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 医学与生命13

    明朝时期,医学分为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继承经典为主,革新派以创新为主。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属于典型的革新派,曾经在最初被保守派大力批评。

    听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往事,李时珍抚须长叹“我这本书,出版可真是不容易啊”

    因为篇幅很长,李时珍如果自费出版,要交一笔天价的出版费不是给朝廷的出版税,是给出版商的出版费,按照页数和字数收费。

    李时珍自己是出不起,想要找出版商支持,却因为题材太过新颖,当时并没有这种“纲目”形式的医书,都被拒绝了,就这样成书后两年都没法出版。

    后来有朋友帮李时珍想了个办法,找王世贞作序。

    当时已经62岁的李时珍,背负着自己的书稿,长途跋涉去找当时文人界很出名的王世贞帮忙作序介绍,王世贞慷慨答应并且作序大加赞赏,此后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愿意承印本草纲目。

    此王世贞,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被称为“后七子”之一,也是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说法的文学家。他把史记、庄子、西厢记以及水浒传这四本书,列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书”。

    此后渐渐演变,冯梦龙后来提出“四大奇书”,是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到清朝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再到近代就有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胡承龙虽然答应出版,但是出版过程长达十三年,李时珍已经从62岁等到了70岁,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夸过他是“药圣”,胡承龙为了利益力排众议抓紧时间出版,按照历史,要等到李时珍75岁给朝廷上奏折请愿时才得到重视,然后第一年李时珍就病逝了,并没有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这其中就有保守派当时更为势大,医学界更崇尚“学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后,李时珍已经去世了,风波依然未散,李时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责,这种指责从明朝一直持续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持,明朝时期对李时珍的支持者众多,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风格写医书,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评,到清末外国文化入侵后,李时珍被批评的更狠了。

    但是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发展。不学经典容易忘本,不创新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医学同样需要。

    在清朝有了医学杂志后,保守派与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医学的促进有了更好的作用。

    这个医学杂志,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医家唐大烈编纂的吴医汇讲,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华夏医学杂志的先驱,非常先进。

    唐大烈听到天幕说起自己的吴医汇讲,精神抖擞,立刻吩咐仆人给他取一份吴医汇讲来,还特意取得当年发行的第一份。

    他摊开书籍,只见卷首刊上写着一段话,正是

    自己的理念。

    哪怕过去了许多年,自己已然不再年轻,看到这段话仿佛找到了初心,唐大烈忍不住喃喃念出声来

    “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

    他越念声音越大,最后一句更是铿锵有力

    他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门户之见。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采用刊出,因此他的吴医汇讲栏目十分丰富,不仅有内、外、妇、儿各科,还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整个江浙一带的名医都在积极投稿,带动了当地的医学交流和发展。

    天幕如此夸奖,唐大烈认为自己不负所望,终于做到了自己的初心。

    而江浙名医同样支持,这是唐大烈应得的荣誉

    “这个医学杂志不错,我们不缺纸,也可以学。”忽必烈十分积极地说道。

    他大元既有医户世家,又不缺名医名派,就缺个医学杂志了。

    一句命令下去,朝臣与贵族难得达成一致,都十分积极。

    医学发达了,有助于健康长寿,谁会跟自己寿命过不去呢

    “真希望我们也能活到后世的寿命”虽然还年轻,被天幕剧透过会早逝的真金语气羡慕。

    忽必烈看了儿子一眼,这一次表示非常赞同。

    谁说不是呢,大元的医疗制度这么被后世夸奖,他们作为帝王和太子竟然不能长寿,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嘛

    在不缺纸和名医的唐宋,都在快速地记医学会社和医学杂志怎么办。

    但是到了秦汉,帝王大臣们齐齐唉声叹气。

    “纸可真是个好东西”

    “印刷术也是。”

    就是他们才刚刚研究出来,还不够用。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识字率都不高,医学教育也没有普及,连分科都没有后世十三科那么多,名医更别提了,就算有了纸,各科都凑不齐一本医学杂志。

    “先学走路吧。”大秦,李斯第一次遗憾自己老了。

    他老了,来不及改行再去学医了,不然自己高地得把医学杂志整出来,自己的文列在第一页最醒目的地方传遍天下

    可惜,来不及了。

    嬴政颔首“不急,大秦有医家。”

    众人顿时齐齐安心了。

    没错,大秦的医家还没有遭遇后面被儒家打压的状态,还有完整的传承,大秦的医术本就是七国之中最厉害的,他们现在学习天幕的已经够用了

    关于明朝的灭亡有很多个说法,亡于宗室,亡于党争,亡于经济危机,亡于气候剧变,亡于鼠疫等等。单独说一个原因都有些片面,而综合在一起,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反面全部集齐了,想不亡国也难。

    朱元璋闻言眼前一黑。

    这么多问题

    他才刚解决大明宝钞的问题,还在想如何

    教孩子,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

    朱棣也没好到哪里去,一瞬间甚至出现一种不想当皇帝的心情。

    他看着朱标,真诚地问候“大哥,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他保证,只有大哥还是太子,自己绝对不起异心。

    朱标再次咳嗽几声,脸色都给咳红了,被朱元璋凶狠地瞪过来“老四怎么气你哥了”

    朱棣连忙喊冤“我没有”

    朱标想要帮弟弟解释,结果越着急咳嗽地越厉害,眼看着快喘不上气,朱元璋和朱棣都急了“太医太医快来看看”

    太医慌乱提着药箱过来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想到天幕上说大明的民间名医比宫中太医厉害,立刻吩咐“去民间找名医快,让人去民间也找大夫”

    朱棣一咬牙,亲自策马出去找人。

    朱元璋想到天幕说过的朱标英年早逝,随后马皇后伤心过度也病逝,急的不顾帝王形象,在众臣面前慌乱的如同一个普通的老父亲。

    朱标艰难地挤出声音“父皇,看天幕,看天”

    “看什么天幕,这么多大臣他们没长眼睛吗”朱元璋紧张地抓住朱标的手,“他们都没你重要,我儿可万万不能抛下为父”

    朱元璋冷眼看着太医们针灸过后朱标并没有好转,更加愤怒,下意识就道“若是治不好太子朕要让你们通通殉葬”

    吓得太医们手颤抖的差点拿不稳针,但是朱标及时阻拦“父皇,不要殉葬,大明不能重开殉葬”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后世诟病他重开殉葬,可是悲伤过度的人是会失去理智的,此时朱元璋依然霸道道“要么你活下来,要么你们一起死”

    朱标无奈,却知道以父亲的霸道,一定会说到做到,只能提着一口气,坚持不让自己倒下。

    太医吓得忙着施针煎药给太子续命,也给自己续命。

    那一边,朱棣顾不上宫中禁令,一路策马狂奔,在应天府里直奔一位特意调查到的名医府上,把人直接提上马背就朝着宫中跑来。

    入宫后,朱棣提着被颠的七荤八素的老大夫从马背上下来,大声道“他叫滑寿”

    滑寿,字伯仁,元末明初名医,极擅长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使针灸又得以盛行于元朝,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他著作的十四经发挥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因此兴盛起来。

    原本,滑寿是河南襄城人,长居江苏仪征、浙江余姚两地行医。因为天幕提过的各种行业交流协会,让他主动来到南京想要与同行交流,近日在南京为多名贵人治病针灸,因为针法卓越很快名扬南京,也让朱棣因此知道了他的存在,有意留意之后,今日逮了个正着。

    而这一逮,也让朱标的命运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

    前面我们说过经济危机,这一次,我们来说鼠疫。

    对明清时代瘟疫颇有研究的复旦大学历史教授李玉尚曾经说过“

    罗马亡于疟疾,埃及亡于血吸虫病,中国也有金、明两个朝代亡于鼠疫。”

    华夏从明末开始进入小冰河期,历史学家考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

    特殊的气候剧变让明朝天灾不断,崇祯年间,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旱灾、蝗灾不断,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粮食减产带来的饥荒,因为饥荒带来的流民,和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瘟疫随着流民带到了其他地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型流行性鼠疫。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诞生了一位特殊的大夫吴有性,古代的“瘟疫学”第一人。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

    吴有性自幼学医,当瘟疫全国性流行时,他的家乡,江南地区同样灾害频繁,疫情严重。

    当时的许多大夫使用治疗伤寒的法子去治疗明末瘟疫,却不知道这一次的瘟疫是鼠疫,与汉末瘟疫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吴有性为了深入研究瘟疫的真正原因,深入灾区,在疫区不断奔走,寻求治愈之法。他发现了鼠疫与以往瘟疫的不同之处,大胆推翻旧法,大声喊出变革要求“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

    吴有性深入研究多年,根据自己在疫区中的治疫经验,著成第一部疫病学专著瘟疫论,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疫病学专著,开创了华夏传染病防治的先河,也开创了世界传染病的伟大创举。

    在此书中,吴有性认为瘟疫并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所谓疬气,是指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异气”,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病毒”。

    而且,吴有性确认,疬气的传播途径就是经由人的口鼻进入人的体内,疬气的盛行是和地区、气候等有着密切关系。

    吴有性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广为流传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争创,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潜伏期”。

    对于治疗之法,吴有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种病只有一种药治疗,已经认识的同样的传染病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症状。

    吴有性还提出“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种属免疫”在现代医学之中是常识,但在当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非常不容易,吴有性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探访乡下,亲自去牛棚、猪圈和鸡舍之中实地考察,最终系统地写入了自己书中。

    然而,吴有性的创新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被后来医学大家们视作“异类”。

    清代的中医大师陈修园对瘟疫论如此评价“创异说以欺人,切不可随波逐流。”

    “这明清真是不缺什么就轻视什么,换做我大汉,这样厉害的名医当然得重视,朕愿意千金聘之”

    刘彻羡慕到想抢人,发出高薪挖墙脚的声

    音。

    可惜,吴有性听不到。

    但是大汉的名医是可以有机会听到的。

    于是刘彻只能叹息一声,转向大汉“颁布朕的旨意,朕千金聘名医,召天下名医入长安共商太医院和太医学校之事”

    大汉的医学人才,还是太少了。

    可惜不能时空穿梭,不然能抢到手的名医太多了。

    刘彻自言自语“以朕千古一帝的名声,若是能去后世招揽名医,一定能招揽很多吧”

    大臣们“”

    陛下对自己似乎有什么误解

    但是他们不敢说

    我们学历史时,课本上评论清朝曾经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清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集大成时期。

    这里的集大成,就包括各种文学、艺术,还有医学都是在对前朝进行总结,也就意味着,它的风气是保守派占据上风。

    创新是需要冒险的,在一个文字狱高压到动不动因为一句诗抄家灭族的奴清,只去继承古人经典明显比创造新理论被人骂“异类”要安全。但这并不代表,“异类”真的是错误的。时间会证明,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多年之后,吴有性的观点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瘟疫论极大地推动了疫病学的发展,温病的辩证法论治体系不断完善,摆脱了伤寒理论的局限,诞生了中医学领域的新学科温病学。

    时至今日,吴有性依旧是中医和西医都一致褒奖的医学大师,他提倡的“疠气说”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说”,“疠气说”与后来西医之中的“微生物学”有相似之处,让他从近代开始备受推崇。

    “哈哈哈哈,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哈哈哈哈说得好”

    被当世部分保守医者批评“异类”的吴有性,听到来自后世的赞扬,激动地手舞足蹈。

    时间会证明,他才是对的他的理论虽然看似叛出了前人的经典,但是创造了新的天地温病学

    这是因为他的作品诞生的新学科

    非常可惜的是,一代瘟疫学大师的吴又可,死于清军的屠城。

    清军入关发出“剃发令”的时候,吴有性因为拒绝剃发被清军处死,妻子带着孩子投河殉情。那个时候努尔哈赤一定没想过,他的子孙被天花困扰了好几代,甚至因为天花死了好几人。

    听到这话,正在被围城中苦苦煎熬的吴有性再次发出一阵疯狂地笑“哈哈哈哈报应都是报应”

    他的妻子却担忧地看着丈夫“又可,你要被清军处死,不如,我们逃吧”

    吴有性的笑容戛然而止,悲伤地看向妻子“夫人,是我不好,连累你跟孩子一起死。”

    到如今,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天幕夸了你,清人没准不会杀你”妻子终究不舍得,丈夫如此大才,却因为剃发而死。

    吴有性淡淡地摇了摇头“就算放

    过我,也会让我去给清人治病,我不愿意,依然还得被杀。”

    妻子闻言,眼泪立刻下来了。

    是啊,丈夫既然会拒绝剃发,又怎么不会拒绝给入侵的蛮夷看病。

    换作她,她也不愿意

    “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了。”吴有性看了看孩子,冲着孩子招手让他过来,一手抱着妻子,一手揽住孩子,喃喃地说道,“知道我的书没有白写,我就满足了。”

    他的眼神看向天幕,闪过一丝冷意知道清朝的皇帝会遭到报应,他更满足了

    如同北方人去南方作战适应不了当地的瘴气容易生病一样,满清作为草原民族进入中原,首先不适应的并不是汉文化,而是他们的身体对抗不了中原的疾病,尤其是他们大肆屠城造出的大量无人收敛的尸体,是疫病最好的温床。

    而最有能力救助他们的医家名家,都在屠城中被他们杀死了,可以说,他们的死一半是自己作出来的。

    当然,虽然没有汉人医生,还有蒙古大夫呢只要你们受得住。

    顺治皇帝福临脸色铁青。

    刚刚入关,天幕降临,还以为是带来大清绵延万年的好消息,结果竟然是这种嘲讽

    “这天下都是朕的,要什么名医没有”

    福临不以为然地说着又,眼神不由自主飘向了一旁,飘向了一位待选的秀女董鄂氏。

    他对这位秀女一见钟情,很想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对之满怀期待。

    然而在他的期待中,孝庄太后竟然将董鄂氏指给了他的弟弟博穆博果尔

    福临大怒

    但是孝庄太后一个冷冷的眼神,福临只能强行忍耐下来。

    现在他虽然看似亲政了,大权实则把握在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手中,自己根本没有反抗能力,只能等待时机

    吴有性的生死时间,西方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变,最终这场变革也让西方的医学开始后来居上。

    可惜的是,华夏的统治者并没有发现,只是忙着内斗和厮杀。

    最终,他们也将要为他们对医学、对医者的轻视,付出生命的代价。

    1582年,吴有性出生;

    1590年,眼镜制造匠人詹森发明显微镜,这个显微镜的雏形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很粗糙,而且詹森并没有发现它真正的用途;

    1641年,明末大瘟疫;

    1644年,清军入关,持续多年对全国多地进行屠城;

    1652年,吴有性逝世。

    1649和1653年广州多次被屠城,僧人帮忙收敛的尸骨就有80多万。

    1665年,伦敦大鼠疫;

    1665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显微镜,当时已经超越了当世的所有镜片,他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地研究,最终制作出了能把物体放大300倍的显微镜,将西方医学和科学往前推进到质变的

    地步。

    “可惜了,那时不是朕在位。朱棣看着天幕特意放出来的时间对比,已经那神奇的显微镜,羡慕中直接生出了掠夺之意,“大明有名医可以治疗瘟疫,也有海船,换做朕在位,趁此机会灭了欧洲吞入大明”

    徐皇后看似漫不经心“后世没机会,那你身为老祖宗提前吞了欧洲不就行了”

    朱棣叹气“朕也想,没钱啊”

    刚刚支援郑和下西洋,银子流水似的花出去,想要再支持一个船队去西洋,难度太大了。

    “果然,国库没钱,做什么都束手束脚。”朱棣露出穷皇帝的苦笑,一边计算着,“商业挣钱,必须得发展。工业强国,还有厉害的利器,也得发展。还有农业,要吃饭,不能断,也得发展。”

    朱高炽冷不丁插话“都没钱呢”

    发展什么发展,印刷大明宝钞发展吗

    朱棣已经没力气瞪儿子了,突然想起了汉武帝“好羡慕汉武帝啊”

    他有好多黄金

    大明为什么没有

    朱高炽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父皇,大明医书天幕都说好,重金卖给其他国家,不就有钱了”

    朱棣一想,还真是。

    国库没钱不代表贵族和大臣没钱,也不代表其他国家的贵族没钱,他完全可以想办法从他们手里掏。

    “好主意这事交给你办了,先去拿个具体章程”

    明清正值世界大变革的时期,同样时疾病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先说一个大家可能更感谢的事帝王之死

    所有皇帝齐齐一震。

    天幕说过的最详细的“帝王之死”是秦始皇,可谓是对秦始皇偏心到没边了,这一次会说谁

    知道了自己的死因才好避免,他们倒是希望天幕多说说。

    清朝皇帝的死,同样很值得一说。

    相传,清朝出了第一位得花柳病而死的皇帝,也就是性病。

    相传,被压抑许久的同治皇帝不爱后宫爱青楼,喜欢私自溜出宫去逛八大胡同,以致于感染了性病,全身溃烂而死,是真是假

    玄烨大怒,气得一向自律的康熙帝当庭重重地拍击龙椅扶手“这是什么丢人现眼的子孙我爱新觉罗氏没有这样丢人的子嗣”

    清初的帝王们一个比一个生气,却只是无能狂怒,时间隔得太远,想管也管不着。

    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一边看好戏一边嘲讽。

    “后世的皇帝真是差劲,也太不讲究了些。”

    李世民虽然不懂什么叫做八大胡同,但是大唐时期青楼已经从曾经魏晋时期“南开朱楼,北望青楼”的华丽高楼成为烟花柳巷的代名词,而且唐朝狎妓之风很流行,文人墨客以携妓春游为乐津津乐道,朝廷也不禁止官员宿娼。

    但是,这其中不包括皇帝

    李世民想着自己后宫的众多美人,实在

    不理解同为帝王,他不相信清朝皇帝没后宫,既然那么多后宫,为什么还要去逛青楼还逛到染病

    长孙皇后的眼神也不对劲了,她默默打量着李世民,李世民吓得连忙自证清白“皇后朕没那爱好”

    “是吗”长孙皇后笑得异常温柔,“你与我兄长年轻时没去过吗”

    李世民一口咬定“没有”

    长孙皇后看向兄长“你说呢”

    长孙无忌眼神躲闪,却也是坚称“没有”

    长孙皇后笑得更温柔了“放心,我自然是相信你们的。”

    李世民“”

    他怎么感觉更害怕了

    好在,天幕快速说了下午,让李世民连忙转移长孙皇后的注意“看天幕,快看”

    当然是假的啦同治皇帝真正的死因,应该与顺治皇帝一样,死于天花。

    但是大家肯定要说,顺治皇帝不是为爱出家了吗

    哎,谁让清朝的皇帝都是有故事的男同学呢

    福临

    他正在为爱而不得耿耿于怀,天幕突然告诉自己死于天花

    而孝庄太后则是心中警铃大作怎么又是死于天花又是为爱出家没一个好的,自己儿子这么不对劲吗

    为什么荒淫的皇帝不少,唯独同治皇帝会被传如此谣言这当然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

    明清时期不少西方殖民者从各种途径进入华夏,他们带来了洋货,还带来了“洋病”其中一种,就是传说中同治皇帝所得的花柳病,现代我们叫做“梅毒”

    朱元璋大惊“明清就有了洋病”

    他震惊地看向朱标“标儿,你该不会是被传染了洋病吧”

    朱标“”

    谢谢你好父亲,可是他真的没有去青楼</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