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献策】

小说:寒门典妻(种田) 作者:舴舟
    进了腊月, 北方的形势越发严峻, 金兵先是在汴京屠杀了近百名不肯妥协的朝臣, 而后直接举兵南下, 又陆续攻陷了几座城池, 而南昱王的檄文分发出去后,得到了空前的响应, 只是各路人马尚且在集结中, 短期内都不足以与善战的金人抗衡。

    沈庚便再次提出了以守代攻的提议。

    这一回, 连着魏总兵也听了进去。

    纵使不想承认, 但大颂重文抑武的风向已经造成了朝廷缺兵少将的颓势,非朝夕间可以扭转乾坤。

    其实不止是兵将不足,缺口更大的是战马和兵刃,这些物资从前被朝廷管控,多集中在北地, 眼下纵使现制现养也鞭长莫及。

    唯一可喜的消息, 大概要算宁王再次传来了手书,只称路上遇到了几番险阻,先有玉家派来的死士沿途追杀,后有金兵南下屠城, 但好在如今已经脱离困境, 相信最多三两日便可抵达杭州府。

    南昱王心里一件大事有了着落, 终于踏实下心态,努力着手抵御外敌的大事。

    沈庚根据眼下的国情再次提出了“兴兵、兴农、兴商、兴邦”的议题。

    沈庭也正式投了军,因得南昱王信任、受魏总兵器重, 直接授了六品的副将官衔。

    男人们整日在府里共商复国大计,襄桐也没闲着。

    她自头上的伤口结痂后,便着手重整陆记的活计。倒不是为了揽税和赁屋贩田,而是趁着在杭城地面熟便,代王府联络业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救民众于水火。

    襄桐虽然没经历过战乱,但是心里再清楚不过,不管是眼下抗敌还是往后复国,除了最根本的民心所向之外,顶顶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物资和银钱。

    民心这件事她不担心,但凡有些血性的大颂民众眼见着金兵的铁蹄踏碎山河,纵然没有抵死一战的决心,也绝对不会希望仅存的半壁江山被继续蚕食殆尽。

    这后面一样,却极有可能成为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

    她昨夜彻夜难眠,心心念念均是在人心惶惶之际如何让众多和她一样心系家国的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支援宁王复国的大计。

    于是天一亮,她便带了一沓厚厚的卷册往正房去求见南昱王献策。

    不想沈庚沈庭和魏总兵比她到的还早,且众人竟是一边啃着炊饼就汤一边讨论战局。

    见襄桐过来,沈庭最先过来扶她,“你头伤刚好,出了门也不知戴个兜帽。”

    前两日两家才敲定结亲的事,六礼也到了问名,只等吉日下了小定,襄桐便彻底算是沈家人,在场之人看他们两个在门口“你侬我侬”的均笑着打趣,“还是二郎知道疼媳妇。”

    襄桐面上一红,沈庭却随口反驳,“和我大哥比还差得远呢,我大嫂自有孕就从没在冬日里出过院门!”

    被无辜殃及的沈庚却不似沈庭别扭,直接大大方方承认,“我是做人官人的,不疼自个儿娘子又疼哪个?”

    坦荡得倒让旁人不好继续打趣了。

    南昱王自收到各地响应的投书后,越发踌躇满志,和众人一笑过后,直接先让襄桐落座,“樊娘来的正好,我等正有些大事未决,想听听樊娘你的意见。”

    襄桐受宠若惊,“若用得到我,我定竭尽所能。”

    南昱王摆摆手,“樊娘不用拘谨,这屋里没有外人,咱们说话也只作讨论,有什么想法都开诚布公就是。”

    襄桐本就有些打算想报给王爷知道,见他肯听人进言,心里宽慰,但还是打算先听听在场的众人在议论些什么。

    南昱王也适时丢出了话题,“我们方才正讲到,如今征兵的事初见成效,想再从西北境外购入一批马匹,再在南地搜罗粮草,以及要加紧开采矿藏,制造火器。”

    襄桐听了频频点头,其实这些思路她也曾暗暗想过,今日得到证实如同受到了肯定。

    她斟酌着发问,“王爷可是在为银钱的事发愁?”

    南昱王点点头,“确是如此。虽然此前樊娘召集了城内的诸多商户为国义捐,但若想靠着这些善款筹建一只无往不利的军队,如同杯水车薪。”

    襄桐也深有同感,“王爷所虑也正是我们这些小民们的忧心处,我昨夜辗转反侧,几乎整夜未眠,终于想出个粗浅的主意,还请王爷斟酌。”

    “樊娘你快讲来,我等洗耳恭听。”

    襄桐先将手中簿册打开放在了几人面前的书案上。“列位请先看这个。”

    “这是什么?”

    襄桐一边指着册子上不同的标记一边解释:“因知府衙门大火,卷库的所有底档被焚毁,我想着王爷理事少不得要写数据参详,故而这几日整理了以往在陆记各处留存的书凭底细,成册数本。”

    魏总兵和沈庭还好,只觉得难为襄桐有心,战中还想着做这些琐碎事,但南昱王和沈庚毕竟是有长远政治眼光的,闻言果然眼前一亮,南昱王直接拿起打开的那册翻阅起来。“

    襄桐又继续解释,“您手里这一册,是目前杭州城内房舍的布局情况。”

    南昱王指着一些画了特殊符号的问道,“这些带注记的是什么意思?”

    “这框了黑框的是说明房主已经搬离了杭州城,为了逃命甚至来不及等屋舍售出便跑路了,只托付给中人代管。”

    魏总兵将拳头往桌上一砸,“他们以为逃了就没事了?若杭州府失守,天下又有哪处容他们安身?”

    襄桐明白他这是恨那些胆小鼠辈不能在危难时和杭州府同存亡共命运,但也没跟着贬损。

    “还有这些画了虚线的屋舍,是房主有多处屋舍在,但因客户搬离而眼下空置的。”

    南昱王暂没看出襄桐意图,只点点头,“你接着说。”

    襄桐便拿出第二册,“这上面,记录的是杭州府及周边郡县的农田和山、林情况,也同城内屋舍情况差不太多,基本也有近半闲置。”

    这回连南昱王也跟着叹了口气,沈庭也急了,“屋空着便空着,地没人种可不行,到时候军队建起来了,倒吃不上米,如何能抵御外敌?”

    襄桐没急着安抚,复又拿出第三个和第四个册子,“这两本,分别记录了如今城内尚存的商户和近半年的缴税情况。”

    魏总兵等的不耐烦,终于忍不住发问,“樊娘到底要说些什么?倒把我给搞糊涂了,难道这簿册上的笔墨能变成粮草和马匹不成?”

    襄桐慧黠一笑,“或许真的能。”

    沈庚在一旁心念一动,莫不是和他想到一处去了吧?

    “樊娘你别卖关子了,看把魏将军给急的。”

    襄桐没有直接回答魏总兵的话,反而询问起他来,“我听闻近日来城外汇集了数万来投的外乡人,均被聚集在城北荒野?”

    魏总兵点头,“是啊,北边的金狗一路攻陷了十余座城池,百姓们不堪驱策,均背井离乡避难,有的人只是途经,有的人想要进城,我怕这里面掺杂了金狗的奸细,一律不许放进城门,待人手充裕验明身份再放行。”

    襄桐没有臧否魏总兵此举的对错,只提出了她的建议。

    “我是女子,见识有限,在诸位面前斗胆说个想头,你们若觉得可行,这簿册或许便能派上些许用处。”

    “依我拙见,眼下咱们杭州府所缺的,无外乎米粮、壮劳力以及银钱。虽然有大把有识之士愿意和咱们同仇敌忾,倾囊相授,但也不免有些人蓄力自保,不肯投诚。我想,不管任何时候,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无可厚非,若无法让所有人全心全意为国效力,咱们不妨诱之以饵。”

    “诱饵?”

    “不错,姑且算作诱饵。”“对贫户许耕地,对富户许屋舍,对那等更有野望的人,许以官位?”

    魏总兵头一个炸了,“这不成了卖官鬻爵了吗?”

    南昱王倒是没反驳,而是先看了沈庚一眼,想到了两个人此前的密谈,虽然不如今日露骨,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庚顾虑的,是他一个官身,不便和当位者谈论如此敏感之事,今日由襄桐之口说出,倒让他感觉如释重负。

    他甚至还跟着打了边鼓,“魏大人不必急着反驳,且听樊娘把后面的话说完。”

    襄桐丝毫没因魏总兵的态度畏惧退缩。

    “魏大人说此举是卖官鬻爵,我并不好否认,但就算是卖官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要先设上一道门槛儿。”

    “门槛儿?”

    “若想捐官,须得是杭州府本地人士,一来这部分人土生土长在抵御外敌的时刻更容易有同理之心,二来避免的外间奸细混迹其中。”

    “除了户籍之限,品阶也要受限,第一不能做首领,第二官位不可超过七品上,且一旦出任要受民人监督制衡,以免发生渎职受贿等劣行。”

    魏总兵动动嘴巴,不知从何反驳。

    襄桐却还在继续,“这当官的人选,也不是全然放开的,首先,就要拣了这名册里纳税的大户逐一试探。”

    这一点不难理解,这部分人的腰包最鼓,且也最有意愿从商户跻身到官吏一层。

    沈庚几乎已经确定,这樊娘说的尽是他不敢直言的心里话,又继续鼓动她。

    “樊娘想来还有后计吧?不妨一道说完。”

    襄桐见南昱王从头到尾都没有喝止,知道有些话必是打动了他,又继续娓娓道来。

    “还有一类人,不用纳粟或者少纳粟也可以直接任用,便是从前考过了省试的举人。眼看北方数座城池惨遭屠戮,以后新朝能用之人必然锐减,与其等光复后再兴科举,不如稍稍降了标准,也好补足眼下无人可用的局面。”

    南昱王立即表态,“大善。”

    其实如今都是几个核心人员掌控着诺大杭州府,长此以往必然会让所有人心力衰竭。

    襄桐得了鼓励,继续慷慨陈词。

    “方才说的,基本都是对城内现有之人的调动和鼓励之法,对于城外,则要更加小心谨慎。诚如魏总兵所说,若不慎被细作混入,将来后患无穷。”

    “因此,我觉得对于那数万的民人,我们不妨也设立类似捐官的门口准入。”

    这一回没人再打断,都专心听襄桐献策。

    “首先,要将这数万人进行划分,头一类,是从前国之肱骨,声望厚重的,直接请入城内,根据职司委以重任;第二类,在各地做过小官的,先根据以往王府收到的朝廷邸报加以衡量考评,若是得用,先放在杭州外围的乡县考量个一年半载,根据实际在续用或罢免;第三类,是家有资财的富商和大户,若他们户帖俱在,且要有官身的大人们作保方可入城,入城要捐粮或捐银,到时候许给他们城中空置的大宅,算是报偿;身份不明但愿意捐粮进城的,我们可以单独开辟出一处地方,也出售或租赁‘公宅’给他们居住,但在战时要严格限制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最后一类,就是普通百姓,同样分为有户籍的和没户籍的,有籍者愿意务农的,分派了田地给他们种植,匠人入匠作坊由专人互保,普通民人先在周边县暂居;最后那些无籍的,先放之在城外开荒。”

    一席话终于说完,屋子里进入短暂的沉静,襄桐也不知这些话被听进去多少,又补充一句,“我知道方才的话里,捐官一事有些冒进,但退一步讲,此前咱们大颂也明文规定可纳粟捐官,虽然只许以不入品的小吏,难道不也是给底下人一个晋身的机遇吗?在此国难当头,让更多愿意出钱出力的人加入到这场事关国运的大事里,同舟共济,这或许也是眼下最有利于战局的权宜之计了……”

    魏总兵不置一词,沈庚本就认同,也怕襄桐尴尬,在一旁帮衬,“其实也不必太过担心,若那些捐粮做官的人没有实干,或是趁着职务之便贪渎,待考评之后,再罢黜了就是。”

    南昱王一锤定音,“那咱们便从城内商户开始吧,辛苦樊娘,按了名册上纳税的巨户依次斡旋。”随即又看向面上有光的沈庚,“沈大人坐镇,代宁王考评新吏。”

    作者有话要说:捐粮纳粟是不对的,文中只作为外敌入侵团结民心增加财富的权宜之计,请勿代入现实!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