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矛盾说》已然大成,成书刊刻天下

    胡宗宪是东南平倭总指挥,在胡宗宪的主持之下,倭患渐渐平息,胡宗宪没有要跟倭寇谈和,搞出贡市这种东西来,组建自己的朋党,进而威逼朝廷让步。

    养寇自重,弛防徇敌这种把戏,可不是晋党的专利,事实上,大明能打胜仗的文武官们,若是不掌握这个技能,基本都要吃很大的苦头。

    文官也是如此,比如景泰二年进士王越,因为军功封爵,成化十九年,王越被夺爵除名,贬谪安陆闲住。

    比如嘉靖末年的胡宗宪。

    打胜仗的文官,背弃了文官这个阶级,就会遭到迫害。

    胡宗宪有罪,他攀附权奸严嵩父子。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之后,胡宗宪因为严党的原因,被罢免回乡闲住,胡宗宪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在两年后,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胡宗宪以严党的身份再次锒铛入狱,而这一次的罪名是,一封胡宗宪亲笔手书伪造的圣旨。

    嘉靖四十四年十月,胡宗宪写下了辩诬疏,却迟迟得不到世庙皇帝的回复,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当时在福建做巡抚的汪道昆,是胡宗宪的好友、战友、同乡,听闻胡宗宪狱中自杀的消息,悲愤至极,上奏将徐阶和秦桧相提并论。

    汪道昆骂徐阶是大明的秦桧,是因为胡宗宪之死谜团有三

    其一,胡宗宪攀附权贵乃是为了平倭,一事不二罚,胡宗宪既然已经在嘉靖四十一年因为攀附严嵩,被削官身处罚,为何又在两年后,以严党锒铛入狱,胡宗宪就是再愚蠢,还能亲笔手书伪造圣旨那封胡宗宪亲笔手书的假传圣旨在何处

    其二,胡宗宪上谏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见内阁有没有利用制度的僵化,暂扣胡宗宪陈情奏疏世庙主上是否看到过这封奏疏,而后不加理睬

    其三,胡宗宪的真正死因,秦桧是个大贪官,徐阶也贪,秦桧冤杀了岳飞,徐阶掌内阁,胡宗宪之死,到底是畏罪自杀,还是徐阶掌内阁刻意羞辱胡宗宪,最终难忍羞辱冤死狱中

    汪道昆在隆庆年间被起复之后,依旧紧咬着这件事不放,追查了许久,三个问题,一个答案没找到,汪道昆也知道,他恐怕永远找不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隆庆六年,为了安抚汪道昆等一众为胡宗宪喊冤的臣子,朝廷为胡宗宪恢复了抗倭名誉,录其抗倭军功。

    朝臣们攻讦张居正,都是攻击他威震主上,因为其他罪名,实在找不出问题来。

    歹人王章龙刺王杀驾案,证物中也出现了高拱亲笔手书,张居正却没有趁着这个案子,对新郑高拱一党追魂索魄。

    胡宗宪的辩诬疏到底有没有被世庙主上所亲见,已然成为了悬案,可是张居正上陈五事疏对皇帝做出了要求,要求奏疏应批尽批,不要丢垃圾桶,不要丢小膳房生火,不要留中不发,哪怕皇帝懒懒散散的打个x,下章诸部,还搞了起居注,皇帝看没看,大家都能清楚。

    至于冤案,张居正当国,从来不办这种案子,张党和晋党势若水火,晋党依仗之一的大同总兵官马芳案中,兵部说马芳有折冲之功,张居正也没有对马芳、麻贵、麻锦等一众追杀,迫害致死。

    政治家和政客有着极大的区别,政客和畜生也有极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个政治家,他想施展心中的抱负,而不是当国了,打击报复自己的敌人。

    张居正一直在小心翼翼的控制着党争的烈度,不至于让大明倾覆。

    “谁还有疑问吗”张居正左右看了看,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松江巡抚汪道昆、松江总兵官前军都督府左都督俞大猷、内官张诚等一众官吏,前往松江府,主持徐阶还田。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的浮票,拿起了大印,盖在了上面。

    张居正从张宏手中接过了奏章递给了张翰,而后从袖子里一抖,拿出了一本新的奏疏。

    张居正开口说道“庶吉士沈一贯上奏言胡宗宪平反事。”

    “言夫大司马胡公者,国家飘零逢明主,社稷之臣也。”

    “胡司马有社稷功,中撼者,猝死请室,沈山人为胡司马愤,进曰高皇帝以八议释有罪,唯议其功,我国家倚胡司马,平东南倭患,死司马非世庙意也,既司马亡论已,奈何伤世庙之明恳请录司马平倭社稷之功,赐谥号以正其名。”

    “浩气长存天地动,忠魂永驻古今同。”

    “忆昔从司马,长杨较射熊。霓旌千骑出,天网四隅空。”

    “文岂相如似,时应汉主同。只今飞鸟尽,好为韣良弓。”

    沈一贯是隆庆二年的学士,是浙党的人,他的父亲沈明臣曾经是胡宗宪的幕僚,自称沈山人。

    胡宗宪死后没人敢去悼念,沈明臣去了,而且还为胡宗宪的身后清誉不断奔走,这儿子中了进士,还让儿子沈一贯继续为胡宗宪奔走。

    这本奏疏的主要内容,就是赐胡宗宪一个谥号,这样胡宗宪的身后名,就齐全了,胡宗宪不该死,但他已经死了,为尊者讳,不是世宗皇帝要杀胡宗宪,那是谁在僭越神器,要杀胡宗宪呢

    “给不给胡宗宪谥号”张居正看了一圈问道“是应该给的,胡公平倭有功,竟瘐yu死,为其正名,乃是应有之义。”

    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给谥号。

    瘐死就是在牢房内因受刑、饥寒或疾病屈辱的死去。

    海瑞惊讶的看着张居正。

    张居正主持朝局,先以贿赂的罪名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南京礼部右侍郎董传策,而后又派出了和徐阶有仇的汪道昆,再议给胡宗宪正名,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徐阶这一次还能挺得过去

    海瑞当初应天巡抚办徐阶侵占案,既没有打掉徐阶保护伞,又没有团结为胡宗宪奔走的朝士,更没有想到给胡宗宪正名,让徐阶陷入舆论劣势之中。

    这一套组合拳,行云流水。

    “诸位以为”张居正合上了沈一贯的奏疏,看向了所有廷臣,胡宗宪求荣得辱,现在录胡宗宪平倭功,赐谥号,有没有人反对

    廷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晋党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居正提笔在浮票上写上了自己的意见,给张宏,呈送御前。

    朱翊钧看了看,再次下印。

    张居正站起身来,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朗声说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臣初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有徐阶教导臣经世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而后徐阶为臣师,荐臣为裕王府侍讲侍读,乃是提携之恩。”

    “臣以私情,恳请陛下念其嘉、隆之政,多所匡救,下旨宽宥一二,止于还田事结,且勿瓜蔓连坐,臣亦手书一封,陈明利害,陛下幼冲,臣唯恐天下震动。若徐阶不服,仍不肯还田徇私,再行下严旨督办。”

    张居正让自己的心腹陈堂,打掉了徐阶的保护伞,又答应了让徐阶的仇人去查此案,又给胡宗宪谥号,让徐阶陷入了绝对的舆论劣势之中,然后才请皇帝旨意,不要让这件事扩大化,若是徐阶还要反抗,再下严旨。

    张居正说的很清楚,这是一个私人的请求,若是皇帝不下旨,张居正也没什么办法,他已经尽力维护自己恩师了。

    朱翊钧略显沉默,他表示读书人玩的就是脏

    张居正坏事做尽,才说大家都看到了,我也不想这样,朝中大势所趋,我尽力了,护不住徐阶不是我的错

    朝中的局势根本就是张居正一手造成的,那陈堂是张居正的人,那沈一贯每个月都为胡宗宪奔走。

    张居正就是典型的又当又立

    杀人的是你,凑足了杀人条件的是伱,把刀子磨的如此锋利的是你,喊着不要杀人的还是你。

    朱翊钧稍微思考了下,点头说道“无不可。”

    对于追击徐阶之事,海瑞当初提到的止还田。

    当然,徐阶如果执迷不悟,那不能怪张居正这个学生不为他说话了,张居正已经仁至义尽,朝廷也已经仁至义尽,这田,不还也得还。

    至于徐阶的生计,根本不用担心,海瑞回朝的诏书是二月份下的,朝廷继续追查的消息是九月份下的。

    也就是说,徐阶有整整七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徐阶的阶级的确会在这次追查中,向下滑落,但那也不会像严嵩一样,饿死在墓舍之中。

    严嵩临终之前,因为皇帝严旨、官绅口诛笔伐,只能在墓舍偷别人上坟的贡品,当时连回籍闲住了两年的胡宗宪,也再次被扔进了天牢里屈辱自杀,严嵩连儿子都死了,更没人管严嵩了。

    海瑞把开海事和查徐阶兼并侵占混为一谈,不是海瑞不懂政治,而是南方开海的主要反对力量,就是沿海的缙绅,打击沿海缙绅的同时,将松江府市舶司做成既成事实。

    廷议还在继续,户部尚书王国光补了徐阶一刀。

    王国光拿着一本奏疏说道“应天巡抚宋阳山上奏说这素来苏松膏腴之地田赋不均,侵占拖欠数不胜数,闻之使人扼腕痛惜,今日圣主践大宝之位,理当剔刷宿弊,为国家建经久之策。”

    “豪家田至七万顷,沈氏欠粮至二万,又不以时纳,夫古者大国公田且三万亩,而今且百倍于古大国之数,能几万顷,而国不贫”

    “吹求太急,民且逃亡为乱。”

    应天巡抚的这本奏疏,乍一看,说的这个豪家,是松江的另外一半沈氏,徐阶的正夫人的沈氏。

    “七万顷这个数字是不是有些夸大了过于鼓噪声势了”海瑞眉头紧蹙,七万顷是七百万亩

    大明拢共就七百万顷田亩,徐阶一家子能搞这么多

    松江府哪来的这么多的地,海瑞任应天巡抚的时候,也查过徐阶正夫人的沈氏,的确良田无数,但是绝对没有七万顷之多。

    “海总宪之疑,我也有,并且专门下文询问,应天巡抚的本意是南衙侵占田亩已经超过了七万顷,单算沈氏欠了两万石的藁税。”王国光把这句话解释清楚了。

    是整个南衙被侵占的膏腴之田,超过了七万顷,而不是沈氏,徐沈两家多大的能耐,能侵占七万顷

    刚收到奏疏的时候,王国光大感惊讶,还专门写了信询问宋阳山,沈氏什么身份,能搞七万顷田

    宋阳山回文,王国光才搞清楚。

    如果徐阶不投降,被要求还田的就不仅仅是徐阶侵占的那二十四万亩,包括了他正妻家中,以及整个南衙地面,七万顷田亩,都要被追查。

    王国光拿出这本奏疏专门说事,就是逼徐阶不要反抗。

    “如此,是我理解有误。”海瑞了然,南衙地面十四府,占了大明半数以上的藁税,近年来,国家财用大亏,和南衙侵占兼并之风愈演愈烈,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徐阶还田事,在王国光补这一刀之后,暂时告一段落。

    张居正继续说道“陛下幼冲,群臣奏疏又晦涩难懂,仅有句读,公文歧义连连,考成法第一事,公文可用俗文俗字,逗句要有,理当表述清楚,没有歧义,减少冗杂内容为宜。”

    张居正为了小皇帝能看得懂大明朝臣们的奏疏,考成法推广至全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公文写明白,不是写的云里雾里一大堆,用长篇累牍,用垃圾信息轰炸塞满皇帝的认知。

    张居正掌内阁,他看的那些个写了几千字屁话的奏疏也烦,一本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句正事没有,或者正事只有几句,那不是瞎胡闹

    考成法的大棒,终于从京城砸向了地方。

    廷议结束之后,讲筵的侍读、侍讲们开始入殿,张居正从袖子里抖出了两封书信递给了张宏,俯首说道“臣给应天巡抚宋阳山书,给徐阶书,还请陛下过目。”

    朱翊钧打开了两封书信,这本是私人信件,不便朱翊钧拆阅,但又涉及到了公务,自然要给皇帝看了。

    考成法中,内阁理应由皇帝考成,但是因为主上幼冲,这个考成不大好落实,但是这么大的事儿,张居正还是决定让皇帝陛下看一看,他也认为小皇帝应该能够看得懂。

    给应天巡抚宋阳山的回信,主要是讨论侵占田亩带了问题,侵占的田亩需要司法庇护才能长期维持,这诞生了官场上的姑息之弊,也就是人人互相姑息、袒护之大弊。

    要督办侵占田亩之事,要吏治与清丈并行,方能成事,只清丈,侵占田亩的问题,无法解决。

    而给徐阶的信中,张居正的措辞就极为激烈了。

    朱翊钧开口说道“元辅先生说异时,宰相不为国家忠虑,徇情容私,甚者辇千万金入其室,即为人穿鼻矣。今主上幼冲,仆以一身当天下之重,不难破家以利国,陨首以求济,岂区区浮议可得而摇夺者乎”

    “有敢挠公法,伤任事之臣者,国典具存,必不容贷。所示还田诸事,俱当事理。”

    “元辅先生措辞有些严苛了。”

    什么叫有敢挠公法,伤任事之臣者,国典具存,必不容贷

    张居正这封书信,是实打实的威胁,根本不讲任何的人情,不还田,阻挠公法,甚至伤害任事之臣,国典具存,必不容贷

    朱翊钧读书,知道仆在这里,不是仆人的意思,是男子的谦称,类似于鄙人一类的谦称。

    “臣唯恐徐阶不知轻重厉害,做下大逆之事,到时候,怕是覆水难收,无人可救,话难听,是徐华亭事儿办得难看。”张居正也是无奈的说道。

    贪就贪吧,贪那么多,被人查的底朝天,这案子张居正怎么回护二十四万亩田,哪怕是按正一品一万亩田去核算,徐阶名下田亩是规定的二十四倍。

    作为张居正的老师,徐阶有传道受业解惑和提举的恩情,这是张居正要还的私情,他不能不为徐阶说话,但是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徐阶要是再不识好歹,真的不怪张居正了。

    朱翊钧将两封书信递给了张宏,冯保将两封书信下火漆押好,送往九龙馆驿,送往应天府和松江府。

    “臣为陛下解惑。”张居正看这件事办完了,开始了今日的讲筵。

    “朕前些日子的询问,元辅先生至今未成解惑。”朱翊钧问到过矛和盾总是对的吗

    元辅先生迟迟没有回答。

    张居正对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想明白了,他俯首说道“臣略有所悟,有道是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道德经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单纯的利矛和单纯的坚盾,是不可能长久的,也不可能更加锐利,更加坚固,就像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所以天地有阴阳,也有矛盾。”

    “道,独一无二,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平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背阳而向阴,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平衡,谓曰冲气以为和。”

    “阴阳出于道,矛盾亦出于道,阴是阳,阳也是阴,矛是盾,盾也是矛,矛与盾如天地之阴阳二气,矛与盾相击而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

    朱翊钧认真的听完了张居正的说辞,这还是矛盾相击,产生疑惑,并且解决,是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朱翊钧想听到的并不完全相同。

    “这就是元辅先生的答案吗”朱翊钧沉默了许久,询问道。

    张居正继续说道“矛和盾,本为一体,彼时为矛,此时为盾,并不总是正确的,有的时候,是矛被盾所阻拦,有的时候,是盾被矛穿破。”

    “这句话略微难以理解,臣以族党为例。”

    “晋党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利矛,为了解决与俺答汗冲突走到了一起,朝中反对和解,坚持不顾民生的打下去的风力是坚盾。”

    “在俺答封贡后,晋党却变成了族党,同利则趋,同害则避,这个时候,晋党变质,变成了坚盾。”

    “杨太宰不满张四维和王崇古瞒着他做了那些苟且之事,否定了张四维的同利则趋,同害则避,为求延续,提出了尊主上威福之权,抵挡元辅威震主上,这就形成了新的矛与盾。”

    “晋党否定了朝中风力,而族党否定了晋党的成就,杨太宰又否定了族党朋比之纲领,现在葛守礼是新的利矛,王崇古和张四维变成了坚盾。”

    “有矛盾,必然有斗争,彼此不断的否定,才让晋党的不断向前,摆脱族党的桎梏再次蜕脱。”

    “晋党如此,臣之张党与晋党亦是如此,浙党与张党亦是如此,臣权与君权亦是如此,天下万物无穷之理,亦是如此。”

    张居正说完,并不是完全肯定,大明的十岁人主,到底能不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还把老子的著作,全部看了一遍,略有所悟,为了解决皇帝的疑虑,张居正真的尽力了。

    朱翊钧听完之后,眼前一亮,他笑着说道“元辅先生之言,振聋发聩,朕尝以胡宗宪为例。”

    “胡宗宪攀附严嵩严世藩父子,在东南为平倭总指挥,平定了倭寇,这是本质,是践履之实,是折冲之功。”

    “但是胡宗宪攀附严嵩父子亦为事实,这个功绩无法区分胡宗宪的个人和严党这个集体,这是统一也是对立。”

    “徐阶主持倒严嵩,从肯定胡宗宪的功劳,到彻底否定胡宗宪的功劳,甚至搞出了胡宗宪手书伪造圣旨,最终酿成了惨案,这是完全否定的过程。”

    “高拱当国之时,汪道昆、沈明臣等人为胡宗宪奔走。”

    “朝廷开始重新考量胡宗宪的具体功过,再看到晋党变成了族党,才知胡宗宪的平倭,根绝倭患的不易,故此为胡宗宪正名,这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功是功,过是过,一是一,二是二的践履之实。”

    “最后便是到了现在,海瑞回朝后,再次展开了对徐阶还田的讨论,进而引出了胡宗宪冤案之事,从各个方面分析徐阶当国利弊和胡宗宪冤案造成的影响,进而得到了一个胡宗宪录平倭功、得谥号,而徐阶必须还田的结果。”

    “混淆肯定的现象,彻底否定的形式、具体分析的信实、综合妥协的冲和,事物发展经过了两次否定,变得清晰而确信,这就是元辅先生要说的否定之否定吗”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张居正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居正新政是肯定,张四维当国对张居正反攻倒算是完全否定,而万历皇帝彻底失去了张居正,才知道大明帝国,只有一个张居正,孤立无援,摆烂三十年,这是否定之否定。

    万物无穷之理,在肯定、否定、再否定中,循环往复螺旋向前。

    “陛下睿哲天成”张居正听闻陛下的总结,颇为感慨,陛下总结十分到位,把他的话用俗文俗字说的很是清楚。

    朱翊钧笑着说道“至此,元辅先生从形而上的心中知,从形而下的践履实出发,确立了矛盾的定义,如同知行一般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诠释了杨博君子小人问题,诠释了晋党之变迁,诠释了胡宗宪冤案始末。”

    “就以这三个案子为例,开始刊刻矛盾说吧。”

    张居正一愣,小皇帝真的是杀人诛心,这徐阶还没死呢,这就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朱翊钧继续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不可执一为定象,不可定名也。由万物无穷之间的普遍联系,确立了矛盾的普遍存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始终贯穿万物无穷之理发展,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碰撞下,不断的累积,不是矛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折损,就是盾在一次次碰撞中被刺破,最终由一个量变,成为了质变。”

    “又从矛盾普遍存在于万物无穷之理,延伸出了矛盾对万物无穷之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过程为现象否定信实冲和阴阳交汇的平衡状态,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基本过程。”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必然产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斗争,而这个持续不断的斗争过程,完成了矛与盾的相互转换,确定了矛盾如知行,为一枚银币的正反两面,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而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要保持斗而不破,要分得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若是分不清楚轻重缓急,主次不明,矛盾相击矛折而盾破,就是两宋党锢盈天的殷鉴在前。”

    “如此,矛盾说已然大成,可以成书刊刻天下了。”

    “先生之名,必然流传青史,恩泽德庇后人。”

    朱翊钧拿着自己的做好的笔记,一点点把张居正的矛盾说总结完全。

    在张居正完整的回答了问题朱翊钧的提问之后,矛盾说的内容,不再作为小范围流传,而将作为一门显学,刊刻天下,在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之上,更进一步,用道理诠释万物无穷之理的根本。

    求其上而得其中,哪怕是为了反对张居正的矛盾说,那也要拿知行合一致良知作为反击的依据。

    阉割版的、只讲致良知不讲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心学,在面对辩证性的矛盾说面前,不堪一击。

    “臣不敢贪天之功,皆仰主上睿哲天成。”张居正赶忙俯首说道。

    这话的意思是,朱翊钧作为皇帝,是矛盾说的总负责人,通讯作者,而张居正和杨博都是作者。

    “今天咱们讲什么”朱翊钧看侍读学士们完成了记录,笑着问道。

    “论语吧。”张居正已经掌握了矛盾说,自己敲碎了自己的思想钢印,再和陛下奏对,讲筵的时候,变得如鱼得水了起来。

    比如这一句,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意为夫子说若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若不能以礼让来治国,那又把礼怎办呢

    张居正开口说道“夫子的意思是说,人君为国,不可专倚着法制禁令,必须以礼让为先。盖礼以别尊卑,辨上下。”

    “比如君臣有朝廷之礼,上不骄,下不僭,名分自然相安,这就是君臣间的礼让;”

    “父子有家庭之礼,父慈子孝,情意自然相治,这就是父子间的礼让。”

    “礼让,乃行礼之实也。”

    朱翊钧面色古怪的说道“元辅先生,朕有惑。”

    “臣为陛下解惑。”这一次张居正信心十足。

    朱翊钧平静的问道“按照夫子所说,若能以礼让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似乎只需要,朕所行的礼,都出于恭敬谦逊之信实,则礼教就足以训俗清朗风气,诚意又足以感人臣忠贞不二,那百官万姓,就自然而然,安分循理,相率而归于礼让二字,纪纲可正,风俗可淳。”

    “真的是这样吗”

    张居正斟酌片刻才开口说道“道理的确如此,天道无恒长,今日下僭越,上幼冲,名分不能相安,父不慈子不孝,情意不能相治,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让,已经荡然无存,就需要法制禁令,富国以安天下,强兵以诛不臣。”

    朱翊钧发现,张居正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矛盾说,去诠释儒学中,一些解释不了的问题了。

    “嗯,如此。”朱翊钧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着每日讲筵。

    讲筵结束,朱翊钧站起身来微微欠身算是结束了今日的讲筵。

    “元辅先生以为徐阶会束手就擒,老实还田吗”朱翊钧在临走的时候,突然开口问道。

    有人说,朕一日一更╭╰╮分明是一日两更,一更8000字,一天就是16万字╭╰╮

    本章完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