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

小说:民国文化人 作者:寒山枝
    凄惨的韩安, 还没从原主残留的情绪中走出来, 就被强迫思考他在华国这段时间的调子要怎么走。

    事情是这样的——

    本来只是张柏舟对着卢思政吹韩安,后面发展到张柏舟和卢思政热情地对着对方吹韩安,吹捧气氛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俩吹得很有素质, 绝对不拉着韩安或者刘清加入,也不打扰询问韩安刘清的意见使他们帮自己侧面吹, 更不强拉韩安刘清当听众。

    就只他们俩人互相倾诉对韩安的喜爱敬佩之情,一人一长段,你说完一个段落我接上,我说完一个小节你接上, 你来我往, 从文章、学识、见地、人品到志向抱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肯定,一个小时还不罢休。

    他们平日都矜持有注意分寸, 张柏舟没有遇到过适合的人, 卢思政不好对着外人大吹小舅子, 怕自己的吹捧给小舅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两人从来没能找到一个宣泄口,将自己心中的情感通通发泄出来。

    他们在这件事上的情况如此相似, 志同道合又心意相通, 还能互相启发。由此对对方生起了惺惺相惜, 相见恨晚的念头。

    一开始韩安羞耻心爆棚的同时也觉得别扭极了,后来听着听着就开始冷汗直流。

    两个人属于高智商高学历分子,博学、敏锐, 洞察人心,你的言论行为,凡是一举一动,由于崇拜心驱使,他们都会下心思去研究,在他们眼里,他们深刻理解了你的言论的本质、用处和产生点,和你成为心灵和思想上的知己,但换到你身上就不是这样想的了,他们太聪明,当这种人的目光注意力心神全部集中在你身上一段时间之后,你身上所有的特质他们都会在逐一看透,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暴露在他们的目光之下,毫无遗漏。

    最可怕的是,他们无意窥探,但是他们长了一双什么都能看透的眼睛。只要痕迹流露在他们面前,被他们看到,他们就毫无防备地瞬间看破。

    虽然缺点优点他们都能看到,而他们因为对韩安的好感,缺点也是属于韩安的,所以缺点也是特别的。

    但是一直自认为是普通人的韩安,突然发现自己像脱光了展示在这些聪明人面前,而这种聪明人听起来数量巨大,喜欢独处又没有表现欲的他猝不及防之下非常崩溃,也有种成为公众人物的恐惧感。

    他的关注者,大多都是一些高智商分子,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民国时期人杰尽出,出来了不算,还都很关注时事,只要认识字都会报纸。

    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就众人都关心的问题,从点出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到给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一整套流程,被其中一小部分聪明人现学现卖地用在了他身上,演变成他的言论出现的契机,言论出现过程他的心理活动,从他的经历人品学识分析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言论。

    会这样研究他的人,一定会有,友军在学习进步,学这个知识之前,大部分好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学问的来由,不然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敢乱用。而敌军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的人,就算只有一小部分比例不高,但在巨大的基数之下,那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韩安被这个打击震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被那么多陌生人看透的人生,还能愉快吗?

    他虽然没有坏心思,但是他的心灵空间里也是需要一些些隐私的。就算他不需要隐私……他还是需要安全感的。

    试想一下,有心怀恶意的人拿着他的文章研究他这个人,研究透彻之后来到他面前……

    韩安下意识地夹紧尾巴,决定低调做人。

    看着韩安的反应,张柏舟和卢思政相视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

    已经接受安华先生现实生活中是个乖宝宝的刘清,悄悄冲两人竖了一个大拇指。

    韩安对国人有极大爱护心,这点不容置疑,同时他又天真单纯,有才华,这样的人在同志向的群体中很容易成为人群的目光中心,有多少目光就有多少暗箭,但他没有随时随地留下一万条后路的防备心。虽然他心思正,人品正,然而敌人总有千万种方法还害你。

    预防针早打早放心。

    作为亲人,卢思政对韩安本人和他在报纸上文章中提现的强人形象之间的差异还有点点准备,所以还能心平气和地借着吹捧给他提醒。但刘清一点准备都没有,他猛然发现这个事实之后,恨不得亲自拿着针筒给韩安再打上一百针,一千针。

    可惜他和韩安不熟,没法办和张柏舟卢思政一样直接上手。

    中途吃饭修整的时候,张柏舟拉着刘清问:“我看思政兄很着急给宴阳做思想工作。”

    虽然他很及时地配合了卢思政,但他对安华先生这个名词还是很好奇的。毕竟是宴阳的新笔名。

    刘清低声回:“我能理解。”

    张柏舟低笑:“其实也不用如此,宴阳在英国名气也很大,经受过的赞誉更多,他从来没有被这些外部虚名影响到,到了国内自然也不会有多大改变,再说他过两个月就回英国上学。”

    刘清愣了楞:“上学?对……他还是学生。”随即又觉得不对,他大惊:“他不留在国内?”

    张柏舟点头:“他在英国还有学业没完成。而且他的事业规划,是在英国或者美国。”

    刘清不解:“事业规划?”

    张柏舟:“宴阳修的是经济学,他打算在西方工作学习一下经验,再回国内参与建设。”

    刘清久久不能言语,过了很久才说:“很多人以为,安华先生钻研的是文学、政治、哲学或者社会学。没人能想到他学的经济。”

    张柏舟笑着说:“其实你们也没推测错,宴阳好学,你说的这些,他都有涉及,他在他们学校,经常被其他院子的同学拉过去讨教。”

    刘清叹口气,笑着说:“你不是想知道卢先生为什么急着给韩先生做思想工作,那你知道安华先生在国内心中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吗?”

    张柏舟很感兴趣:“什么形象?”

    刘清向来内敛沉稳的眉眼开朗了几分,带着点点引以为傲的情绪:“卢先生和你说的并没有掺水,他甚至还漏下很多。安华先生是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新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思想新颖自由,热情天真,亲和正直,在他的文章中国家可救人民可救,坚定又充满信心,勇敢又生机勃勃,给很多人力量。又有传统文人对国家的责任感,他的文章亲民,仁爱,心怀天下,见地高明渊粹,又锐利刚强,挥剑破云,直击本质。给很多人讲清楚讲明白了事实本质,又给出很多关于前进方向的建议。是同行战友,又是指引方向的老师。”

    张柏舟点头,大众对宴阳的评价很高,而且这些评价总体上也和他心目中的韩安差不多。

    很客观!

    两人点好菜,曼斯条理地走到韩安和卢思政的那一桌坐下。

    韩安端着一杯茶,专心致志地听姐夫说话,神情恬淡安静,斯文无害,没有任何攻击性,也没有任何防备心的样子。

    刘清看了良久,还是习惯不了。

    韩安抬头望着刘清,好奇地问:“刘哥,怎么了,你一直看着我?”

    刘清看着他夜幕星河一般的眉眼,忍不住暗地里吸口气,为什么一个相对纯粹的文学家,会生了一身艺术家的气质,他笑笑说:“韩先生和我想想中的安华先生的形象不大一样。”

    韩安意外。刘清这样稳重的人,而且看起来不是文坛分子,居然有关注过他的文章,还想象过他长什么样。

    这让韩安更加好奇刘清的真实身份了。练家子,先生给他和张柏舟介绍国内形式的时候也很有见地,还关注社会各界的声音。而且韩安用总觉得自己对他有莫名的熟悉感。

    韩安暗暗下定决心,晚上睡觉回图书馆搜一下,看看有没有和刘哥相关的资料记载。

    在韩安念头转换之间,旁边的张柏舟一脸好奇地问:“你们想象中的宴阳是什么样的?”

    刘清的表情有些纠结,他回答:“浓眉大眼。”

    旁边卢思噗呲一声笑了:“哈哈哈哈,所以安弟猛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是安弟。实在是差别太大了。”

    结合安华先生发表的所有文字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品质,众人对他的内在评论是一位很正直的人物。

    同时安华先生很多文章又很有呵斥天下的气势,而且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很擅长骂战,他言辞新颖犀利,直击要害,观点清奇又正直,一篇文章震碎众人原先的认知,将其他人的文章碾压过去,独领骂场风骚,一场骂战过去,完全不记得经历了什么,只记得他文章中的名句。

    气场很足。

    于是大众脑补的气派出来了——正派人物安华先生。

    所以对于他外貌的构想,都有志一同地定下一个词——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

    浓眉大眼是这个时代主流审美,大众认为强势一点的正派形象人物都应该是这个样子。中年男人是大众基于他学识渊博又能接受新事物新文化而得出的年龄判断。大众认为年轻人可能没有这么深的学识积累和高眼见,太老又没有这么容易接受新文化,所以取了一个折中。

    卢思政记忆中的小舅子是个文弱少年,但看完韩安寄回来的文章,又在外头听过众人对韩安外貌的推测以后,他被严重洗脑,一心认为小舅子已经长大成人,变成一个浓眉大眼,气场强大的成年男人。

    就算妻子和岳父一直在说韩安乖巧安静,斯文腼腆。他都没有相信,以为他们对小舅子的记忆还停留在他少年时代,但其实小舅子已经变了。直到确认了韩安本人就是自己的小舅子,他才意识到妻子和岳父讲的都是真的。

    听他们讲述完毕,张柏舟笑得不能自己。

    韩安一身气质冰华化雪出尘脱俗,但是当他的形象和浓眉大眼的气派扯上关系的时候,顿时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很搞笑。

    卢思政还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几篇登有安华先生文章的报纸递给韩安。

    韩安看完,心塞异常,“这文风明明是气势飞扬的年轻人,他们怎么会觉得是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呢?”

    卢思政憋笑:“拥有赤子之心的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也是常见的对安华先生的形象描绘。”

    韩安苦逼脸。

    心理年龄 27岁,确实到中年了。

    刘清问韩安:“听柏舟说,先生这次不打算长时间留在国内?”

    韩安点头,回答:“我还有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完。”

    刘清忍不住劝道:“其实在国内可以做更多事。我相信先生在国内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卢思政也赞同,但是他作为韩安的亲人,私心里还是觉得想让他的人生自由点,所以并没有开口帮劝。

    韩安笑着说:“留在国内,安当不了济世文官,做不了安邦武将,开医院造飞机大炮都只是幻想,最多只能只能写文章,办学校。但安不想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救国救民兼济天下的侠士梦想,安也想力所能及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有机会在赛场上拼搏,谁会想在赛场外当观众喊加油呢。”

    韩安这样说,在场三人这一瞬间理解了韩安的心,但是卢思政下意识反驳了一句:“这最后这句话我不能认同,安华先生怎么会是只能帮喊加油的场外观众呢,先生是场中的出谋划策的指挥,贡献巨大,无可替代。”

    韩安心虚地回想了一下自己写了些什么文章送回国内,让姐夫这般吹捧自己。

    好像也就是农民伯伯,三座大山,简体字,白话文,文化运动,还有一些乱七八糟。想想他来到这个时代就一直闷在宿舍里写东西,除了英文就是中文,算下来总产量还挺大的,都有些记不得自己具体写哪些东西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