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去世,
并非天下人统统戴孝,
但是京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是必须穿孝的。官员不用提,
天子脚下的百姓往往有各种优待,
这个时候就该还回来了。是以书院里不止谢麟一家穿着孝衣,
程素素还得给上下人等都准备点白布。好在非亲非故的,
穿孝的日子短,
按惯例,会有一份“遗诏”又或者是新君、政事堂的命令,下令几日除服。
安排好这些事情,
程素素第一时间请住在书院的谢涛夫妇回府“阿婆是必要入宫哭灵的,恐怕四叔四婶在府里又是陪伴又是看家分身乏术,请三叔三婶回去照应。”
继而与谢麟商议“才见大蔡兄,
这一回要去寻一寻小蔡兄了。”
小蔡兄管城门,
这个时候谁往京外递了什么信了,政事堂派的什么人往哪去了,
一一要严查。掌握了这些大致的动向,
对判断局势会有重要的影响。
谢麟道“我与你同去。”
“且慢”赵骞拦住了谢麟,
“此事娘子去办即可。芳臣,
你还要做一件事。”他让谢麟写个惊闻皇帝大行之后感慨的诗文,
回忆一下自幼被皇帝提携的事迹等等。再在书院里哭几声,
这个时候,谢麟一定不要上蹿下跳出现在众人眼前,一定要绷住形象。
程素素独个儿去见了蔡八郎。
蔡七郎已受过一番惊吓,
蔡八郎做好了心理准备,
见到她的时候,依旧忍不住弯了弯腰,软了软脚“程、程兄”
程素素好言安慰他,不意说话越软,蔡八郎的脸上哭意愈浓,程素素只得作罢“瞧你那样儿站好了”
蔡八郎瞬间站得很直。
程素素这才说了要求。
有事交待他做,蔡八郎奇迹地不紧张了,拍胸脯保证“放心,都记下了我每天一次派人送到书院里。”
两人接完头,程素素驱车回到书院,路上却时不时见几团行人,哭委于地“陛下,陛下您老人家怎么就去了呢”
现代人大概很难理解皇帝死了的时候,有许多人痛哭流涕伤心不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里,还有许多在皇帝活着的时候骂个不停,就差指着鼻子说他是昏君了,此时也哭得快要昏过去了。
京城毕竟是京城,镇定的人也不少,老一辈还记得现在“大行”了的皇帝他爹出殡时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情状。有好事者躲在窗户后面,对着路上往来匆匆的官吏差役们指指点点,口里对年轻人说“现在这些人呐急脚猫儿似的比起当年先帝的这个时候,差远啦”
当然差远啦,那会儿古老太师说一不二,上下一个声音,又没有边关急警来捣乱,藩王们但有点小心思便受到了无情的镇压,一个一个被赶得很远。现在可没有一个那样强势的人来主持局面了,李丞相固然有手腕,新近被参,边事又吃紧,可比不上古老太师那个时候了。政事堂里,丞相们一面想着维持大局的稳定,一面也要趁着这个机会发展一下自己的势力,这便又掰起了腕子。
东宫比起乃父要讨喜得多也聪明不少,但是只有一个人,他的加入,不过是角力的人又多了一个,让情况更复杂而已。
皇帝之死,它的意义,超过了死亡本身。
京城暗涌无数。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还没有人为了抢肉吃而砸锅,政事堂维持了正常的运转。一道一道的命令传下来,驿马、信使不绝。往各地发布这一噩耗的、往藩王等处报丧的、往京外帝陵准备的,各司其职。
李丞相作为东宫信任的老师,才蒙东宫说情,眼下更为东宫考虑。在对藩王的问题上,他与昔年古老太师是一个路数卡着不许他们生事。办法却是截然相反的,召令各地藩王携眷奔丧
东宫本聪慧,只是伤心惊怒令他一时难以理解,问李丞相“诸藩若在京中生事,可如何是好”
李丞相道“他们与京里断了几十年了,想生事,也要生得出来才行。殿下该知道,如今北地不太平的。”万一内外勾结起来,一个有着皇室近枝血统的伪政权,可比明晃晃立在外面的异族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是我糊涂了”咬牙切齿的声音,“老师一向说的对,阿爹就不该信任僧道之流,更不该服什么丹药”
李丞相道“这些交付有司便是,眼下要紧的是稳住。大行皇帝的丧礼要备好,您的大事也要准备好。只要名份早定,再有风浪也不会很大了。再有,要往伪魏那里发国书报丧的。”
“这只怕彼会趁虚而入。”
李丞相口角一抹冷笑“难道京里会没有伪魏的探子吗我看不至于一个也没有的,这样的消息不是机密,不如挑明了。再有,政事堂会请两宫旨意。”这两宫,指的是吴太后与袁皇后了。折腾藩王,且让吴太后顶在前面,名义上她是“母”,比起尚未正式即位的太子,她更是名正言顺。
有李丞相的规划,虽则许多事情上还是要互相争抢,譬如谥号、庙号的拟定等等,一般事务进行得还算顺利。李丞相将边事托给王丞相,使叶宁与燕丞相等议尊号,他自己准备着新君登基与两宫安置等事。
各人干着自己那一摊子,也没忘记将手往别人那里伸一伸,谁都知道这个时候新君的喜好最要紧,王丞相关心边事之余又请增加宫中守卫,叶、燕二人一边吵着是中宗还宪宗,一边说到了天子守孝的问题。李丞相安排着登基事项的同时,还要总揽事务。
这里面又有太子生母淑妃的地位问题,生母嫡母,比老婆和老娘之间的争执还令人吐血。
好在东宫自己比较清楚,以为“皇后,大行皇帝嫡配,袁氏一门忠烈,与同休戚。何氏何得何能,可与之比肩”将亲舅舅压了一头。朝廷上下都以为新君比他爹强得多。
东宫脾气很好,比大行皇帝更能听得进谏言,关键是他没有什么奇怪的爱好。眼下唯一的坚持就是,一定要把大行皇帝嗑药嗑死的事情给瞒住,同时要把给皇帝炼药的僧道野人都掐死
这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条件,不想大行皇帝死得不光彩的真相嗑药嗑死的给传出去,又要让相关人员受到谋害皇帝相应的处罚。
比起其他的事情,这就算小事了,一群老官油子接手了此事。李丞相素来不喜欢算命的,推而广之,道也厌、僧也厌,连跳大神的都讨厌,一甩手,将玄都观给推上前去顶上了吴太后想要的法事。再来交道箓司,考大行皇帝临终前接触过的炼丹道士的执业资格必须是不合格的。然后再追究这些人以非法手段混到大行皇帝身边的用心险恶。
实则该知道的,已经都知道大行皇帝是怎么死的了。东宫心底一片父子之情,要的不过是落到字纸上的官样文章好看一些而已。几十年后,却有一大批休致的老大人们开始写笔记,千百年后,大家都知道大行皇帝的死因了这是后话。
李老师如此为学生鞠躬尽瘁,做学生的也投桃报李。原本东宫便信任程犀,此时将程犀的假期给勾了,调到了自己身边来,一则程犀本来就是大行皇帝给儿子储备的人才,二则趁机算还了李老师人情,一举两得。
于是皇室各人晋位、官员升迁这个变动很少,最大的变动当在登基之后数年内之类,许多都由程犀起草记录,拟旨发放。
与大行皇帝的丧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新君的登基。一切仪礼皆准备妥当,这个朝廷,跟北边魏国死磕还在吃亏,然而京畿卫士震慑藩王还游刃有余的。且新君的亲叔叔,藩王里战力第一,一人挑一群兄弟的齐王,他站在侄子这一边,居然不想趁机造个反自己干一心一意扶着亲侄子顺顺利利地正式坐上了宝座。大行皇帝成了先帝,吴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吴皇后比何淑妃先一天成了太后,何淑妃先太妃再进太后,太子妃也成了皇后诸如此类。
照惯例,这是要普天同庆的,其中之一便是大赦天下。赦也不是随便赦的,小罪赦免,大罪重罚转轻,砍头的不用砍了如此而已。
这里面又涉及到了一些被流放的罪官,此处不得不提一提大行皇帝的老冤家古老太师家了。先帝一向记仇,时不时就将古家人再往泥里按一按,前番还出了点私自逃回的事情梅、李之争时躺枪的。
程犀便提出“古氏也当在赦还之列。”
“真君子啊”石先生万分感慨。
他父子都是明白人。古老太师独断专行,对皇帝不够尊重,对百官过于苛刻,都是取亡之道。然而皇帝的小心眼,追在后面咬了几十年也是有失人君的体统的。这对君臣,也是什么锅配什么盖,相处不好才是正常。
虽说如此,古家总是自家亲戚,石先生也不想古家总这么惨。然而先帝在时,谁敢求情
现在程犀就敢了,还出面说服了新君“先帝末年,已不愿再追究了,何不顺了先帝之意呢史笔提及,也无损圣名。”依着新君,赦也就赦了,顾虑的是先帝的名声以及自己做人儿子的“无改父道”。程犀一苦主之后都这样讲了,便顺水推舟了。
李丞相那里问了程犀一句“不怕报复吗”
“天无绝人之路的,族诛之刑,尚且不及三族、五服之外。”程犀答得也很得体。
换了别人或许会觉得这是惺惺作态,程犀偏有一种做多么肉麻的事情都令人信服的本事。一件事情,只要加上了他的名字,就好像被写了包票一样。程犀顺利地将古氏赦还,亲笔拟的草稿,新君审阅之时犹自夸奖“寥寥数语,情真意切。”程犀摇头叹道“论文章,还是芳臣。”
新君顺口道“记得谢老便是在那年这个时候没的,他也该起复了吧都回来帮帮我吧。”
新君的意思传到政事堂,叶宁微愕他还想着这几天怎么把外甥弄回来呢,怎么就叶宁以为程犀是个正人君子,是绝不会给妹夫开后门的,哪里知道程犀的鬼主意是只多不少的呢
两样消息一齐传到书院,整个书院顿时忙碌了起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