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078章所图不小

    “公主殿下有此想法是好事, 我们都拭目以待,等着你将来做到。”咽不下就得回敬一二, 怎么不想想他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大唐啊, 要说人的话, 李初能有他们那么多人?

    万万不能让李初再发展下去,他们一定要,必须的得想尽办法的阻止李初的成长,不能如李初所愿。

    “为了大唐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的,你们可以放心。”战书都下了,李初会怕他们?

    太后们在群里嗷嗷叫啊, “ 群主群主, 就得这么嚣张,就是要这样的嚣张,嚣张得彻底, 让他们气吧, 等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你的身上的时候, 一举无声无息的联络所有人,把他们解决了!”

    李初的所有计划都没有瞒过太后们,太后们兴奋地大叫,完全就是因为想到将来李初的成就,她们高兴坏了。

    李治话听到这儿了,接下来的事李初早就料到,至于要怎么应付, 怎么样一气将大唐的税收都改了,李初会一步一步的做到的,

    “税改之法,李义府,你带人商量此事,一应章程都要仔细结合大唐的现状,还有古往今来相关的法条,尽快将事情定下,只有大家都算满意的通过才可实施,明白吗?”李治下令让人修法啊,无规不成方圆,把人说动,就差行动了,那就动吧。

    李义府被点名立刻地应下,余光看向李初,“陛下,臣请公主一道修法。”

    谁能想到李义府会提出如此要求,哪怕是李初自己都惊住了。

    “公主既然是提议立法之人,想必有自己的初衷和想法,臣等都是官员,并不能明白商贾之道,公主……”不懂的事他们不好多插嘴,尤其开此先例,将来可以是要流传千古的,得要办好了!

    李治细细一想道:“说得在理,太子也一道。”

    既然是要修法,李弘一起去,正好让李弘开开眼界,叫他知道各行各业的人心都不同。

    只有懂得不同的心,了解不同的人,将来才能从人心下手,应对不同的人。

    李弘虽然早就料到李初做事定是要将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定不可能无声无息的由着事情解决了。

    只是立法啊,都做到立法了,李弘感慨万分。

    “是!”去吧,跟着李初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最近的身体调养得不错,只要不是太累都不用担心。

    再者李弘是想跟李初一起修修法,李治会有现在的想法都是因为李初提起了,从小一起长大,他们的先生都是一样的人,可是为什么最后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完全没有相似?

    李初满脑子的想法都是打哪里来的?李弘不是第一次想过,但是一直都寻不到答案。

    早朝就这么散了,李初尾随李治和武媚娘到了内殿,李治高兴地道:“做得好。”

    准备不久的事了,现在才开始收网,不容易!

    李治想到立法定下后国库多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脸上的笑意更是加深了。

    “父亲,这才开始,将来要是能从商而税收,我们的国库会越来越富有。”当皇帝的要是没有钱可惨了,国库没有钱尤其的惨。

    李治道:“得要尽快将法度定下,定下之后你该给他们一些好处就给他们一些,我们不差那点。”

    啧啧,有钱的人说话就是财大气粗,李初一脸认同地道:“是啊,没有错,我们不差那点钱,比起我们自己挣得再多都不如百姓过得好,父亲,想必今天之后诸位叔伯兄弟们都会愿意和我合作的。”

    等了半年,李初一直都没有催人,可是该准备的她都准备好了,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你立了大功,说说看你要什么?”李治很欢喜,国库的收入在不断的降低,他心里比谁都着急,但又没有办法,不是不想从商税入手,可是此事的风险太大了,稍有不慎后果万万不是大唐担得起的。

    而且因为触及人的利益太大,他们一定会团结起来一起抵抗的。

    谁能想到李初的办法,更能将事情做到如此地步,将突厥的贵族全都笼在一起,不管大唐的人给他们出什么好处,他们都不改口,直把大唐内的人都逼急了,最后只能正面着身李初,目的不过就是一个,一定要将利抢回来。

    但凡他们想要将利抢回去,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有所妥协,李初适时在此提出税改,相较无利,交点税算什么?

    李治老怀安慰,意示李初别管有什么想要的都只管提,他肯定都会答应的。

    李初挥挥手道:“不用不用,我又不缺什么。再者此事能够做成多亏父亲和母亲的配合,要是没有你们支持我怎么做到。”

    必须认清事实,李初能做到完全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李治和武媚娘都是出力的人,要不是因为他们在后面支持,李初早就被世族合起来吞掉了。

    “不过,赏我是不必,帮我们做事,避过一次又一次的风险的人就得重赏,还有……”为人请赏,更有别的事得准备起来,李初得把想法同李治说清楚,以令李治想方设法将这件事做成,关系重大,万不能疏忽。

    别说是李治了,武媚娘和李弘在听完李初的内容后都惊住了。

    “商人自来为人轻视,认为下贱,若是将他们的地位提高了,只怕……”李弘先把问题问出来。

    “无利不起早,只凭我们一己之力要对付他们太难了,唯有一个办法,合天下商贾之力,一道将此事办成。比起一点税利来,他们肯定更在意子孙后代的前程。”李初将利道得更明白,好叫李治下定决心,此事做定要做的,否则开了大好的局面,李初又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放了话的让人看着,等着,岂不是让人看了笑话?

    李初到是不担心被人笑话,但她做事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开始就要做好,万不能半途而废。

    李治道:“你可以去做,但是你得让他们都愿意了,只要他们使力做成此事,可以开一个口子。”

    果断的决定,李治并没有犹豫,“初儿最近太惹眼了,不宜行事,让别的人去办。”

    总得顾忌李初的身份,不能也不可以让李初去犯险,武媚娘提道:“另外,你还要想好一件事。你使人去谈的人,他若是转手把你卖了你该如何是好?世族们不是傻瓜。”

    利太大了,太得他们想想都心疼,断然不会轻易叫人夺去的。

    李初闻之笑了,“自然得一步步的来,让彼此成为同一条船上的人,一但他敢去告密,他同样得死,死葬身之地。”

    李弘是第一次听到李初用着平静含笑的语气说着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话。

    可是武媚娘却满意了,就得如此,如果李初不是有这样的心性,那么李初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用人防人,每一样都不能缺,要是一味的相信一个人,而不曾防备,最后的下场就是她死无全尸。

    “你得小心,虽然这些事我希望你能办好,但你更得保护好自己,父亲不希望用你作为代价去做成一件事,明白了吗?”李治叮嘱李初一声,想让李初一定要记住,千万不可以以身犯险,将自己置于险地。

    “是!”李初答应下,她会的,她肯定会照顾好自己,做事改革,她都得第一个考虑护好自己。

    “好。”李治叮嘱一声,想着也没有其他的事,让他们往政事堂去,立法既然说了让他们一道去参加,他们现在就过去。

    李初和李弘被父母打发走了,出了殿门,李弘叹一口气道:“你现在做的事越发厉害了。”

    “哥哥难道不是?”李初冲李弘眨眨眼睛,“我们自小勤奋好学上进,就是为了能够学有所成以报家国父母,现在我们都是在用我们学到的本事朝我们早就定好的目标前进,挺好的。”

    自然是挺好的,李弘感叹道:“我是怕你走得太急,今天臣子们非要把你叫出来,你是不知道我有多担心。”

    担心是真的担心,但是李初的想法并不见得是李弘能够了解的。

    李初欢喜地朝前走道:“他们想对付我都是因为我让他们感受到了危险,所以他们急了,这事好事。我们同他们一直都是相对的立场,不必想要事事同他们一致,只要利于百姓,利于大唐,我们就得去做。想想五姓大家,他们原本是怎么样的?因为权势,因为他们不在权利中央,最终不是被氏族录和禁婚令分化了。”

    “以氏族录将所谓的名门重组,禁婚令,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眼下又如何。”

    再怎么样没有了权势,世族再挣扎都不可能改变任何局面,权势啊,李初已经明了又怎么可能不用。

    李弘咂舌,抬起头看向李初,李初道:“哥哥还不明白这一点吗?”

    看李弘的眼神分明就是不明白的,既然不明白,要怎么跟他解释清楚呢?

    拧着眉头,李初开始为难,太后们开口劝李初了,“群主放宽心吧,就算现在的李弘不能明白权势究竟意味着什么,将来总会明白的,用不着你教。”

    只要真的尝过权势的滋味,李弘会明白的。

    现在的李弘要怎么说呢,一直都是作为太子,有些人对他的恭敬他早就已经习惯,并不认为这是权势的表现,所以李初提到权势时,李弘一时没能完全的明白过来李初的意思,解释,不好解释。

    李弘道:“我不需要明白,我需要做的不是明白权势是怎么一回事,而是如何利用我拥有的一切让天下的百姓过得更好。我同父亲上了一道折子,你瞧瞧如何。”

    本来今早就想送上的,可是因为李初的事,满殿的臣子都更关心李初一个公主竟然成为一个握住突厥与大唐交易的人,没有心思,同样不想再说其他。

    李弘就没有把折子递上去,现在李初在这儿,正好给她看看。

    李初从李弘的手里拿过折子仔细一看,笑着冲李弘作一揖道:“哥哥心存天下,心系百姓,乃天下之福,万民之福。”

    “正好同你要收税的事一道办,想必父亲会同意的。”李弘得到李初的夸赞脸上的笑意加深了。

    萧太后将李弘折子的内容大白话地道来:“臣闻军法有定,但征为军者,若逾期不至则牵连家人,但参军之人突发诸事不知凡之,或死于兵事,或迷路不知归也,或病重不能归之,以篇概全,实属不妥,故请以改军法,不以苛责于民。国中多年战事,不可用民再以伤民,以令天下皆道朝中苛政,失尽民心。”

    吕太后:“其实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李弘这样挺好的。”

    宣太后:“同意。只要他一直记着自己是太子,做好太子的本份,别人说什么听一听可以,不曾尽信,他肯定可以当好一个皇帝的。”

    吕太后:“以前总觉得他太软弱了,没有一点太子的样,可是软有软的好,心善,心里总想让别人好,让天下人都好。越看越觉得像样,有我们群主在,他这江山定能稳稳的。”

    萧太后:“再合你们的眼都是没有用的。”

    ……意味深长的信息,吕太后:“得了,你还是忍着吧,但凡只要群主不乐意的事,就算到了现在你也不敢说,忍,忍死你。”

    不厚道的话,萧太后……

    李初道:“刚刚哥哥应该直接给父亲的。”

    就是啊,朝堂上今天是不方便给不假,可以刚刚给的啊,只要是李弘送上去,保证李治看完一定很高兴。

    “忘了!”李弘不太好意思地回答,李初道:“我们也不回去了,去了政事堂直接给政事堂的诸位,让他们送上去就好。”

    对于一个有过送折子经验的人给李弘出主意,李弘倒是一直都不走正常的程序,直接呈到李治面前的,今天李初给出的主意,李弘倒是觉得可以了,就这么办吧。

    所以政事堂的人在等到李弘和李初后,李初把李弘的折子递过去,有人想起两年前收到李初折子的情况,一时僵住了。

    “公主的折子?”郝处俊第一个问起,他是有些担心害怕来着,不太确定李初这一次又想进什么言?

    “不是,是哥哥的。”李初拿着折子一直没有人接,正奇怪怎么回事,话音落下郝处俊暗松一口气,李初……

    萧太后不厚道的笑话李初,“群主啊群主,看来你在政事堂的名声不怎么样,看他人的样子,完全吓坏了。”

    吕太后怼了,“怎么说话呢,那是群主每回办事都靠谱,有理据是事实吧,他们生怕群主又拿出什么靠谱的事上折,再起风云。”

    宣太后:“所以可见我们群主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了,要是从前谁管群主上折的事啊。”

    郝处俊立刻接过折子,含笑赔礼地道:“竟是太子的折子,是臣失礼了。”

    朝的是李弘告罪,李弘不以为意地道:“无事,此事同初儿提起的改律法一脉相承,诸公一道看看,若有什么问题一起提,我希望能得诸公支持。”

    是啊,要是有他们的支持,送到李治的面前,李治认为可行,事情将会很快的定论,接下来该改的改,便可推行。

    最好是和李初提起的税改一事一起推行下去,到时候人人都盯着李初,他完全可以躲在后面。

    太子殿下也是有点小腹黑的,看打的主意,啧啧啧!倒是不怪李初将他的风头尽都抢去,挺好的。

    郝处俊听着应是,李义府插话道:“公主,税收之法敢问公主的本意。”

    本意弄清楚,以立天下法,就得朝此目标前进。

    “税收,是为充国库之财,意在养民。所以税征之始要注意,行商纳税必有收益,若是收益不到一定的地步,大可无须收税,一但超过得收。”李初把现代的税收标准道来,她没有说出口的是,税收其实就是劫富济贫,虽说如此办法不见得能起多大效果,但至少国库的钱总是收入多了吧。

    李初再细细的说明,她不是一个懂得修法的人,有想法,提出来,至于最后如何定下,还得看看大家的意见,她只开一个头,结局最后如何,只看最后名家大儒的想法。

    有了李初打开思路,李初更建议他们去查查大唐的商家收入如何,而大唐普通百姓的收入又如何。

    哪怕有人不太清楚,总也有人知道的,问起百姓的收入,不能以长安的百姓为准,而是以偏远之地。

    长安是天子脚下,天下人才汇聚之地,多少人往来,又有多少的生意在其中诞生,养活多少的百姓,其他地方可没有这么好的优势,要是以长安的百姓为标准,定税之法可不公正。

    得闻李初此意,有人想起来了,现在他们定的分明是同突厥交易的税法,怎么听李初的意思完全是想改大唐的商税收了?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之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用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以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福祸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李初一番引经据典,“韩非子的大体,我觉得说得在理,诸位要立法总不能只思片面?”

    李义府是个机灵人,赶紧道:“不管立的什么样的法,都要仔细查,仔细了解,若不然法以何成。”

    直接将话题掀过,不认为也不认可追问的人。

    有些事得看长远了,改商收之法,将大唐的国库收入改一个方式,不难看出好处,一定要提倡的。

    反正话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李初见好就收,既准备离开,李弘要留下,李初只好一个人先走了。

    没想到竟然在殿外碰到狄仁杰,好些日子不见了,李初笑着打起招呼,“狄大人,好些时日没见了。”

    “公主殿下。”狄仁杰看到李初连忙作一揖,随后又再次作一揖,“狄仁杰代天下百姓谢过公主殿下。”

    如此的郑重,引得李初微微地笑了,“狄大人不必如此,大唐立国之本就是因为百姓,我只是做了一件利于大唐也利于我的事,你这一谢倒是把我谢得有些傻眼了。”

    说到至此,狄仁杰笑了,“公主能利己利民,天下之福也。”

    李初看着狄仁杰感慨无比地道:“只是立法之初衷,狄大人不妨细细地想想。”

    对于狄仁杰李初是另眼相看的,这是一个正直敢当的人,有这样的人相助可是大唐的幸事。

    所以啊,立法一事得集众人之想法,越多人参与,越多的人提意见更好。

    狄仁杰定是也没有想到李初竟然见面立刻表示想让狄仁杰多帮忙多提想法。

    “待臣想好了,定上表具于太子殿下。”虽然此事李初是参与不错,可是狄仁杰很聪明。

    “有劳。”很好啊,不管狄仁杰对李初的态度怎么样,狄仁杰一直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李弘始终是太子,大唐的太子。

    “恭送公主殿下。”狄仁杰恭敬地相送,李初从政事堂出来分明是要离开的,狄仁杰能夸赞李初几句,却无意耽误李初离去。

    “公主,几家的郎君都给公主送信了。”李初这一早上忙活的事不少,谁也没敢拿外面的事来打扰她。

    她才出来慈心即刻将拿到的几封信给李初送上来,李初接过道:“什么时候送到的?”

    “也就半个时辰前后。”人挺好的,陆续的送进宫来,慈心全都收起来,就想等一个合适的时间尽给李初呈上。

    李初一边走一边拆信看起来,里面的内容不难猜到,都是同李初写信道明愿意和李初合作,为大唐做事的心思。

    看完信后的李初只想说啊,大唐的繁华令无数的人心之向往,也更迫切想要守护此份安宁,每一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私心,但同样会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在。

    吕太后:“第一步群主做得好,自然而然他们都会在群主的身边聚拢,千方百计借群主的手实现自己。天下的官员几何,不是只有当官才能为国为民的,只要做得好,就算行商照样可以惠泽天下。群主要抬高商人的地位,商人们同样想提升自己的地位,正好一拍即合,群主,我看好你。”

    宣太后:“我得多跟群主学学,一些办法从前没有见过,将来我得用上。”

    萧太后:“在群主这儿可以用好的办法不见得你回去大秦用了一样合适,宣姐姐你得因地因时制宜。”

    让萧太后教她因时因地制宜,宣太后透着不太高兴的语气问:“萧妹妹的因地因时制宜做得不错?”

    萧太后听出宣太后的意思,微微一僵后答来,“还行。”

    宣太后:“哦!”

    倒是没有继续的把话题说下去,可是一声的哦难道不比别的话更令人难受。捉心挠肺的难受。

    萧太后不是不想把话题再继续下去,李初冒头问起:“那天太后们都见过李家的人了,在你们看来哪个最合用,哪一个要用但也必须要防?”

    这可是极重要的问题 ,萧太后抢着要回答,李初:“要知道他们的长处,更要明白他们的短处。为何可用,为何不可用,都要解释一二。”

    换而言之她要征询太后们的想法,但并不会因为她们说谁可用,谁不可用就听了她们的。

    理由,一个人为何可用,为何不可用的理由,太后们亦曾是用人之人,最能明白李初话中所指的意思,想推一个人为李初所用,必会将理由理清楚告诉李初的。

    萧太后第一个想抢答的,结果李初将要求一提出来,那得好好地想想才能答的啊。

    吕太后:“群主等着,我都准备半年了,就等着你问呢。”

    萧太后……突然的想骂人,可是与之而来也想起了问题,她是不是死得太久,日子过得□□乐,所以整天无所事事,越发的不像样了。同样是太后,看看人家吕太后再看看自己?

    差距是不是有点大了?

    宣太后:“都准备好了,我们各说各的,反正看法都不一样,群主自己看完自己斟酌。”

    李初颔首同意,“好,我会斟酌的。”

    如此太后们开始各持己见,就是孝庄太后都发言积极,倒是显得萧太后太安静了,不过没有人追问为什么。

    李初看完她们各自的意见,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心里有了底,临出宫前吩咐慈心道:“请他们都一道往公主府去。”

    一道去,有什么话都在那儿说,李初虽然心中早有思量,但还得想想如何让他们展示所长,证明她的猜想并没有差错才行。

    滋事体大,绝不能随便,想必他们都会明白李初的意思的。

    “公主又要去公主府吗?”都已经大中午过去了,李初可没有用膳呢,现在去公主府,没有人知道李初要去,自然不会有人准备膳食。

    “是,让福满楼送两桌酒席过去,正好都没吃饭,吃饭一道把事情商量好,省时间。”可不是要省时间,今时不同往日了,李初要做的事情太多,多得时间都不够用了。

    “奴去奴去。”卫因自荐,去点吃的她最乐意,也肯定能办好。

    慈心……啊啊啊,要不要跟陛下告一波状,把卫因给换了呢?

    看卫因全然没有了自己是做什么的自觉,无端叫人心塞,背地里没有少同她说了让她记住自己的身份,绝对不可以在李初的面前没大没小的,她会控制不住斥人的。

    不,她得控制住,李初是主子,是公主,李初什么话都没有说,她先斥了卫因,她是不想留在李初的身边了吧。

    她要是真把话说出去,看吧,一准第一个被李初到李治的面前说出不要的人就成了她。

    慈心越跟着李初越发明了,李初看得温和亲切不假,但是李初的性子同样强势,没有什么事的时候李初是不会同他们这些下人计较,但如果他们敢拂李初的意,李初可以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舍弃。

    伺候在李初贴身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出什么事不假,但是拾遗坊,还有福满楼,那里面的人怎么样慈心最清楚。

    随着拾遗坊和福满楼的生意越做大,越来越好,自然有人想要得到拾遗坊的布料方子,福满楼的菜谱,拾遗坊和福满楼都出过内鬼,最后的结果自是不用说的,每一个都受到最严厉的处罚,慈心便明白,杀伐果断,李初从来不缺的。

    正是因为如此,慈心越发的恭顺,也越发的尽心。

    “好,你去吧。”慈心忍着,不想当着李初的面说出斥责卫因的话,偏偏正主儿的李初却挥手让卫因去吧,慈心不禁暗叹。

    “公主,奴婢去了。”卫因高兴地福福身跑开了,慈心死盯着她的背影,莫可奈何。

    “每回你看着卫因都是有满腹的话想说,偏偏又说不出来,你啊你,我给你一个机会说吧。”宫门在即,李初也不说坐马车,直接让人备下马,翻身上马也不急着策马,慢慢悠悠的让马儿走着,朝慈心说了一句。

    忍啊忍,慈心忍得确实挺久的了,心里对卫因的所作所为,她是有多想把卫因拉回来?

    李初既然说了让她有话直说,慈心上了马,听到李初的话微微一怔,终是没能忍住,“公主,你请看看卫因都叫你宠成什么样了?奴婢只是担心你再宠下去,卫因会忘记自己的本份,无法无天了。”

    青芜莞尔一笑,李初冲青芜道:“青芜你怎么看?”

    眼下李初只带她们三个出宫,曲和在突厥没有回来呢,走了一个卫因,就剩下慈心和青芜,青芜一笑啊,李初问着青芜。

    “娘子确定要奴说?”青芜改口得快,出了宫就不好让李初暴露身份,否则只会有无尽的麻烦,想要对李初不利的人太多了。

    “说,既然问了你自然是想要听你说的,不管你说什么,说吧,我都听着。”李初觉得李治和武媚娘给的人,确实很互补,慈心严厉,卫因单纯,曲和八面玲珑,青芜的情商最高,一应诸事看破不说破,分外让李初舒心。

    “依奴所见,卫因做事都是娘子吩咐去做的,只是积极了些有何不妥?慈心过于严厉,却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伺候娘子的人,让娘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看看你我,我们都无法叫娘子欢喜,可是卫因可以,这也是陛下选了卫因的原因。”

    好言相劝于慈心,只是想让慈心明白一点,那就是李初身边的人,包括她们在内都是李治和武媚娘这对父母所选的,目的在于让他们伺候好李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用到现在李初都没有将他们退回去,便证明一直以来她们的表现都让李初满意的。

    慈心只想到要求严格,对卫因也是只想严格,却忘记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卫因做事一直都是按李初的吩咐去做的,就算跳脱了些,总是没有越界,这就可以了。

    “娘子是不喜奴的性子吗?”慈心终是问出此问。

    “你是在意我喜不喜的?”李初提问,她可清楚得很慈心并不在意她喜或是不喜,她是伺候李初的不假,但她必须要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慈心明了了,李初容她们,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性子不一样,并不要求她们都像卫因,也不要求都像慈心。

    各人有各人的性子,只要做好李初吩咐他们做的事,余下诸多都不过李初的眼。

    “这一局要做好了,做好了,利于千秋啊!”李初伸了一个懒腰,朝天说了一句,都知道李初指的是什么,不过就是同李家的子弟联手,悄无声息的将大唐商路垄断,立法,一定得让大唐立下相关的税法。

    只是此事非一朝可成,看看只是同突厥相关的生意都用了半年才做到,大唐有多大,想让大部分的人同意此事,那能是容易的?

    李初最不缺的正是耐性,利于千秋后代的事,别说只是费些心思,花个几年的时间罢了,就算让她用一辈子去做到,她都甘愿。

    此后,李初将对外的事尽都交付于人,明面上她就在报馆和拾遗坊多转悠,压根不像她同人放的话一样想对人如何。

    刚开始还有人担心李初是不是打了什么坏主意,但一年两年的过去,李初没有任何的异常,只是将心思都放在了报馆上,她这根据报馆投稿得到的人才着实不少,一股脑全都给李治举荐上去,人都得用,而且用得都不错,有人倒是提过李初一直举荐人才是否不太妥当?

    李治只问他们道:“李安期同朕说起言贤路蔽塞之由,责在天子,朕希望你们为朕多举人才,可是你们举了吗?你们做不到的事,朕的公主为朕为分忧倒是成了她的不是?不要让朕觉得你们就是一个笑话。”

    皇帝陛下是生气的,大唐需要人才,正是因为需要,所以别说是李初了,谁举荐上来的人才李治都是一视同仁的用了,他们现在又算是怎么回事?

    拿着李初不放,可见真是针对上了?

    是啊,如果手里有人才的人,尽可以同李治举荐上去,李治又不是不用。没有办法攻击李初,那能怎么办,开始猛举荐人才呗,他们就不相信了,他们会比不上一个李初没有办法将人才送到李治的面前。

    由此,大唐再现举贤之风,宰相李安期见此那叫一个高兴地冲李治表达内心的喜悦,“天下人才聚拢,实大唐之福也,陛下之福。”

    举贤之路再一次开启,看着人才不断的由人举荐上来,不断为朝廷所用,这是盛世之兆啊!

    李初同李治赞道:“还是父亲有先见之明,人才举荐也得争,有人做,有人不做,总是不妥当的,大家一起做,一起开了举贤之路,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大唐用人唯才。”

    李治道:“那也是你用的好办法,以报馆收拢人才,愿意入朝出仕的人可以入为官,不愿意出仕的人就让他们留在你的报馆,专门写针对天下的文章,及时的将问题反馈出来,何尝不是一种对大唐,对天下好的方法。”

    “还是父亲英明。”李初再次郑重拍李治的马屁,力证最最厉害的人必须的是李治。

    李治瞧着这几年如同抽条般长大的李初,一身淡绿色的宫装,发间别着一朵牡丹花样,更有几个小样的装饰,简洁大方,衫得她的容貌越发的出色。不知不觉李初竟然十六岁了,十六岁的年纪,连李贤都在去岁定下了王妃人选,独独就是李初不肯选驸马。

    武媚娘提过好几回,也同样带过不少的青年才俊来叫李初过目,无奈李初一个都看不上,眼看武媚娘急了,李初赶紧提醒李治和武媚娘千万不能忘记当年答应下她的事,有言在先的不逼婚,不能说话不算数。

    要不是李治答应下,武媚娘何至于点这个头,而且啊,她觉得少女思春,不可能李初是个例外的,迟早她得自己心急的选驸马。

    结果一年年的过去,真是要把武媚娘急疯了,她此时已经不想让李初联什么姻了,只盼李初赶紧嫁出去,嫁了就好。否则一个个上门同她打听消息的人,武媚娘不断地搪塞,几年下来很忧伤啊!

    要是有对象一切好说,没有对象的事实是最让她难受难过的。

    “我不英明,我要是英明就不会答应你不逼婚的事。”李治几年叫李初调养,不食重味,少肉少酒更是忌色,眼神倒是没有再越发的看不清,李初就坐在他的对面,父女对坐,李治看得李初分明。

    “父亲不能这么说,只是你们都想不到我会真不想挑驸马罢了,算不上不英明。”李初依然得拍马屁,不能让李治认为自己成为一个不英明的皇帝了,为许诺她的一点小事不值当。

    李治朝李初幽幽地道:“我儿想寻一个什么样的如意郎君,但凡你说出来的都可以,我定让人为你寻来。”

    吕太后@李初,“群主啊,拖了一年两年了,拖不下去了,李治这一开口,不管怎么样都会把你的婚事定下的。”

    李初:“答应过的话不作数了?”

    吕太后:“对你这点事要作什么数?”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