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代的货币,从贝开始。
然后是铜,金,银。
白银作为货币本位的时间比较晚,白银为什么贬值,先卖个关子。
朱元璋想着自己的大明宝钞,还有些美滋滋“朕就知道白银不靠谱,所以下了银禁令。”
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银禁令下了也没有,民间使用白银屡禁不止。
尤其是大明宝钞在不断的贬值,到了隆庆年间,明朝官方不得不承认白银、铜钱与宝钞一起合法流通的地位。
百年间贬值上千倍的大明宝钞,在白银被认可后,大明宝钞在民间的贸易中快速被抛弃,明朝进入了银钱并行的时代,重新回到金属货币的时代。
弘历两眼一懵,感觉自己的盛世怎么到处都是问题“要完大清基本都是用白银天幕好像说过朕晚年有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莫非就是白银的问题”
他坚决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清军入关以后,前二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吸取大明“钱荒”的教训,屡下铜禁令,严禁民间私铸铜钱,让民间的白银流通起来,正式成为货币。
到了乾隆时期,白银成为了储备货币,进入了银钱二元本位。
这一时期,全国都在使用朝廷的制式钱,看起来一片歌舞升平,也是弘历骄傲的资本之一。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外来的白银,将会对华夏本土的白银市场进行大量冲击,并且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黄帝时期,市场上交易凭借道德约束,彼此之间没有欺诈行为;
夏朝时期,出现专门从事交易工作的商人。
这里的“商”并不是后面的“商朝”的商,但是同样有关系。
“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商的元祖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商”地。
契的孙子相土,迁居到商丘。
相土时期,传说相土发明了驯马,用马槽喂养、圈养来驯服马匹,训练它拉车驼物。
在畜力的使用下,商部落畜牧业已经比较发达,经常用牲畜跟其他部落交换。
随后,相土的孙子王亥发明了服牛也就是驯服牛作为畜力的技术,开始驾驶着牛车到黄河北岸扩大贸易。
王亥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商人,最早开始经商贸易,后来在与有易氏贸易时,被有易氏杀死,牛羊被夺走。
建立商朝的开国君王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
在夏朝时期,商部落成为夏朝方国中的商国,商汤原本是商国的君王,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灭掉周围的其他方国,最终灭夏,定都商丘,建立国号“商”。
后世发掘的商朝甲骨卜辞中,能看到被商朝人祭祀的“高祖”有二人,分别是“高祖契”“高祖汤”“高祖亥”。
除了商族,还有以为最早的商业管理者,被后世当做名相典范的伊尹。
“王有女乐二万人,女乐怎么能少得了华服美饰”伊尹看到夏桀沉迷奢侈享乐时,很快就针对其需求,设计了一套陷阱。
“用最好的丝织品,去买卖交换夏人的粮食,我们就有机会。”
此时还是商国国君的汤,支持商业发展,对此计谋大为赞赏“可以一试。”
伊尹汇聚了商国与其他方国最好的丝织品,集合了商国最好的商人,朝着阳城出发。
商国的商人到处做生意,即使到了阳城也没有引起夏人的警惕,反而汇聚过来开始查看新货物,立刻被精心准备的丝织品吸引了。
“最近新到的布匹真好看。”
伊尹怂恿“这样好的布匹进贡给王,一定能得到王的赏赐”
夏人心动之余,问了问价钱,又有些犹豫。
要这么多粮食,不便宜。
谁知正在这时,有人突然冲进来,把先来的夏人挤到一边
“哎哎哎,昨天的布还有没有”
说着,也不管前面的夏人买不买,看到面前的布匹,直接一口价叫到“我全要了”
这人,正是伊尹安排的“托”。
他看到伊尹,故意当着众多顾客的面,一边示意仆人搬运用来付账买布的粮食,一边仿佛得意忘形一般就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说道“王给我封了个官嘿嘿,多亏了你的布,王很喜欢”
这位托也不怕被住在都城的顾客去调查,伊尹准备良久,自然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把这位内奸安排好了,才趁此机会来卖布。
顾客们原本还犹豫的心态,看到买布升官的后来者直接包圆了所有的布匹,顿时急了“你怎么能全买了”
托儿道“我家族那么多人,谁不想当官”
“先来后到,我先来的”
“我出高价”
“我先出的粟米,我先买”
“是我先来的”
“我来的更早,你们都给我让开”
眼看着一群顾客即将打起来,伊尹连忙喊道
“明天还有,不急,明天还有”
人群中又有人喊了声“官位就那几个,被封完了哪还有我们的份”
这样一喊,气氛更上头了,夏人买布买的更疯狂了。
伊尹就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夏人以粟来兑换丝织品,最终用丝织品换来了夏人的粮食,让商汤获得大量的粮食,作为军粮储备,取得了战略优势。
“管子看来也有学习伊尹之道。”
扶苏看到伊尹的计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离得最近的管仲的“齐纨鲁缟”。
齐桓公与鲁庄公不和,两国多有摩擦,各自都认为自己的布料最好,齐桓公不服,于是管仲出了一个主意。
管仲要求,齐桓公经常穿鲁缟,在国君
的倡导之下,从贵族学习到富商学习,齐国迅速流行起了鲁缟。
但是,齐桓公紧接着下令,不允许齐国人织缟,只能从鲁国高价进口。
在高价的利益诱惑下,鲁国人纷纷荒废农业生产去织缟。
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再加一把火,再次提高鲁缟的价格,让鲁国人瞬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顾着大力生产缟布。
一年时间后,完全荒废的农田颗粒无收,鲁国人陷入粮荒。
这时,齐桓公开始穿纨布,齐国上下齐齐抛弃了鲁缟。
鲁国的鲁缟卖不出去,堆积成山,偏偏还遭遇了粮荒,不得不向齐国买粮食。
齐国故意把粮食价格一提再提,最终不但把鲁国的钱重新赚了回来,还让无力继续买粮的鲁国人陷入饥荒。
鲁庄公这时才发现不对劲,连忙向齐桓公求饶,宣布鲁国愿意听从齐国调遣,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这才开仓放粮。
嬴政自然也知道这个典故,他看向朝中的文武大臣,还有百家弟子。
不知道,这些人里面有没有属于大秦的伊尹,或者管仲
“商人”的名字来源于商朝,但是“商朝”来源于更古老的商族,华夏的商业与商部落息息相关,也与他们重商的政策有关。
“想不到,总被说无道暴政的商朝,竟然还是重商的朝代。”元朝末年,同样正在经历乱世的沈万二一边与友人喝酒,一边吐槽。
友人道“那也只是商纣王暴政,末代帝王谁不是这样。”
沈万二冷笑几声,看向元朝朝廷所在的方向“呵呵,你也说了是帝王。商人有资格暴政吗还不是朝廷腐败,君王无道。”
友人连忙给他倒酒“小声点。”
沈万二端起一杯酒,狠狠一口饮尽,仿佛把胸口的愤懑一口吞下。
“行了,也不用怨恨,天幕这一期说完,朝廷怎么都会重视商人。”友人说起来,提起朝廷的事,“现在朝廷已经在重视海外市场,在招募商人出海,你怎么不去”
元朝本就注重海外贸易,在天幕提起后,更加重视,也开始主动招募民间商人为朝廷效力。
但是其中对汉人的歧视,对商人的不以为意,并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沈万二经商多年,早就看透了,不由有些心灰意冷。
“没兴趣。”沈万二意兴阑珊地喝口酒,“到处是农民起义,出海又有何用,说不定等我回来已经改朝换代了。”
说起来,他原本打算选一支起义军投资,但是天幕上说过后面的明清更加保守,还没元宋对商人的开明,沈万二又没兴趣了。
投资起义军不是好选择,什么也不做也容易被起义军或者官府搜刮,在乱世里,手中没有军队的商人就像是待宰的肥羊,谁看了都想来薅几把羊毛。
“喝酒喝酒。”一开口就是大逆不道的话,友人听着就害怕,生怕自己跟着一起被抓。
两人在乱世之中,都有些左右摇摆,此时
听着天幕,不由也想听一听,未来的方向如何走是好。
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商业,制定保护商业的政策,商朝的都邑已经出现了经商的“市”和肆”,商人就在“市”内进行商业活动。
到西周时期,统治者推行“工商食官”政策,有太宰总管商业,司市专掌市之治教政刑,有肆长负责检查货物,贾师定货物价值,质人掌成市之货贿。
商周时期,“市”与“肆”都是专门划分出来的经商区域,“工商食官”更倾向于是官方管理的官商。
有官员统一管理,有统一货币交易,西周时期的商业在古代史料中记载,是比较公平道德的交易。
“王亥卖牛羊都能被有易氏杀人越货,怎么可能全是公平道德。”
巴清笑着摇摇头。
果然,史书也不能尽信。
她那位已经在咸阳开了纺织作坊的族人请教道“可是天幕说了是官方管理,还有史料为证,这都不可能吗”
巴清慢悠悠道“商人讲究和气生财,官商更不用说,出门在外行商,无非必要谁会撕破脸皮”
看着年轻的纺织坊主沉思的模样,巴清告诫道“写书的与经商的可不是同一批人,日后你若是看书,也要想想合不合用,看天幕也是一样,要自己动动脑子。”
纺织坊主点点头,她明白了巴清的意思。
可能在朝廷的眼中,只要没死人,没闹到国君面前就是和平交易。
但是商业交易中的弯弯绕绕,不说还年轻的纺织坊主,哪怕是巴清,经历了许多,也不敢说都能避开。
可能在朝廷官兵的监督下,不能闹事,但是真正的公平,岂是写两个字那么简单。
巴清就不信,贵族与普通平民做交易时,不会占据贵族身份占便宜,这对普通平民来说,算得上公平吗
春秋战国时期,朝廷垄断的“工商食官”制度开始衰落,官退,私进,出现了更多的私人商业,商业更加繁荣。
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有士人的加入,出现了士而商、商而士的现场。士加入商后,提高了商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官拜上将军后,退隐民间开始经商;
管仲未发迹前,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还有商朝时期,吕尚未遇到文王之前在朝歌与孟津的市肆做过屠夫和卖浆饮的营生。
甚至据说舜曾经在顿邱做买卖。
无论是发迹前经商,还是发迹后退隐经商,至少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并没有后世商人不能科举、不能为官那样的限制,士而商、商而士,是很常见的现象。
大唐,一向洒脱的李白难得有些无耐。
“先秦时期,商人都可以直接入朝为官,在大唐却是连商人的子嗣都不能参加科举”
他就是商贾之子,有心报国却连
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到处拜访名士来引荐自己,但是很可惜,依然没有得到机会。
“罢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执着于当官”不需要人劝诫,李白很快自己想开了,在窗边自斟自酌,看到天幕上的商周商贸,立刻来了灵感,大喊“小二,上笔墨”
他又有灵感了
小二激动地快速呈上笔墨,还有一块长长的木板。
在唐朝,因为诗歌兴盛,酒楼都有诗板、诗壁的存在。
诗板是刷好油漆的木板,可以给客人写诗,写完就会挂在酒楼里给众人参观;诗壁就是一面特意留出来的空白墙壁,给客人自由发挥,类似现代的留言墙。
李白借着酒兴,肆意挥毫,天幕仿佛也成了他的背影音,继续讲述着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与后世儒家对商业的排斥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与商业紧密联系,并不是单纯的排斥。
许多儒学大师本身就关注商业发展。
孔子学生中,比较著名的商人有子贡,先在鲁国做官,后来加入从商的队伍。
所谓“陶朱事业,端木生涯”,陶朱指的是陶朱公范蠡,端木就是指端木赐子贡,后世商人把二者当做是儒商的鼻祖。
孟子同样重视商业,主张“通功易事”,也就是提倡互通成果,交易产品,彼此学习。
孟子还提倡取消关税,这同样是有助于商业贸易繁荣的政策,放在现代这样的理念也很实用;
荀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社会应该有专业的商人,“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
他还主张公平贸易,反对商业欺诈,要求商人有公平的经营理念。
到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商人“其人甚可贱”,在后期商业和商人的地位起起伏伏,但都被限制诸多,士大夫投身商业再也不会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了。
明朝时期,知道朱元璋重本抑末政策的朱棣偷偷去看朱元璋。
不知道天下商人知道先秦时期连儒家都不是那么反对商业会如何
不知道父皇又会如何对待那些可能有意见的商人
还是强势镇压吗
朱元璋的心毫无波澜,他连海禁都解了,再解除重本抑末算什么。
大明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在江山社稷面前,哪怕是老朱自己的脸面,也没那么重要。
只是看到老四鬼鬼祟祟的眼神,朱元璋一脸嫌弃。
别人的儿子那么英明神武,像李渊的儿女,都那么优秀,自己的儿子怎么这么猥琐
“老四,闲的没事干就去抄天幕。”朱元璋面无表情,给朱棣立刻安排了事情。
朱棣好吧,老父亲又生气了。
不过这个态度,看来有戏
在学派林立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代学派也不止百家,除了耳熟能详的儒墨兵法,还有一个从微观经济角度探讨经营
管理问题的学派,商家学派。
商家学派,也称“货殖家”或者“治生家”,自成独立学派,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这个学派,以白圭、范蠡为代表,后来被司马迁称呼白圭为“治生鼻祖”,这里的“治生”意思是经营管理。
不同于管仲的改革法制,用经济实行贸易战来攻击国家进行称霸事业,商家学派并没有政治上的野心,处于富贵也能及时抽身去民间经商,主要就是设学授徒,经营致富。
比如白圭,被后世尊为“商祖”,曾经辅助魏惠王,官至相国,还帮魏国治水,解决了魏国都城的黄河水患。但是最后弃政从商;
范蠡,被后世尊为“商圣”,曾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官至上将军后依然辞职归隐,到哪里都能大赚特赚。
从现代的角度看,商家学派已经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商业理念。
比如,强调“时”。
白圭提倡“乐观时变”,范蠡提倡“与时逐”,就是要重视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带来的经营机会。
先秦时期的商业,因为生产力的局限,主要是交易农产品以及由农产品加工而成的手工业品,这些商品本身就会受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限制。
所以,商人要选择好的时机投机和买卖。
白圭在民间行走,看到秋季丰收的景象,主动与农人搭讪“今年的收成不错。”
农人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挠挠头“嘿嘿,是。”
白圭耐心地与农人一番攀谈后,拉拢了双方的关系后,才直奔主题“交完税还有多余的粮食,卖吗”
农人倒也没有拒绝,他看着白圭不凡的气度,心里有了些许期待“怎么,你们要买”
白圭“得看你什么价格。”
“嘿嘿,这个数。”农人就住在都城附近,买卖过粮食,对粮价还是熟悉的,闻言直接给出一个数字,本以为这贵人很好说话,谁知贵人似乎有些抠门,拒绝了
“太贵了。”
农人连忙道“我家粮食种的好,你看,这颗粒饱满着,大的很。”
白圭又一番讲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找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即将谈拢之际,又道“我多买点,你给便宜点。”
农人今年实在是丰收了,想趁机赚钱,最终还是谈妥了价格。
白圭最终来收粮时,带着自己的商队。
一方面是为了运输农家的粮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卖货。
白圭让商队的人与农人往车上搬运粮食时,农人恰好看到了车上的新货物,一下子眼睛就直了“你这丝织品看起来不错,像是绸子。”
“您眼力真不错”白圭恰似不经意般漏出几匹布,重新盖好,“上品的丝绸,刚收的,不便宜呢。”
“还有这漆器,看风格,楚国的吧”
“是,楚国贵人用的,可贵着。”
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新
生意,和商人最擅长的欲拒还迎的演技。
“卖不”
“不卖,这是收了到国都去卖的,这里能卖几个钱。”
“你是看不起人不是”
“真得贵,你们买不起。”
“你就是看不起人”
“这样,我这里有次一等的,你看看。”
越是不卖,农人越是想要,哪怕给出了次一等的,依然让人心里最渴望那第一眼看到的最好的东西。
哪怕白圭故意把最好的布匹漆器盖住,目光依然不断地往那边瞥。
“价作几何”嘴上问着次一等的布匹,农人心里想的依然是最好的布匹。
白圭分别说出价格。
农人有些死心了。
贵人的好布果然是贵的很,次一等的也还行,但是见过好的,再看次等的,总觉得差了许多。
家人劝他“买点普通的布料,给家里换件新衣服就不错了。”
农人也按照家人的吩咐,买了足够家里人用的普通的次布,可是回到家里,一直到晚上睡觉,还在心心念念“那绸子,是真好啊”
不光这一户农人喜欢,这一个村都陷入了过年一般喜庆气氛中。
村人们热热闹闹,买布裁衣,丰收也带来了换新衣、新家具的时候。
等到第二天,农人听到邻居嚷嚷“赵家买了绸子咧”
农人比家中女眷跑得还快“快去看看”
等来到赵家,才发现许多人都来到赵家看热闹,看那一匹在阳光下有着温润光泽的绸布,看得他眼睛都直了。
他忍不住伸手去抚摸真好啊,摸着真舒服
赵家人拍开他的手“别摸,手糙的很,别把我的布摸坏了。”
农人也不生气。
绸子真是细腻,真觉得自己的糙手都配不上。
“买一匹”最终农人一咬牙,还是上钩了,主动去找白圭,“就一匹我女娃儿要定亲了,给我家女娃儿做一身新衣服就够了”
如果不是婚嫁这样的大事,他还不舍得买。
白圭瞅准的是时机,抓准的是心态,特意在这里等着。
在秋收产粮区谷物集中上市而价格低的时候,白圭就大量收购廉价谷物。
然后利用农人售卖粮食想要换取服饰家具的心态,用可以存放更久的丝织品、漆器等来兑换,这样刚刚支付出去的粮款再次回到自己手上。
一次经营,双倍利润。
汉朝,桑弘羊非常懂白圭的策略,含笑抚须“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农人觉得粮食够多了,想卖出去换东西,那商人就迎合需求买回来;
农人想要买新衣服新家具,那商人就新布匹新漆器,同样是迎合农人的需求。
说什么“无奸不商”,不过是人类本身就有需求,商人迎合了人类的需求罢了。
比如他,迎合帝王
的需求,不也是一种商
在经营策略上,白圭已经有了长线投入与短线投入的概念。
比如面对大众化商品,以薄利多销为主,比如普通的木质农具,家用的手工品,就选择短线投入;
面对容易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产品,就会选择长线投入。
旱灾之年舟船廉价就购入舟船,水灾之年车辆廉价就购入水车。还有需要等待丰收的良种和粮食,进行反季节操作,购入商品长期贮存,利用商品市场冷热转换的时间差,通过获取价格差来赚取利润。
除此之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特殊背景,让商人从这个国家带去另一个诸侯国喜欢的奢侈品,因为路途遥远不易保存,选择重量不大易于携带、价格高昂易于保存的货物,也属于长线投入。
这样的长线投入,赚取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价格差。
在远古时期,经商活动还只是以自身需求进行贸易,但是到了商家学派出现,就开始有了商业道德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一行有了行规,有了灵魂。
白圭当时的名望可比王侯,但是在经商过程中,提倡的是与民同乐,与受雇于自己的普通员工同苦乐,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劳动,颇有现代企业家亲近员工的架势。
而范蠡提倡的是进行慈善活动,“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富好行其德”。
范蠡非常乐善好施,成为富商之后,经常给贫苦人家施粥,主动出钱捐修桥修路,还直接分发钱财给贫苦乡邻。
天幕上,在古代,范蠡先去查看施粥的摊位,亲自去锅边看了看粟米够不够,搅和一下觉得太稀了,吩咐道“再加点粟。”
他经过一群瘦骨嶙峋的庶民,眼里满是心疼,又吩咐人去买药“冬日里天寒,煮些御寒的药汤分发下去。”
听到的庶民连连道谢
“多谢陶朱公”
“多谢陶朱公”
范蠡朝着众人微微颔首,继续行走。
他走到大桥边,新建造的大桥落成,地方官邀请范蠡宴饮,并且在宴席上大力感谢“多谢陶朱公出资,让我们有了新的木桥”
又是一片道谢声。
声音喧哗,与另一片鼓掌声几乎重叠在了一起。
天幕上出现了现代的画面。
在现代,企业捐款,大张旗鼓着,动不动弄一个巨大的招牌“xx企业慈善捐款500万”
还配合着不同场合,各种各样的项目都会出资,范围更加广泛。
“xx企业资助贫寒学子”
“xx企业资助基础建设”
“xx企业资助”
不论商人出于怎样的心思,但是当钱财到位,对于正需要钱财的需求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
司马迁夸过范蠡乐善好施,扶贫助弱,但是到现在,开始觉得不对劲了“商人逐利,古今都有巨商做慈
善,真得只是出于好心吗”
桑弘羊再次夸奖“这就是扬名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好名声好形象,有了一个好的信誉,其他人在面对同样的商业选择对象时,宁愿选择更有信誉的陶朱公。”
东郭咸阳眼里满是崇拜“陶朱公实乃吾辈楷模”
再看到后世的大招牌,全方位的资助,东郭咸阳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还是后世的商人花样多
捐钱都可以给自己这么夸张的宣传,他们还是太含蓄了,只自己人宴饮远远不够,哪里有哪些捐款现场的人多
刘彻摸摸下巴,看着也有些心动。
他也想要完全忠于自己的孤臣,若是他用自己的私库去资助学子,不知道有没有用
先秦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奇才,谁能想到,这已经是商业人才的最后盛世
宋国商人计然,也是范蠡的老师,五计灭吴国;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犒赏秦国大军,使得郑国灭除了一场战争;
郑国商人子产,身处庙堂之高,依然竭力维护商家利益。
还有管仲,吕不韦等等,都曾经是商家学派的商人。
在没有重农抑商的春秋战国,商界人才济济,既可民间致富,也可以上朝堂定国安邦。
后面的商业人才,有管仲才华的没有他受皇帝器重,有管仲变法决心的没遇上信念坚决的皇帝,或者很难得到管仲那样的善终。
下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商业奇才管仲,与他的贸易战</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