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讲述“华夏五千年神话”。首先,我们从最古老的“创世神”开始说起。
“创世神”是谁呢一提起华夏最古老的创世神,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三皇五帝”。
有关三皇五帝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
西汉初年时期,汉人们议论纷纷“三皇不应该是伏羲、女娲、神农吗”
到东汉时期,东汉文人应劭在自己专门记录民间风俗的风俗演义写下此时的三皇“三皇当是伏羲、神农、祝融。”
到了宋朝,小孩们念着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此时,三皇成了伏羲、神农、黄帝。
而到了元朝,元朝统治者广修“三皇庙”,却将三皇立为医家祖先,这里的三皇庙,分别供奉的是伏羲、神农、黄帝,这也成了三皇庙普遍的形式。
秦朝时期,世家公子翻阅着吕氏春秋,疑惑道“五帝不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吗还能有谁”
到了唐朝,五帝有了新的说法,孔颖达编纂着大戴礼记,写下大唐的五帝。
“五帝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北宋时期,刘恕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外纪时,写下大宋的五帝“五帝当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女娲补天和女娲抟泥造人。其中女娲补天还被排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
但是,这些神话,都是经过统治者有心篡改过、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大家可以看看,同一个传说,是如何被文人以巧妙的笔法,改得面目全非的。
天幕放出一段段的史料,能够清晰地看出,单独一个“女娲补天”,就在不断地被篡改。
“女娲补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乃移于琅琊之滨。”
可见,女娲补天的神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有了“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的补天情节;
到了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记录道“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巨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而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曾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一直到此时,女娲都是因为“物有不足”,因为“四极废,九州裂”,而主动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此后才有共工颛顼争霸怒触不周山、折断天柱导致水灾的故事。
但是到了东汉,就开始大调转。
东汉,王充在论衡iddot谈天篇中写道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想看西羚墨写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 171 章 华夏五千年神话1吗请记住域名
从东汉以后,就变成了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女娲去修整战场;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历纪,第一次开始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之说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女娲再次后退,变成了先盘古开天辟地,然后有女娲抟泥造人;
然后是共工、颛顼、祝融等人作战,怒触不周山,女娲来炼五色石补天。
女娲从最早诞生的创世神,一步步后退,成了专门给男人善后的辅助者。
唐朝时期,司马贞补写史记三皇本纪中,也继承了东汉的说法,只不过变成了与祝融争霸“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而再往后,到了宋明清时期,儒生直接认为“女娲补天”是荒谬传说,已经不认可了。
南宋时期的路史后纪二记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南宋人认为,女娲的功劳,是创造了婚姻制度;
比如清人李可珍重修娲皇庙碑记记述中皇山娲皇宫重修之事,认为女娲并非炼石补天极,而是别男女、通婚姻佐天立人伦之极,将补天极与立人伦沟通起来;
清朝嘉庆年间,杨毓崧重修娲皇庙碑记记述河南店娲皇庙重修之事,则直接认为补天、断鳌足等事“荒诞不经”。
清朝人不但认为女娲补天是荒谬的假说,还继承了宋朝的观点,认为女娲的功劳是“别男女、通婚姻”,所谓的补天并非真正的补天,补的是人伦。
到此时,女娲从“补天”的创世文明神,降落为“造人”的“始祖母”。后世的娲皇庙中也变成了主要祈求婚姻、子嗣等等。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其实是晚于女娲神话的,女娲补天其实有着“创世纪”的意义。
根据李道和先生的理解女娲补天神话紧密相关的应该是一种被称之为“天网”或者“天维”的神话观,女娲补天神话的隐喻意义是正天地之秩序。
李道和在文中说道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其实炼五色石是炼针。炼针式干什么是用来补天。
而华夏古代的天体观,有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等几种。
其中,盖天说最早,说法就是以绳网为盖的天网神话观,而后才有了以车篷、伞、斗笠为盖的理论。
比如老子曾说“天网恢恢”,说天道像网一样。
而女娲修补的天,补的是以网、衣或维为形式的天宇,使得天正地序,黄帝等后面的统治者才有机会
“垂衣裳而治”。
除了“天网”相关的补天说,还有从地球发展史来说,那就是地球地壳活跃期的连续天灾。
“先贤的确有天网一说,这也就是说,女娲是真实存在过的首领,补天就是维持秩序吗”
秦朝,阴嫚公主听着还有些不解气。
凭什么女娲神被后人不断的贬低补天那么伟大被当做是假的,抟泥造人明明可能是假的反而被当做真的
她空前了解到了,权力在谁手中,话语权就在谁手中。
哪怕是神,也得让道。
但是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讲,“补天”也可能是补一次剧烈的天灾。
史料记载的各种文字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天灾。“四极废,九州裂”记载的是地震,“火炎而不灭”可能记载的是火山爆发,“水浩洋而不息”记载的是洪水爆发。
而需要补天的会是什么有科学家猜测,可能是外来的陨石。
天幕配合地放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天灾。
大地突然剧烈地震动、开裂,带来地面上所有建筑的瞬间倾塌,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瞬间化为废墟,无数毫无防备的人类顷刻遭遇灾难,困在险境之中;
火山上一秒还是安安静静,甚至火山口有皑皑白雪,山腰上有翠绿森林,山脚下有冒着炊烟的村庄和人声鼎沸的城镇。
下一秒突然爆炸,火焰喷薄,乌云如同死神的披风,朝着火山周围一片的森林、村庄、城镇覆盖而下,将一切生机勃勃全部化为死寂;
炎炎夏日,昨天还在说热得恨不得下一场暴雨,第二天暴雨倾盆,下到河水决堤,冲向了农田、村庄,冲倒了家宅,也冲走了农人们本就稀少的财物和生命。
如果说这一切还有不少古人有机会见到,但是陨石,尤其是陨石雨,就让人吓到失去语言。
“扫把星这么多扫把星”
在古人惊恐的叫声中,陨石雨远看那样小,近看带着无法匹敌的杀伤力,砸破了大气层,也砸破了地表,砸破了房屋,甚至是宫殿。
“天破了天破了”明清原本不相信的文人终于认清楚补天的真相,但是这样的恐惧,他们宁愿还是不知道。
“这么多陨石,谁能够抵挡”帝王同样感到心惊。
再强大的武器,也没法对这天降陨石雨做出抵挡或者反抗,哪怕是西洋火器也不行
我们知道,恐龙正是因为外来陨石导致灭绝的,当然,那个更古老。但是地球历史上不止是一次陨石灾难。而地壳活跃期,正是火山爆发、地震、洪涝、旱灾等都频繁发生的时期,这些被古人看似不可能的天灾,同样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史实。
天幕放出了恐龙电影,那巨大的恐龙,看起来像比传说中的建木还要高。
但是当陨石雨降临,恐龙依然避无可避,只能躲闪不及活活被砸死。
而到了地壳活跃期,紧随着陨石雨而来的还有火山爆发等诸多天灾,最后的结
果,就是曾经那称霸世界的恐龙彻底灭绝。
“那样的庞然大物都能灭绝,我们的人类先祖还能存活下来,真是不容易。”嬴政看着巨大的恐龙,既有一种强烈的征服欲想要
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种隐隐的后怕。
陨石雨连恐龙都能灭绝,那人类呢
“大秦三皇庙,当以女娲为首。”嬴政越想越觉得女娲重要的值得祭拜,行动力很强的立刻做出反应。
刘彻也在后怕,他长叹一口气,不由想起传说中有不死药的西王母“还是西王母好。”
虽然女娲很厉害,但他还是更喜欢长生不死。
但是女娲能补天大汉也很需要
出于实用性,刘彻转的更快“大汉的三皇庙,立女娲、西王母和神农。”
补天、长生不死、农耕兴国,大汉全要
汉朝的文学家不断地篡改历史,在后世也让其他文学家继承下来。不断篡改的结果,就是让华夏的神话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呈现破碎的面貌。
女娲只是一个开始,却不是结束。
大家能够看到,女娲是如何从一位最古老的文明创世神,不断因为文人的笔退到辅助地位。
“文人的笔,原来如此厉害,连神的地位都能篡改。”太平公主听得有趣之余,还有些心有余悸。
自己的陵墓被李隆基都毁成那样了,那后世文人写自己,岂不是比写神还要更过分
武曌对男人的笔有多么可恶已经深有体会,淡淡道“男人们总说自古以来龙在上凤在下,但这是男人说得,朕偏要凤在上龙在下。天幕也说,历史上本就是先有母系氏族后有父系氏族,男人们才是篡权者。”
上官婉儿眼里异彩连连,原来文人还可以主宰神话的走向,那她为何不写一部女子的神话
现在的女神实在太少了,男性文人所写的神话里也都是男神居多,她就要写一篇女神为主的故事,也让民间多看看女神真正的风采。
事实上女娲不仅比盘古先诞生,就连盘古死后的化神,都是女娲先开始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样的死后“化神”被称为“尸神”,在山海经中非常多见,包括夸父化为竹林、女娃化为精卫,都是上古时期一种图腾信仰的演变,是古人对不死的一种幻想。诞生于三国时期的盘古死后化为世间万物,正是继承了这种“化神”。
而这样的化神也正好能证明创世的顺序,淮南子交待,女娲“乘雷车,服应龙宓穆休于太祖之下”,这是对女娲归隐的另一种猜测。这意思是说,女娲补天之后隐居于天庭,身为皇者隐居了。
不论女娲是死后化神还是隐居,总之先有皇者隐退,才有后面共工和颛顼争霸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王充有些尴尬。
他觉得补天之说
来得没头没尾,不先撞断天柱天怎么会有缺
天有缺了才需要补天,这个顺序听起来没问题。
但是说起三皇,东汉时期的三皇已经没有女娲了,这也让他根本没想到皇者退让之后才有人竞争新皇上去。
更重要的,是东汉的风气,已经格外的重视阴阳伦常,女性怎么能无缘无故就去补天
不仅不能无缘无故去补天,连单身都不可以
王充想起东汉流行的伏羲、女娲夫妻关系,有些紧张这个不会也被天幕批判吧
三国,徐整捂脸“我那只是小说只是小说啊”
小说的故事怎么能当真的神话看呢,他只是从民间传说里找灵感,并不曾考据过,哪里知道真假。
后世人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还真把盘古开天辟地当真了
被天幕点名说了篡改神话,徐整虔诚地对着女娲道歉,然后拿起笔“娲皇恕罪,我马上改,马上就改”
文人的篡改不止是“女娲补天”,还有“女娲造人”。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女娲传说,并没有“女娲造人”,反而在楚辞天问中曾记载“女歧造人”“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后世王逸注释“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这是符合母系氏族的作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先秦时期的生育女神其实是女歧。
“女歧不是说她是夏朝人浇的嫂嫂,在丈夫去世后与小叔私通才有了九个孩子吗”
战国时期,就有女歧身份的传闻,传闻她是寒豷之妻,寡居后与夫弟浇私通,为少康误杀。到秦朝时,依然有这样不好的名声。
但是到了民风开放的唐朝,女歧反而又有了旺盛的香火。
“女歧不是九子魔母吗的确很能生育,也很灵验,我家隔壁那谁谁谁,去拜了之后就怀了双胞胎,一连生了两个大胖小子”
唐朝时期,民间的女子议论起来,对女歧神更为喜爱了。
天幕都说女歧是“生育之神”,那岂不是说明她们拜对了
“女娲造人”的神话见载于西汉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这里记载的是黄帝生阴阳,此后女娲与诸神一起共同化生人类。
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黄帝。
也就是说,黄帝是女娲的后人,又如何先有黄帝生阴阳后有女娲化人
汉朝再次一堆儒生疯狂尴尬和面红耳臊。
推崇黄帝正是从汉朝开始的,黄帝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文明之祖”。
既然是“文明之祖”,自然得先诞生,也就自然把女娲排到了后面。
但是现在被点出来,就显得有
些“不孝”了。
他们用后人篡夺祖母的位置,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同样是篡改“女娲补天”的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中首次出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但是这里的重点,是“尊卑不同,贵贱有别”,这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
东汉末年,是土地兼并、豪强林立比西汉末年更为严重的时候。
民间庶民被说得脑海中一直以来的固定思维开始渐渐松动“原来我们不是泥点子化为人的。”
“天幕说了,女歧都是一样的生人,没有什么尊卑贵贱。”
“那后世乞丐都能当皇帝,若真有尊卑贵贱,乞丐都是贱民中的贱民了,还怎么去当皇帝”
越说,一群被压迫到极致的庶民心里愤怒的火焰更加熊熊燃烧。
“既然本就没有区别,我们凭什么要被压迫凭什么不能反抗”
大家再看这一幅熟悉的画面伏羲女娲交尾图,这也是来源于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汉朝的许多画像砖中也比较常见。
天幕放出了汉朝画像砖的拓片,黑白色的伏羲女娲图,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有许多种形象。
有的伏羲女娲是并立,蛇尾各自独立,头上分别顶着象征日的三足金乌与象征月的金蟾这样的并肩分立,也比较符合三皇时期伏羲与女娲初期平等的皇者身份地位。
有的伏羲女娲并肩站立,但是蛇尾交缠,头上共同顶着象征日的三足金乌,脚下共同踩着象征月的金蟾,但是女娲在左,手持“规”;伏羲在右,手持“矩”。
“规”与“矩”在古人的观念中,不仅可以立社会的规矩,也可以上通神灵,下通鬼神,二者分而持之,也意味着二者极有可能都有“巫”和王者的身份。
还有一种伏羲女娲图,如同龙凤呈祥,伏羲头朝上,女娲头朝下,虽然还是蛇尾交缠,却看起来有了明显的“阴阳有别”。
这,也是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一个重要的转变。
在我们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中,依然有伏羲、女娲是兄妹结为夫妻的传说。
比如在苗族传说中,天降大洪水,人类逃难后,许多人死在洪水中,只剩下伏羲、女娲这对兄妹。最后为了繁衍人类,伏羲、女娲由兄妹结为夫妻,开始繁衍人类。
但是,先秦时期,女娲根本没有伴侣。
不但女娲没有丈夫,记载中也没有所谓的兄长伏羲,就连伏羲的记载中也根本没有女娲。
伏羲的名字见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下传、管子封禅篇、山海经大荒西经,但是最早记录伏羲的易系辞下传中并没有女娲;
记载女娲的竹书纪年、山海经大荒西经、楚辞天问中却都没有提到伏羲。
这里竹书纪年有一点特
殊,现存的竹简文物竹书纪年是有残缺的,其中并没有记载女娲的传说。
但是在晋代葛洪所著的嵇中散孤馆遇神引用过竹书纪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此外,列子黄帝新唐书国语郑语山海经等史籍均记载过华胥氏和由她执政的华胥国的事情。
在众多文献中,可以拼凑出华胥氏这位真正的远古老祖母的真面目她是远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风兖部落的女首领,也是伏羲、女娲的母亲。
竹书纪年伏羲氏也有这样的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伏羲”。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记载华胥氏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
学者顾实先生甚至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就是华夏文明。
也就是说,华胥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一直到汉朝,才把伏羲和女娲一起提及。
西汉初期,大量的画像砖中仍然将伏羲、女娲分列绘画,但是出现了共同的人首蛇身。
天幕这时放出两块汉初画像砖拓片,这一次,是单人相。
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但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依然不同。
女娲人首蛇身,独自拿着“规”和“矩”,身侧还有祥云与三足金乌图腾;
伏羲的形象比较特殊,人类的上本身,不但有兽类的下肢,尾部像一条细细的蛇。而伏羲左手拿着渔网,右手拿着龟壳相传伏羲根据蜘蛛网,发明了网罟,从此方便渔民捕鱼,并且“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开始将女娲、伏羲并列提出,但二者关系并不明确;
东汉时期,应劭的风俗通义开始把女娲、伏羲以世俗关系联系起来。二者的夫妻关系在东汉开始确立。
日本学者古野典之认为,伏羲、女娲二神的神格发展有两个时期,前期是独立神时期,后期是对偶神时期。
但是事实上约束的主要是女神,不仅仅是女娲在汉朝多了一个亦兄亦夫的丈夫,还有西王母、嫦娥等女神,都是到了汉朝才多了一位丈夫。
“这东汉子孙,是喜欢做媒不成怎么非要给女神拉郎配”
刘邦是开国皇帝,但也是出身草莽,一听这话初时还有些不解。
虽说子女婚姻由父母作主,也没有说神明婚姻由文人作主的说法。封神的都是皇帝,那文人乱写一通在写什么
吕雉身为婚姻不自主的女子,想起了当初被父亲强行安排的婚姻,哪怕母亲和自己都反对也没用。
为何
因为在男人眼里,婚姻就是拴住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
吕雉一声冷笑,对那东汉的作风,已经非常了解。</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