只看到天幕指出你书中的问题,却没发现你的书已经传到了后世,传到了千年后,还有人在看,在研究。这说明尽管有不正确的地方,也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巢元方眼前一亮。

    对啊,不然后世人怎么知道自己书中的内容

    “既然你的著作能流传到后世,不如现在就开始写书,也让我朝百姓受益学习。”杨坚临时起意

    ,让这本诸病源候论从隋炀帝时期的大业二年提前到了开皇之治时期问世。

    巢元方郑重领命,在心里暗暗发誓有了天幕的提醒,这一次,他一定要写得更好

    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是华夏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一直到唐宋还是医学必学的著作,宋朝时期还将此书列为专业医生的必修课本和医科学生的主要考试科目。

    其中有受到时代局限的地方,也有领先于时代的意识,比如说已经意识到了季节变幻容易得气候病,还容易传染他人,也就是有了“季节流行病”的发现,可以通过药物预防,这样的“预服药”在那个时代属于重要发展,对后来的中医也有重要影响。

    真正往里深入研究,“蛊”要么是寄生虫,要么是传染病,都是有因可循。

    但是,“巫蛊事件”,是单纯的政治阴谋。

    比如众所周知的刘彻,虽然广为人知的是晚年因为巫蛊之祸冤杀太子刘据,但其实刘彻发动过二次巫蛊之祸。

    刘彻眼神微微一凝。

    天幕这话什么意思

    自己还没儿子呢,怎么就冤杀太子了

    他的大臣开始心惊胆战,互相用眼神示意。

    当陛下的大臣,好像有点危险啊,二次巫蛊之祸,连太子都躲不掉,他们作为大臣的,能不被连累吗

    第一次,是陈皇后,为了废后,同时也是为了打压陈皇后所属的旧外戚窦氏集团;

    这一次,刘彻大权在握,以无子和巫蛊的罪名废后,曾经扶持刘彻上位的馆陶公主一脉势力被打压,馆陶公主正是窦氏的女儿。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开始掌握大权,几年后废陈皇后,清洗窦氏集团。

    长门宫中,背负着善妒、无子、巫蛊诅咒等多个罪名的陈皇后一愣,看向天幕的眼神带着些许不可思议。

    她一直以为,自己被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无子,甚至为了祈求孩子,不惜到处求医问药,天幕说过的骗人的方士也曾经祈求过,受了不少苦。

    在失宠之后,陈皇后还祈求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企图挽回帝王的心。

    但是一切无济于事。

    陈皇后咬住嘴唇原来,只要自己是窦氏,就注定被废。

    窦太后在世时,刘彻就曾经夺权过,但是夺权失败,窦婴、田蚡被窦太后罢免,一直到窦太后去世又有了王太后的阴影,刘彻辛辛苦苦夺回大权,绝对不会让任何女人再来分割他的权利。

    想明白这点后,陈皇后的心冷了下来,带着旁观者的眼光再看,她突然有了一种预感。

    或许,刘彻的女人,没一个会有好下场。

    为了避免未来的太后成为下一个窦太后,下一个王太后,未来的太子之母,必定会先太子而死

    第二次,外界虽然普遍同情卫夫人和刘据,但是其实是从卫氏外戚开始,从卫子夫

    的大姐夫丞相公孙贺家族开始。

    这一次的巫蛊案使得公孙贺一族、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的长子卫伉均下狱自杀。

    卫伉死后,外戚李广利和直指绣衣使者江充目标直指皇后和太子,诬陷卫子夫诅咒帝王,进入椒房殿搜查时,非常猖狂,把地砖都全给翻起,让卫子夫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在这样过分的事件后,少傅石德说,汉武帝称病不出,警惕是秦始皇事件。

    于是刘据发兵去甘泉宫逮捕江充,结果汉武帝没死,兵至甘泉宫的刘据成了叛乱,刘彻令刘屈氂发兵逮捕太子,最后刘据兵败自杀,宫中卫子夫也自杀,卫氏家族所有男丁为了保护刘据被杀,整个卫家势力被一网打尽。

    卫青震惊地看向刘彻。

    大臣们更为震惊。

    这一次,卷入的不仅仅有外戚、公主,竟然还有卫青的长子,那可是打退匈奴的长平侯

    他们突然对这位帝王的心冷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是刘屈氂巫蛊案。

    刘屈氂,是汉景帝刘启的孙子,长沙王刘胜的儿子,也是汉武帝的丞相,曾经带兵打败刘据的领兵者。

    在刘屈氂将太子刘据因为巫蛊案逼死的时候,一定没想到,自己将会走上同样的路。

    刘彻晚年,郭穣诬陷昌邑王刘髆为了成为太子展开阴谋活动,再次掀起巫蛊案。

    昌邑王刘髆,是李夫人的儿子,李广利发起巫蛊之祸谋害太子刘据,就是为了让刘髆当太子。

    刘据自杀后,李广利逃亡匈奴投降,李氏外戚被族灭,但是李广利在朝中的李氏势力依然存在。

    郭穣是钩弋夫人赵氏拉拢的宫人,但是论对宫廷的掌控能力,来自民间的钩弋夫人真得比得上汉武帝刘彻吗

    刘彻曾经让内谒者令郭穣去抄长安二十六官狱中的犯人,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

    郭穣抄犯人名字的过程中,抵达了关押刘病已的牢狱,被邴吉拦住,郭穣只好回去报告汉武帝,刘彻在这时选择了天下大赦,放出了自己的曾孙刘病已。

    刘彻为什么让郭穣去,而不是让其他宫人刘彻嘴上说“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郭穣为什么又不杀一个小牢头真得抵挡得住来自汉武帝身边的宫人吗

    刘屈氂巫蛊案后,李氏集团和其他诸侯王势力被清扫,刘弗陵上位之路障碍被彻底清扫。

    至此,汉武帝的五个儿子,比刘弗陵年长的四个都没有好结局。

    刘据自杀,刘闳早薨,刘旦下狱而死,刘胥背负好淫乐的罪名被废除继承权,在汉昭帝时期卷入诅咒汉昭帝事件,到汉宣帝时期又因为诅咒宣帝自杀。

    可惜,刘弗陵短命,兜兜转转,皇位最终回到了刘病已的身上,回到了刘据的孙子身上,回到了郭穣记录下、又被放过的那一个牢狱之中的小囚犯身上。

    一直听到这里,面无表情的刘彻终于有了反应。

    他的五个儿子,竟然差点被杀没了

    而且还是自己动的手

    大臣们之间的气氛凝为冰霜。

    这一刻,所有大臣都不好了。

    刘彻扶持外戚很明显是为了打击大臣,但是对外戚杀完一批又一批,大臣们难道没有站队

    皇帝的孩子几乎全军覆没,那大臣呢

    他们突然有点想辞职养老去了,在刘彻手下,升不升官不好说,掉脑袋好像风险更大

    很多人说起江充的巫蛊之祸时,主要骂江充是奸臣,骂刘彻晚年发猪瘟脑子不清醒。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江充,是一名直指绣衣使者。

    前面提到特务机构时曾经说过,大汉的特务机构,正是绣衣使者。“直指”意即“衔命直指”,或“指事而行”。“直指绣衣使者”的意思,是帝王直接任命在外做特殊任务的绣衣使者,相当于执行秘密任务的特工。

    那么,江充接到的秘密任务,是否与太子有关呢江充之死,到底是被帝王后悔迁怒,还是为了灭口

    “发猪瘟脑子不清醒”刘彻轻笑一声,平静的看不出怒气,反而让大臣们噤若寒蝉。

    直指绣衣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

    绣衣使者的上司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他们在外拥有执法权,可以监察百官,不属于任何部门。而纵观刘彻的统治手段,善用酷吏,用完之后鸟尽弓藏,比如张汤。

    酷吏张汤“”

    突然知道了自己的死因和在后世的名声,就很突然,也很绝望。

    现在还有救吗

    张汤小心翼翼看向帝王,却发现帝王面无表情,冷漠地露出他权力动物的一面,仿佛一尊冰冷的石雕,纵然听到了苍生的苦难,依然无动于衷。

    刘彻或许杀刘据是控制失误,也或许是权力欲压过了父子亲情,但是杀卫家势力时绝对是清醒的,手段与当年杀陈皇后娘家势力和后来灭李家势力一模一样。

    招不在老,有用就行。

    这样的巫蛊手段,在后世也多有使用。

    民间第一次听觉得大开眼界,但是帝王们并不觉得奇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想要人活不容易,但是想要人死,手段真是太多了。

    反而是秦朝的君臣们颇有些不适应。

    “后世还有脸称呼我们为暴秦这手段如此阴险,自己亲戚儿子女儿全杀光了,分明更为绝情”蒙毅忿忿不平。

    大秦虽然肉刑很多,但也是光明正大的来。

    就算野蛮,后世也没好到哪里去

    为什么要在讲述“蛊”时讲述汉武帝巫蛊之祸呢因为“蛊”的存在,本身就带有一部分的政治意义与地理偏见。

    而有关“蓄蛊”的传说,雏形也是从西汉开始。所谓的“蓄蛊”,就是养蛊。

    现如今,普遍认

    知的是南方多瘴气的地方多巫蛊,但是谁能想到,起初被认为有“蛊”的地方,其实是北方的中原地带。

    上古时期,“巫”被认为有神力,可以与神沟通,夏商时期的巫拥有崇高的政治权力地位;

    “蛊”很早就与“巫”这样的神秘力量结合,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都新田遗址出土过一批公元前5世纪的盟书,其中“诅”与“蛊”已经开始搭配使用,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蛊”已经被赋予了巫术色彩。

    周朝,神的力量被周天子取代,但“巫”依然承担着与天地沟通的责任,成为了周天子与上天沟通的桥梁;

    先秦时期,秦国医和为晋平公诊治时提到“女惑男”引起的“蛊疾”,但是这个“蛊”结合晋平公的纵欲过度,其实是一种性生活过度引起的男性功能障碍,“蛊”取其并从中生,犹如蛊之食谷,日渐销蚀。

    这里的“蛊”指的是疾病,是非人为故意蓄蛊。

    到了秦汉,帝王权力加强,“巫”的权力地位被剥夺,但是依然被需要,比如宫廷里依然有着巫祝的官职和地位。

    汉朝时期,开始提到“毒蛊”,并且有了防治手段,比如“嘉草”,这里的“毒蛊”已经有了人为蓄蛊的含义。

    汉朝以后,蓄蛊的传说越来越多,甚至还到了影响立法的地步。

    唐朝,李世民有些不自在,大臣们也有些尴尬。

    大唐就是那个因为“蛊”立法的朝代之一,唐律疏议卷一八里记载“蛊有多种,罕能究悉,事关左道,不可备知。”

    “原来没有蛊啊,怎么民间那么多有关于蛊的传说”尉迟敬德还挺好奇,“我都听说过什么蛇蛊、蜈蚣蛊、蟾蜍蛊,原来没有”

    天幕这个态度很明显,尉迟敬德也不傻,能看出来。但是没想到传说了几千年的蛊,竟然不存在

    长孙无忌笑了笑“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蛇、蜈蚣、蟾蜍本来就有毒,人们出于畏惧就传说到蛊身上,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各种蛊。”

    同样是在唐朝,名医许仁则看到这些,摇摇头笑道“所谓的蛊虫,不过是人心害怕,畏惧爱恨情仇,害怕因为未知事物生病病死,就如同杯弓蛇影,看到影子就以为是蛊虫,自己吓自己。”

    他的小徒弟还有些不敢置信“师父,那如果真的有蛊虫呢”

    “没有如果。”许仁则直接否决,并且给出例子,“我接过许多自称被下蛊的病患,其中有不少其实就是痢疾,或者其他疾病。”

    说完他告诫自己的徒弟“你要好好学医,民间不懂医术以为是蛊,但是医者不能真的当成蛊去治,你要去发现所谓的蛊到底是什么疾病,才能对症下药。”

    徒弟连连点头“是师父,徒儿记住了。”

    伴随着民族融合,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开始有了“蛊”和“养蛊人”的说法。

    更为落后的地方,往往是被认为有“蛊”的一方,甚至被

    认为的地方自己都认为是如此。

    起初,因为巫术与中原政权,蛊毒故事发生在北方。随着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蛊毒的故事也开始南移。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隋朝以前,蛊毒都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出现。唐宋以后,蛊毒从长江流域蔓延到福建、两广、云贵川等地,尤其是江西、浙江一带;

    到明清时期,蛊毒的传说主要见于深山僻壤。

    这其中,伴随着文化的碰撞与经济开发。

    比如北方人南迁时,不可避免的与南方人产生矛盾碰撞,同时不适应当地环境,感染南方的血吸虫病、疟疾等对于北方人来说很陌生的传染病时,北方人会怀疑自己被善用巫术和毒物的南方“养蛊人”下蛊了。

    即使长期居住让北方人会渐渐认清“蛊毒”的真相,但是并不会承认自己的误解。

    所谓“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在古代经常存在。

    只有在经济文化发达之后,污名化才会被渐渐洗脱。

    比如广州,曾经被认为是“岭南多瘴气”的地方,是有“蛊”的地方,后来因为对外海上贸易繁华,成为了著名的外贸城市,还有谁会说它有巫蛊瘴气

    明朝,云南大理,当地人闻言一番冷笑。

    “大唐时期,我们这里还是南诏国,从未听说什么蛊毒蛊虫。反倒是如今,被并入中原设置大理府后,中原人就开始造谣说我们蓄蛊,什么虫子都说是我们的蛊虫,既然这么害怕,那还过来做什么”

    在没有与中原文明发生碰撞之前,云南一直自成一体。

    唐朝时是南诏国,南宋时是大理国,都没有过“蓄蛊”的史料。到云南被并入中原,在大明时期改为大理府,就开始有了“蓄蛊”的污名,中原人对当地人畏惧如虎,仿佛是个人都会养蛊要害中原人。

    最可怕的是,其实在双方的交流中,有些有识之士并非没有发现巫蛊之说的荒谬,但是依然选择了附和,选择了污名化。

    不仅仅是经常接触所谓“中蛊”的大夫能发现“蛊毒”的真相就是一种疾病,不少文人也发现了,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出自己的看法,同样认为“蛊毒”是疾病,是人们对疾病和未知事物的惧怕,但是很可惜,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伸张。

    被传“养蛊”的地方,只能靠经济发达、与外界文化融合后,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摆脱污名。

    就如同“打旱骨桩”一样,“旱魃”总被选定为弱势群体。“蛊女”“养蛊人”同样选择的是弱势群体。

    寡妇,孤女,孤僻的老婆婆,病歪歪的独身男人,这些都是被指认是“养蛊人”的主要社会人士。

    明朝的苗寨里,一位正值婚嫁期的少女突然泪流满面。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成了寡妇,带着自己靠着上山采药卖药为生,没想到却被寨子里的人说她母亲是“蛊婆”,各种排斥,村里的小孩要么欺负她,要么畏惧她躲得远远的。

    本以为长大后会好很多,可是

    长大后,因为她母亲是“蛊婆”,没有人家愿意娶她,让母亲暗自垂泪,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女儿。

    可是少女知道,母亲根本不是什么“蛊婆”,知道些药性也是因为常年卖药,跟药铺子合作认识的。

    “我娘若是蛊婆,那些背后说我们坏话的,一个也不会放过”

    少女擦擦眼泪,恨恨道。

    尽管天幕为她母亲平冤了,她哭出了多年来受的委屈,可是母亲受过的委屈,又怎么可能因为一两句话就能抹平

    “阿娘,我们搬走吧搬去一个大家不认识我们的地方”少女对着母亲提议道。

    母亲却摇摇头“到了异地,我们是外乡人,还是被欺负的那个,别人听到我们的口音就会知道我们是南方人,会怀疑我们孤儿寡母逃到外地是不是蛊婆。”

    少女犹豫了“那可怎么办”

    “既然说我们是蛊婆,会放蛊,为什么不能会治蛊”经历了半辈子心酸的母亲坚韧而睿智,她有条不紊说出自己的打算,“天幕也说了,以前的巫是地位崇高的,如果我们有这些能力,也可以摆脱如今的困境。”

    少女“可是我们不会治蛊啊”

    “天幕特意讲这么多蛊毒,不会是白讲的。”母亲很有信心地说道,“娘猜,后面就会讲蛊怎么治疗。”

    少女狠狠点头“好我们看天幕,好好研究怎么治”

    到后来,民间的“蛊”如同宫廷中的“巫蛊之祸”一样,也成为了对付敌人的一种阴谋手段。

    唐朝时期,诸暨一位卸任的县尉包某,去一位熟识的富豪家中做客,做客后,包某怀孕的妻子第二天在家中突然得病。

    包某怀疑富豪给妻子下蛊,带着妻子去富豪家中闹事,结果打闹自重发生冲撞,导致妻子死亡,一尸两命。

    包某悲愤之下,抬着妻子的尸体,去衙门告状。

    “大人,我的夫人死的好惨啊”

    当时负责的官员是观察使李逊“她是怎么死的”

    包某开口直指曾经的富豪朋友“她定然是被我那无良友人下蛊害死的”

    李逊问道“你有什么证据”

    包某说出前日去富豪家中吃饭,妻子回去就生病,加上当地有下蛊的传说,他一口咬定“大家都说他会下蛊,肯定是他下的蛊”

    富豪委屈地解释“大人,我家从来没下过什么蛊,连见都不曾见过”

    李逊再次追问时,包某给出新的证据“是我妻子晚上托梦告诉我的,就是被他下蛊害死的”

    “这是勒索”李逊却看出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你既然担心你的妻子,为何要带着病妻出门而不是先给她请大夫为何又要当着她的面打架为何不先妥当安置你即将临盆的妻子”

    包某开始叫屈“大人,我家一尸两命,你竟然怀疑我”

    “你夫人一尸两命,但是你还可以再娶不是吗”李逊看着包某眼神闪烁,看出

    了这人的不对劲,“你夫人一尸两命,你不给她下葬,把人的尸体抬到外面任人旁观,这就是你的爱妻爱子”

    最后,因为包某证据不足,李逊给双方轻微处罚,包某的妻兄不服,当朝喊冤,被李逊杖罚。

    第二年,官员孟简接替李逊的官职,一上任,包某再次喊冤,孟简再次重审此案。

    “有何证据”

    包某还是老说词,并且非常坚定的认为是富豪下蛊“是我夫人托梦告诉我,是他下了蛊”

    然而这一次,孟简将富豪全家十几口人活活杖毙。

    民间的百姓竟然群情一片叫好声

    “还是这位大人好,大人您可真是位青天啊”

    叫冤者满意,百姓满意,死去的富豪全家,想发表反对意见也没有机会发表。

    但是,这真的就是真相了吗

    “这竟然是我大唐官员”李世民看到唐朝时就不好了,看完整个案子气得声音颤抖,“我大唐官员什么时候靠托梦断案了唐律疏议都不学的吗”

    “这个孟简若是生在现在,朕定要让他从哪里来的滚回哪里去,当什么官,回家吃自己去”

    李世民这一期看天幕,原本是准备学习医术,没想到又被气的不成模样,长孙皇后怕他气出病来,连忙让太医给他诊脉。

    “一群愚民”

    从民间起身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压根不信什么下蛊害人的说法。

    在这里,他只看到了被煽动的民意,以及好骗的百姓。

    “自古以来造反先喊口号,先煽动民心,骗来一群无知愚民为自己卖命。”朱元璋撇撇嘴,这种手段,他很熟悉。

    朱棣等人噤若寒蝉,这种造反话题,他们可不敢接话。

    在古人的眼里,孟简比李逊更公平公正;然而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显然是李逊更公正。

    就算不提“蛊”,什么时候托梦也能成为办案证据了还因为一个托梦,杖毙一家十二口,到底谁是冤杀

    李斯冷笑一声,看着叔孙通开嘲讽腔“后世看来果然不学法,竟然靠托梦断案。”

    叔孙通的脸都涨红了,他很想说不是他儒家人干的,但是他没有证据。

    反而想要证明是儒家人很简单。

    扶苏表情复杂难道用儒学治国,就会养出这种靠托梦断案的官员这也太无脑了吧孟简看似是对包某“仁慈”了,但是冤死的富豪全家不过是请友人吃了一顿饭就要遭此横祸,这包某和孟简才是“不仁不义”

    其次,这位来自北方的孟简大人,是真的不知道这事不可靠,还是为了政治目的选择了迎合民意

    李逊释放富豪后,民间齐齐认为李逊放走下蛊者,对他颇有怨言;

    而孟简新上任就杖杀富豪一家,被当地人认为是“平冤”,名声达到了空前高度,当地百姓顿时对他印象极好。

    牺牲富豪一家,换来自己如鱼得水的政治生涯1616,还可以没收富豪的家产,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要么是愚昧,要么是政治阴谋,真相只有孟简自己知道。

    与其说“蛊”是器皿中培育出来的,不如说是人心里的恶意与恐惧里酝酿的。

    如同疑人偷斧,只要开始怀疑,总是有理由的。

    “蛊”就是一个最好的理由,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被灵活运用着。

    现在,我们从医学角度看一看,可能与“蛊”相关的疾病。

    “蛊”在北方可能表现为“疠”,在南方表现为“瘴”。

    “瘴气”原名“障气”,就是阻障外人进入。到了隋唐时期才被加上病字头,成为了“瘴气”。

    “瘴”里又包括多种疾病,比如“蛊”,“蛊”里包括前面提到的血吸虫等疾病。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汉朝的“蛊”,到底有哪些寄生虫。

    首先说明寄生虫,不可驯服。想着说养蛊之后给别人下蛊,那么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接触者,也就是养蛊人自己。

    岭外代答卷四瘴称“南方凡病皆谓之瘴。”

    瘴气是多种疾病的综称,可能包括疟疾、痢疾、脚气、沙虱病、中毒、喉科病、出血热、黄疸等等。

    比如血吸虫又被叫做“水蛊”,在当时非常普遍,但是并没有被准确认知,哪怕是宫廷太医也没有发现。

    我们建国初期,水域曾经遍布血吸虫,为了灭除血吸虫,全国都展开了卫生运动。

    在古代,没有治疗条件的时候,预防同样是更好的手段。

    比如不要喝生水,避免摄入虫卵,看着再干净的山泉水也不要喝微生物和虫卵肉眼是看不见的有条件最好烧热水喝

    除此之外,斩断血吸虫的传染途径,灭除钉螺。

    天幕放出一张血吸虫的繁殖过程,其中钉螺就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天幕还有钉螺的图片,立刻让对血吸虫深恶痛绝的古人一个个狠狠看,狠狠记在心中。

    “我们也要开展卫生运动”

    买不起药物,还做不了卫生了

    除了血吸虫,还有很多其他通过食物摄入的寄生虫,也是古人误以为通过食物下毒的“蛊虫”。

    我们现代都知道,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动物携带了许多细菌,比如蚊虫,比如老鼠,蝙蝠。还有有些地方喜欢吃的蛇和野味,蛇可是寄生虫最爱的食物

    天幕特意放出一条不断翻滚的蛇,仿佛浑身是虱子痒痒一样,不断地翻滚着,翻滚着,然后莫名其妙就死去,没有了生息。

    画面一转,死亡的蛇出现在了实验室内,被解剖之后,尸体里面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寄生虫

    友情提示蛇体内有多种寄生虫,如鞭节舌虫、绦虫、蛔虫、线虫、蛲虫,曼氏裂头蚴等,它体外也有寄生

    虫,比如蜱螨等。一条野生蛇体内的寄生虫多达近百条

    而且不止是蛇,青蛙也是如此,吃青蛙、吞蛇胆、喝蛇血对身体危害很大,有些寄生虫高温爆炒也不死,能杜绝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吃。

    所以大家不要被影视剧里的侠客动不动在野外抓活蛇剖开蛇胆生吞就可以解毒欺骗,这样的结局可能是在毒发之前就被寄生虫感染,然后像这条蛇一样在地上滚来滚去,然后在体内寄生虫快乐地繁殖中,痛苦地死去。

    除了蛇和青蛙,还有能避免最好碰都不要碰的老鼠蝙蝠。

    古人不认识细菌病毒,吃坏肚子就认为是被人下了蛊,真要说下蛊,那你得去问责老鼠蝙蝠,给它们换个食谱,换个干净的生存环境,还得天天给它们洗澡。

    “嘶”

    天幕下的古人一阵倒吸凉气,尤其是汉朝人士。

    比如川人吃巴蛇,广府人吃南蛇,中原人士不吃蛇,但是吃老鼠

    汉朝有一道名菜,就是老鼠

    从周朝开始,周王室就吃老鼠,还做鼠肉腊干,评论滋味颇美味;

    汉朝时期,王公贵族也曾经吃过,比如汉文帝、汉景帝,还有无处不在的中山靖王刘胜,在他们的陪葬墓中也有老鼠,在陪葬坑和陶制的厨房翁中都有鼠骨,起初还曾经被考古人员误会过是老鼠自己钻进去的。

    刘彻脸色有些难看了。

    因为他,也吃过老鼠。

    他的手忍不住放在腹部

    怎么办,突然开始怀疑自己中蛊,不对,是有了寄生虫</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