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见猎心喜

    陆征见猎心喜, 就想见识一下被史夫人如此称赞的学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哪天有空, 叫他过来, 我也见识一番咱们潞安府的神童。”

    史教谕应下, 转而想到一件事,对着陆征问道:“不知希仁有没有兴趣收个学生?”

    陆征愣了一下, 他还是早年收过几个学生,如今都已经入朝为官,不需要再听自己教导。如今除了家中几个孩子, 他很久没有收过学生了。

    “可是那于舒文?”

    史教谕点头,“正是, 那孩子是个可造之材, 希仁若感兴趣, 我明日便叫他过来。”

    陆征又问道:“这般好苗子,公明兄为何不自己收在门下呢?”

    史教谕叹了一口气:“我喜欢山水田园, 自在度日, 不喜官场倾轧。他却不同, 他有能力有学识,注定是要进入官场的。志不同道不合,我教不了他,若是收下他,反倒是耽搁了。希仁你浸淫官场多年,若能成为他的领路人,于你们二人都是好事。”

    史教谕虽然人在山野,却知道朝中之事——皇家与世家之战已不可避免, 只看何时爆发了。陆家一惯站在皇帝一边,必定不能独善其身。

    于舒文出身农家,注定被世家排挤,天然便站在世家的对立面,与陆家立场一致。

    闻言,陆征心下一动,不过,自己年岁已高,若收下于舒文,便要当成关门弟子了,待我好生考察一番。

    “公明兄只说他有能力有学识,我却未曾亲眼看到,只得个‘小三元’可不够看。”

    潞安府文风不盛,小三元的含金量远远不如江南和京畿。

    在此地人人称赞的神童,不一定能入陆征的眼!

    正好几人用完午饭,史教谕便请陆征到他的书房叙话,“明日我将他叫来,随你怎么考校他。你若要看他的能力,我这儿也有现成的。你看……这是于舒文今秋院试答卷。”

    史教谕将书案上的卷子拿给陆征,这是于舒文下考场后重新誊抄,请他指正的。

    “这笔字倒还行……”陆征拿到答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于舒文的书法。

    书法是一个人的脸面,字里行间隐藏着执笔人的性格。

    于舒文的书法清新自然,笔锋有力,转折从容,可见是一个心思清明,自信果断的人。

    陆征对他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史教谕提醒道:“不是让你看字,看策论!”

    陆征翻到第二页,看到了于舒文的策论:

    ……

    于舒文并不知道自己最大的机缘将要到来,他从史教谕的小院出来后,就回到府学藏书楼。

    史教谕刚刚提到的观点与自己在前朝某位大家的传记上看到的正好相反,于舒文想要找到那本书,将两种观点都揣摩一番。

    院试过后,于舒文得了案首,以廪生的身份成为府学的一员。

    廪生即“廪膳生员”,朝廷负责廪生的所有费用,每月还能领到官府发放的米粮,名头好听,还有实惠。

    不过,廪生的身份也不是固定的,在府学挂名的秀才每年年末都要参加岁考,按着岁考成绩重新评定等级——考的好的成为廪生,次一级的为增生,再次为附生。若连续三次为附生,则不能参加乡试。

    虽然所有的考题都是从四书五经上延展,但千百年来,儒家已经展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凡是与儒家经义有关的书籍都要了解,儒家名士对经典的注解都要熟悉,才能做到成竹在胸。

    于舒文抓紧时间学习夫子教导的新知识,为了通过岁考,维持自己的廪生身份,他将话本都放下了。

    每日里寝室,课堂,藏书楼,三点轮转,遇到不懂的问题便请教夫子。

    偶尔几次,于舒文向史教谕请教,史教谕也耐心为他解答。于舒文还从史教谕那里借到藏书楼没有的书,他立刻就像发现宝藏的守金人一样,用最快的速度学完书籍中的内容,然后到史教谕处换取其他书籍。

    这些书都是史教谕的珍藏,藏书楼没有,外面书肆也没有。能借到这些书,于舒文也不在乎史教谕怎么看他了,反正他自认为自己的脸皮已经足够厚了。

    于舒文如同长鲸吸水一般,用尽全力吸收着新知识。

    书房里,史教谕正在品茶,看着好友忽而惊叹,忽而沉思的神情,史教谕微微颔首,看来收徒这件事板上钉钉了!

    一气看完,陆征只觉得这篇策论逻辑清晰,文辞典雅,便是拿到乡试上都算上佳之作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学子在策论中提到的具体措施,都是有迹可循的,看似天马行空,实则脚踏实地,很多策略在前人的书籍中也能看到一鳞半爪,真正施展之时定能有所助益。

    陆征奇道:“这真是农家子写出来的!”

    农家子远离朝政,比起常年受到家人熏陶的世家子弟,他们往往见识短浅,视野狭窄,难以从大局考虑问题。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起点的不同决定了高度不同,很多人努力一辈子也看不到打破阶层的希望。

    可是这份策论却不同,里面提到的很多措施自己都不知道。

    比如,大河常年决堤是因为泥沙太多,抬高了河床,河流的容水量便会减少。这些泥沙都是从上游黄土高原带过来的,若能在上游植树造林,养护水土,便能减少大河泥沙含量,避免河床逐年升高……

    这样的论点与主流思想不符,如今治水都是哪里决堤便在哪里建堤坝,可惜的是堤坝使用年限很短,需要时常修复,费时费力。

    于舒文的观点很是稀奇,细想下来,却也有些道理。

    再比如,大周治水的官员都出自工部,是通过科举选□□的,几乎没有真正懂水利的人才。

    于舒文便建议在科举之外,另开特科,专门选拔懂水利,农业,测绘,医药等专业的人才。

    ……

    看到这么多新奇的观点,陆征对于舒文更期待了。

    “公明兄,我迫不及待想见见这位学子了。”

    陆征急于和于舒文探讨这些策略的优劣,想知道他有没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第二日,于舒文接到通知,史教谕要见他。他立刻动身,前往府学后山。

    “学生见过两位先生,不知先生叫舒文前来有何要事?”

    史教谕的书房还有一位老人,似乎是昨日前来拜访的那位老先生,于舒文并不认识。

    史教谕看向堂下的学子,提点道:“这位是陆先生,他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你要用心回答。”

    于舒文转头,看到了史教谕介绍的人,于舒文再次行礼:“学生于舒文,见过陆先生!”

    陆征打量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人,一举一动优雅从容,身姿挺拔,面如冠玉,仪表不凡,清新俊逸……

    仪态上等!

    陆征在心里做了评价,拿起昨日看到的策论问道:“这是你院试的答卷?”

    于舒文接过,原来是自己誊抄给史先生的那一份,“回先生,这正是学生院试的答卷。”

    陆征已经细细品读过,还将这份策论写成信件送到了京城,与请安的折子一起递交了上去。

    于舒文并不知道,自己的大名就要被这个王朝最有权势的人关注了。

    “这些关于治水赈灾的建议,是你自己想的?”

    于舒文心里松了一口气,果然是问这些建议!

    于舒文的策论中有很多后世总结的经验,他既然敢将其用在此处,便不担心被人发现。

    他唯一担心的是,面前之人有其他目的。

    “回先生,那些建议有很多都是学生在书上看到的,是前人治水的经验,学生只是将其搬到此处罢了。”

    于舒文并没有说谎,中原地区河网密布,与水的斗争贯穿人类文明史。千百年来有很多治水之法,被零散的记录在史籍传记中,只是不被人重视,渐渐的便失传了。

    陆征也看到了一些眼熟的方法,他便挑自己不熟悉的问:“你建议在大河上游植树造林,你可知这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多少年才能实现。大河上游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流放之人都不想去那里。更何况,如今的河套地区还是北蛮牧马放羊的场地,黄土高原与其接壤,北蛮的马刀可比气候还要人命,如何能保证这项工程顺利实施。”

    正戏来了!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河的泥沙大多来自此地。

    河套地区便是大河的几字型弯道,如今在北蛮治下,他们常常到山陕边境打马草,导致这一地区人口急剧下降,迁移过去相当于流放!

    于舒文思量一番,答道:“先生的问题,学生考虑过。麻烦是很多,但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已有的成法,换个角度解决问题。河套地区被北蛮占据,便用武力将他们赶到更北边,据学生了解的消息,西北边境的战事可从没有停止过。”

    “也无需迁移中原人口过去,植树之事可交给当地牧民,朝廷开放互市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只要吃饱穿暖,人心自然安定。只需要付出一点劳动便能换取稳定的生活,想来他们不会拒绝。另外,还可以发挥商人的作用,朝廷给他们进入榷场的机会,以此换取边境的米粮,生活物资……”

    于舒文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两位先生听得更加用心。

    “学生浅见,让先生们见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3-04 21:46:14~2020-03-05 17:47:3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33395655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