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黄道婆 男人:竟还更加丢人现眼了……

    一边听着天幕的声音, 历朝历代下, 众多女子的心绪仍是不能平静下来。

    只因先前那些话,那些数据等等,带给她们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何止是那些男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刺激,她们当然也是如此。

    人口出生率负增长, 每年人口总量下降, 更甚至是后世那高丽国的女性,竟然还有“堕男胎”的运动

    她们何曾想到过这些事情又何曾想过竟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简直是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旷古未有

    而单是这样听着, 都有种震惊到骇然的感觉。

    尤其是那句“不要从胯下生出压迫我们的性别,不要让我的血肉变成刺向我的尖刀。”

    那是完全扑面而来的震撼难言之感。

    那种冲击, 堪称是直击灵魂, 甚至让人头晕目眩, 也振聋发聩。

    可妇好是什么人, 嫁的又是什么人,后世那些女子又是身处在什么时代

    她们大多都是普通女子, 又是在眼下的境况之中,能和那些女子相比吗又真的能做些什么吗

    有不少女子自然而然想到了这里,迷茫无奈之感才要升起,而后就听天幕继续开口, 要讲述其他女性人物

    哪怕在诸多禁锢和枷锁之下, 也依旧能够发光发亮的女性们

    竟还有这样的女子

    先前我们讲过的平阳昭公主, 汉高后吕雉, 和熹皇后邓绥,以及曹大家班昭,还有商朝王后妇好, 这些女子都在各自的时代之中颇有建树,但想必大家也都发现了

    讲到这里,出现的这五位女子,其身份和地位都很高,对不对

    而纵观历史,我们其实也能发现,往往那些能够留下姓名的女子,也多是有着较高的身份和地位。

    又或是家境不错,或是文采出众等等

    其实这无可厚非,毕竟以古代对女子的禁锢和约束来看,能在男权当代的社会中出名,或者有所建树等,那其自身必然是有所依托,也有所底蕴承载,否则一个女子,又谈何“功名利禄”,又如何走到人前

    有不少女子心中皆是一紧。

    是啊,不就是如此吗

    若是连自身种种都无法保障,又谈何其他又谈何改变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女子的无奈,更是一种过于现实的悲哀和可惜。

    平民百姓被迫庸庸碌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有时还要为温饱发愁。

    考取功名,加官进爵,在相关的领域锐意进取,科学钻研等等,这些又谈何容易

    连大多数男子都要屈从于现实,更何况是备受压迫和禁锢的女子们

    所以那些能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痕迹,留下姓名的众多女子们,才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

    可即便如此,哪怕有身份有地位,终其一生,到最后,还是有太多女子只能留下姓氏,称谓,谥号等等

    就比如平阳昭公主,比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

    比如还有很多其他朝代之中的公主,以及太后皇后等等,最终留不下姓名的太多太多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五味杂陈。

    原来不止是他那位姐姐没能留下姓名,甚至连观音婢也都没能留下姓名

    为何这些女子终其一生,连姓名都留不下来

    甚至她们也不是毫无建树之人,就比如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就有贤后的美名,又比如平阳昭公主死后还是以军礼下葬的,可她们连最基本的姓名都没留下,这对她们而言,究竟是尊重还是不尊重

    再反观那些男人们,连宵小奸佞之辈都能留下姓名,到现在大家也算是“耳熟能详”,这一对比,简直可笑可悲。

    所以究竟为什么还不是从根本上就对女子的不重视因为所有人潜意识中就对女性的轻视和打压

    不止是男人,也包括女性自身

    东汉邓绥临朝称制期间

    班昭紧紧攥着双手,呼吸异常沉重。

    半晌,终是深深吸了口气,不禁潸然泪下哑声道“是我我有罪啊。”

    生前身后名,竟是连姓名都留不下来啊

    她不能为自己辩解,也找不到借口辩解。

    若说和她所著女诫毫无关系,那恐怕也是太厚颜无耻之行径了。

    可也正是因为知晓,所以班昭才更痛苦。

    她何曾想到一篇女诫竟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又何曾想到她竟是会害苦了那众多女子所以这岂止是有罪,简直是罪孽深重,让她肝胆欲裂,难以接受,也更痛苦难耐。

    身为女子,她何尝想当迫害女子的刽子手她不想啊

    “老师老师”

    邓绥急忙上前扶住班昭的肩膀,脸上忧色甚重,却是也有一抹坚定之色。

    “老师,现在那女诫之言可还未出世”

    班昭摇了摇头“可天幕已然详细道来和言明”

    “所以那又如何天幕在纠错,正是让这一切都来得及挽救啊,老师”

    邓绥之言,犹如醍醐灌顶。

    班昭立即按住邓绥的手,眼中想要寻求肯定“所以这一切还不晚是吗”

    邓绥笑了笑,点头道“当然,老师,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和老师一起,我们能改变的事情也能够有很多。”

    是了,是了。

    班昭深吸一口气,点着头应允。

    这一次,就让她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吧。

    身居高位,也有身份,竟是也连姓名都留不下来,这是她们所从未想过的

    原来那平阳昭公主,竟也不是特例。

    眼下这世道究竟如何,就像是拨开云雾见明月,更是清晰明了,尽收眼底了。

    可也越是清晰可见,就越是让她们心生无奈且无力之感

    究竟要如何才能改变又要如何才能冲破这无力之感再说眼前的这种种阻碍等,又当真能够打破消解

    而她们除了有这份心之外,当真还能有这份力吗

    那些身份贵重的女子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她们

    好了,让我们再拉回来一点点。

    别忘了接下来要讲的是哪怕在诸多禁锢和枷锁之下,也依旧能够发光发亮的女性人物。

    哪怕男权社会下,给予女性的各种限制和压迫很多,哪怕连有身份有地位都不见得能留下身后名,哪怕越是往后的朝代,对于女子的束缚和训诫也越多

    可生而为人,再怎么想要教化女子的思想和身心,也总会有那些逆流而上,破水而出的女性人物涌现。

    不止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女子,平民女子也能有自己的光彩一生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女子,就是一位平民女子,她普通,却也不普通,并且其出生在宋末元初的时代。

    “宋末元初依照天幕先前所讲,这时候对女子已然更严苛了吧”

    “这样的境况下,竟是还有平民女子能够流传于世”

    平民女子加宋末元初,这两个条件限制,倒是惊讶到了许多人。

    但与此同时,埋在众多女子心中的,是让她们看到了也更意识到了

    哪怕是普通的种子,也能开出耀眼的花来。

    对于这位女子,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宋末年间,也即距今大概七百多年前,在春申江附近,乌泥泾镇一带,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就死了爹娘,也没有名字,于是村里的人都叫她黄小姑。

    讲起黄小姑做童养媳,日子可得实在是苦啊。

    春天的时候,黄小姑一时不能落早起,就会被婆阿妈扯耳朵,揪头发。

    夏天的时候,黄小姑想去树荫下透透气,婆阿妈就会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

    到了秋天,黄小姑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可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狠狠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

    再到冬天,落雪了,黄小姑见婆阿妈穿起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再翻成棉衣,可婆阿妈却又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不及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

    过了几天,雪烊了,小姑想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又是脸一扳,眼一弹“嗨烊雪不如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场。”最终黄小姑只好挨冻受饿剥棉籽,十根手指上冻疮烂得像胡蜂窝。

    可谓一年做到头,说人不像人,说鬼像三分。

    “好惨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位黄小姑”

    “恶婆婆真是恶婆婆”

    “死了爹娘,还要做人童养媳,又一年四季都不能安生,真的好可怜,而且那婆阿妈也着实太气人了好狠的心啊。”

    有不少人都在为黄小姑抱不平。

    再去对比自身,不禁觉得真是好了太多。

    而后又听天幕继续往下说道

    可是事情还远没这样简单

    在黄小姑长大成人后,竟又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那地保见到黄小姑后,便同她婆母商定身价。

    “哎呀,怎么又发生这种事情”

    那之后呢之后会如何

    有多数人的心已经揪了起来。

    不过这消息给隔壁三婶婶晓得了,于是便偷偷指点小姑,让其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还好还好,赶快逃走吧

    之后某一天,黄小姑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迅速逃离虎口,来到了黄浦江边。

    只见江水翻滚,白浪滔天,天色就要黑下来了。

    可是,眼前没有摆渡船,后面有人在追来,那要怎么办才好

    众人才要放下的心又是提了起来

    幸好这时开来了一艘过路客船,帮黄小姑摆渡到了江对岸。

    之后天黑下来了,黄小姑心想,到什么地方去过夜呢

    才刚想到这里,忽然之间,附近传来了“嘀笃,嘀笃”的声音,黄小姑顺着声音寻过去,便见有一座道院,山门还半掩着,于是她趁势挨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

    黄小姑不敢惊动老师太,就轻手轻脚的走到供桌边坐了下来。

    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突然看到睡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是什么人敢在黑夜闯进道院

    再仔细一看,竟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心,轻轻把黄小姑叫醒。

    而这位老师太着实是个好人,非常同情黄小姑的遭遇,于是就把她收留了下来。

    从此,这道院里又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呼可算是能松口气了。

    幸好这位黄小姑终于又有了一所安身之处。

    可与此同时,却也让更多人心有戚戚焉。

    身为女子,为何如此艰难为什么要这么不容易

    而那婆阿妈也是女子难怪天幕会说为难女子的,大约也多是女子

    现下这真是让她们见识到了,也心揪了起来。

    冬去春来,黄道姑的心却总不能平静下来。

    她想,离开婆家只隔条黄浦江,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那怎么可以

    而后的某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怕被发现,便匆匆躲进了禅房。

    可是不到半根香的功夫,老师太叫人把她从禅房领到住院,拜见新来的那位师姨。

    直到这时,黄道姑才知道,这位师姨竟是从海南岛崖州到此探亲的。

    而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时,听出了神。

    她想,原来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特别听说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衫,的确同本地棉布不同。

    她想起自己当初用手剥棉籽,剥得脱指甲的情景,很想去看看崖州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

    秦王宫。

    嬴政不禁心下一动

    种棉织布

    难道天幕讲的这位黄道姑,和种棉织布有关

    因为此,黄道姑开始盘算着要是去崖州。

    这样一来,既可避开婆阿妈的追寻,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

    然后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姨提了出来,幸运的是得到了对方的同意。

    而后黄道姑挑选了个好日子,跟随师姨奔向那崖州。

    黄道姑来到崖州一看,确是另有一番天地。

    她以师姨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友情,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

    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后来还同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果然是如此

    嬴政暗自点了点头,竟然是和技术相关。

    还有那研究改进的纺织技术,也不知天幕会不会详细讲到

    黄道姑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在地里种棉花,突然有人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

    黄道婆抬头一看,见一群大雁结队向北飞去,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

    可恨南宋朝廷无能,兵荒马乱,弄得她远离乡井

    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黄道婆心想,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了。

    于是她主意打定,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来了。

    宋末元初之前,不知黄道婆其人的,也都意识到了天幕讲此究竟和什么有关。

    对于众多女子而言,纺织可是毫不陌生。

    只是纺织也多劳累,而这位黄道婆,竟是能够改进纺织技术吗

    若当真是如此,这可是做了一件大事啊

    之后在回故乡的半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要征收棉布。

    又知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而她的故乡可就在松江一带。

    再之后,黄道婆回到故乡乌泥泾,竟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都叫她“三阿婆”了。

    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畅叙旧情。

    然后这位三阿婆对黄道婆说道“小姑啊你想想,伲起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来不及,布怎会织得多呢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

    黄道婆听了,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的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

    是了是了,织布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众多女子不禁心有同感的点头,她们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不一定赶得上官府征收棉布的数量。

    可这其中的辛苦,又谁人在意

    但却是没人想到要改进轧棉纺纱的技术,可这位黄道婆

    所幸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木匠,黄道婆就请他来相帮。

    这一商量,就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办法。

    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老木匠就按图加工起来。

    说到这里,天幕之上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图画。

    而且旁边竟是还有单分出来的部件介绍

    “快赶快记下来,画下来”

    秦王宫。

    嬴政也是叫宫人如此详细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不禁又在心中感慨道,从天幕出现到现在,虽然所得东西并不算少,可是他秦朝实在是靠前,这改进的纺织技术可是在那宋末元初就出现了,也不知这中间还出现多少其他新鲜事物,亦或是改进的技术和物件等

    都想要,什么都想要。

    可还是那个问题,他们并不能左右天幕,只能被动等待天幕给予和展现

    确实想起来,就叫人无奈又可惜。

    嬴政不由得摇了摇头,又是叹息一声,只能再继续往下听

    三天以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

    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竟是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

    之后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

    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

    最终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这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两人手摇的木制轧棉车,在后来又改进为了一人手摇车,更是省时省力,效率加倍。

    但总之,也是在黄道婆改进的织布技术上,再加以改进提升,始终是得益于黄道婆的试验与更改。

    所以黄道婆去世之后,当地百姓感恩泣泪,于是为其建祠祭祀。

    而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真好啊,也是位很值得钦佩的女子。”

    从原先那样的出身和艰难处境,再到后来的被人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等等,真可谓是一代传奇了吧。

    这是位奇女子啊。

    原来出身如何也并不能决定一切,原来在那样多有束缚的时代下,也真的有女子能够发光发彩。

    但也有人不禁嗤之以鼻,尤其是聚在一起说道的一部分男人

    “这就流传后世了”

    “虽然这位黄道婆的身世很可怜,小时候也过得艰苦,可是她那研究改进的织布技术,也并非她一人之功劳啊”

    “是呢,这不是说与那什么黎家姐妹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吗还有请来相帮的那个木匠要我说,这改进棉纺织布技术,可的的确确不止是这位黄道婆一个人的功劳,那黎家姐妹不算老木匠也不算”

    “我看是天幕偏颇女子,才会这样突出这位黄道婆。”

    “兄台说得对,我看也是”

    可能有人会质疑黄道婆得此称颂的原因。

    正在讨论的众男人“”

    他们心下一跳,不禁抬头看了好几眼天幕怎的天幕是不是还有其他神通

    这就算是巧合,也着实让他们心惊了啊

    而且单听这一句话的意思,就让他们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在这里再仔细说一下。

    黄道婆流落崖州,在那里生活了30多年,并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在她回到家乡后,看到了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融合黎族棉纺织技术,以及与当地纺织工艺为一体的完整新技术。

    并且黄道婆还将这一套技术广传于人,最终使百姓大众普遍受惠。

    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黄道婆之功劳都是十分大的,不容置疑。

    才置疑没多久的男人们“”

    这可真是现世报吧怎么突然感觉脸如此疼

    才听到这里,众人面面相觑,竟都是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尴尬难言的神色。

    而天幕还在不留余地的继续往下说道

    再者说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如新的去籽工艺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

    但是在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就大为提高,而且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再有传授纺织技术

    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那一带的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为此,黄道婆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

    而且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除此之外,之前也说了黄道婆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于是在黄道婆去世之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甚至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改进和推广的轧棉方法以及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

    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工具

    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啪啪啪,真是狠狠几大巴掌,又打在了脸上一样,毫无面子可言,丢人又丢份儿。

    而且还尴尬难堪得不行,甚至想倒退回去,将之前他们“侃侃而谈”的言论和说辞统统收回去

    怎么天幕不能一口气说完啊

    而且还有

    另外就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崛起

    黄道婆于元贞年间从海南归来之后,在家乡推广先进的植棉,纺纱,织布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不仅改善了乌泥泾和邻近地区人民的生活,而且对明清两代江南农村,以及城镇的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而且由于黄道婆引进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之后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便一跃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由此还孕育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数量不等的棉纺织品生产,贸易中心。

    之后这些“中心”便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镇群的初步轮廓。

    有评价道“黄道婆传播和发展了上海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改变了元、明两代苏南部分地区的生产结构,发展了产业经济,推动了江南和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

    就连一位外国人李约瑟,也在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说道“她黄道婆为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应要对她在棉纺织史上的革命作出高度评价。”

    外国人

    竟是连国外的人也知晓黄道婆事迹

    这一对比,竟显得刚才他们那番说辞更是无知甚至浅薄了

    哎,没脸啊,真是没脸啊。

    再待不下去,有人急忙掩着面告辞了,只心道,今日他说这话,可千万不要传出去才行可这么想着,也约莫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可知刚才听着的人,并不都是附和他们的

    这么一想,就更是难言和难堪了。

    而且更难以言说的是之前说那些话的某些心思,难道当真被天幕神通知晓了去否则怎会如此巧合

    即使如此,那之后说话可真是要千万思虑了才是

    无独有偶

    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起,尽管情境不同,但基本都大同小异。

    眼看着天幕对于女子的维护和帮衬越来越多,总有坐不住的,心里不得劲的,所以这揪着缝儿,怎么都要掰扯回来点。

    但可惜的是,不仅没能逞一时口舌之快,竟还更加丢人现眼了。

    而且天幕竟还在继续往下说

    建祠祭祀,树碑立传但后世对于黄道婆的纪念可不止是如此。

    不止是如此

    这样都很不得了了,那还能如何

    无数女子不禁更莫名激动起来。

    这位平民女子,还能达到什么程度,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